城市道路与交通的教学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与交通》的教学思考
李存军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城市规划教研室)
《城市道路与交通》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由于城市规划专业属于建筑学科大类,各个学校对该学科学生的数理基础要求不高。
因而,如何做好这门工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一个难点。
本文从分析《城市道路与交通》的特点出发,论述课程的实践。
一、课程特点分析
《城市道路与交通》主要包括城市规划中的道路规划和交通规划、地面道路设计、地面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上述内容在各个方面均为其他相关专业的主要讲授内容,如交通规划和管理有交通规划与管理专业主修,道路设计有道路工程专业主修,因而这门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深度适当的课程。
这门课程相对于城市规划的其他课程有以下特点:
1、定量分析多于定性介绍
交通规划的供给——需求模型、四阶段规划(出行生成分析,出行分布分析,交通方式划分和道路网络流量分配)模型以及各单项交通的规划均需要通过数值分析和解析。
道路设计的几个主要内容: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以及交叉口设计都要求进行较准确的计算。
这是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等课程所不具有的特点。
2、规范数据多于理念思想
《城市道路与交通》主要讲解两个重要的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数据来源和实施方法,涉及到很多的规范中的数据。
例如,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
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
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m2。
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 m2/人,广场面积宜为0.2~0.5m2/人,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0.8~1.0m2/人。
又如,路段中普通汽车的车种换算系数为1.5,而在环形平面交叉口和信号控制交叉口的路段中普通汽车的车种换算系数为1.4和1.6,一条计算行车速度为50km/小时的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为1690pcu/小时,设置锯齿形边沟的道路最小纵坡为0.5%,困难时为0.3%等等。
这些在《规范》中要求的数据需要学生有所了解和掌握。
3、内容关联、系统性强
道路设计以交通规划为基础,交通控制和管理又与设计好的道路为前提。
在道路规划中,出行生成分析以规划区域的OD交通流量为基础,分析各点的出行产生量和出行吸引量,出行分布分析将这些出行产生量和吸引量在OD点之间进行分布,然后划分这些出行量中各种交通方式的百分比,最后,将各OD点间的流量分配到整个道路网络中。
在道路设计中,平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以及平纵组合设计密切相关,道路交叉口设计又取决于相交道路的纵断面设计,而道路的横断面、平面、纵断面设计又以道路的类别和等级、交通流量为前提。
综合以上分析,《城市道路与交通》具有不同于城市规划专业中其他课程而自成体系的特点。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这些特点针对性地进行。
二、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本节以道路的平曲线中直线设计为例,论述《城市道路与交通》的教学设计步骤。
相关规范如下:
1、以现代CAI为中心,运用多种教学工具
图形界面的表达离不开大屏幕投影机、投影仪、幻灯机等电教设备。
幻灯机制片周期长,适用于内容相对稳定的内容,对于工程设计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则限制颇多。
使用
现代CAI,尤其是以虚拟现实为核心的3D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现身说法”,当场操作、演示系统,使工程背景、工程技术资料等内容直观表达,美观漂亮,有利于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
如能用类似的工程实践案例进行启发,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而且将《城市道路与交通》中枯燥、单调而抽象的数据、规范和要求形象地表现出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每节课还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答疑,避免了满堂灌、赶进度的现象。
2、用“捕鱼哲学”,以传授方法为主
所谓“捕鱼哲学”来自“与其送人以鱼,不如教人捕鱼方法”一语,因为送人以鱼,送一条只有一条,而如果教会他捕鱼的方法,则使他受益一辈子,他想吃鱼时随时可以去捕。
大学教师应该从这句话中得到启示。
课堂教学中应以传授方法为主,传授知识为辅,通过传授知识的过程,达到传授方法的目的,从而真正做到“少而精”,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在讲授“道路平曲线设计”时,将“直线设计”、“圆曲线设计”、“缓和曲线设计”、“复曲线设计”和“组合曲线设计”做了扩充讲解,因为道路设计中类似的内容在道路竖曲线设计中又会出现,完全可以做到“学一会二”。
又如讲授“道路通行能力”时,重点讲授“车道通行能力”,对“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人行横道通行能力”、“人行天桥通行能力”和人行地道能力”用不着一条一条地单独详细介绍,可以让学生比照学习。
学生通过练习和自学,可掌握所有通道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这样不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通过自己摸索,能够更好地领会《规范》中的要求。
3、使用多种手段,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用结合,满足好奇心。
要自谋职业的大学生,最关心的是工作,所学知识今后是否有用是他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用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有用”即确实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我们上课时常常用所讲内容解释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注重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城市建设工程吸引学生兴趣。
如讲解“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时,结合成都市的路网结构——放射环+井形结构,详细地讲解了内环路、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绕城高速路在成都市路网中的功能定位,并结合路网结构形式介绍了成都市交通的特点、交通组织方法和未来的交通规划,通过与过去套用呆板的理论、查找枯燥的资料的方法相对比,他们自然找到了《城市道路与交通》的乐趣,提高了兴趣。
(2)穿插介绍国外经验和前沿技术,提高学习积极性。
大学生求知欲强,对新知识极有兴趣,并能自觉、积极地去学习和探索。
据此,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经常插讲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交通发达国家的交通体系,以及领域前沿技术,并带资料让他们观看,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4、加强现场实习,培养操作技能
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的规划实践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的获得必须通过现场实习。
为此,需要安排了一定课时到工地现场观摩、学习。
这样既消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基本技能。
三、结论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内容涉及供需模型、交通流模型、规划理论、设计理论和车辆动力学、人车路系统工程等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相继更新,随着先进的教学工具出现,陈旧的教学方法日显简陋。
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在课程教学方面进行探索,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