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成长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人成长必读
第一篇:法律人成长必读
1、最高院:指导性案例、历年《最高院司法观点集成》
2、社会、历史:费孝通《乡土中国》、各种版本的《上下五千年》、吴思《潜规则》
3、心理学、心灵成长、哲学: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德国]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清代王永彬《围炉夜话》、[美国]帕特·基辛格《平衡的智慧—家庭、信仰和工作的优先次序原则》
4、经济学、信息学、未来学:[美国]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克里斯·安德林《长尾理论》、汤马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约翰奈斯比特《定见》
5、职场工作书籍:台湾郝明义《工作DNA》、[美国]苏珊·奥尼尔《美国律师事务入门》、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6、法学专业:
江平《沉浮与枯荣》、贺卫方《运送正义的方式》
[美国]博西格诺《法律之门》、克莱伦斯·丹诺《丹诺自传》电影、电视剧
美国:《费城故事》、《刺杀肯尼迪》
美剧:《金牌律师》、《波士顿法律圈》
第二篇:法律人必读书籍
法律人必读书籍
(推荐者岳运生,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律师协会规章制度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律师协会青年律师联谊会副主席、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法律咨询专家。


1、《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林达
推荐理由:一本美籍华人写的关于美国社会的故事性书籍,让人感觉在美国,法律就是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法治是一种生活方式和
日常的存在。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独特又敏锐的洞察力,结合血肉丰满的生动案例,辅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全面、细致、客观的展示了一幅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尤其是司法制度的精美画卷,矫正了一些人们从看电影大片中产生的想当然的常识性的错误,令人获益匪浅。

2、《政法笔记》——冯象
推荐理由:本书可以说是冯象的“案例”随笔,是旨在提供一种真正的“普法文章”。

从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取名用生僻字、性贿赂、人体写真,到版权、美国大选……涉及“政法”的各方面。

《政法笔记》所做的,即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一种特定社会控制方式——法治——的追究与批判。

3、《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苏力
推荐理由:朱苏力的著作,往往从身边日常惯见的“俗话、俗语或俗事”出发,分析出令人惊叹的学术意义来。

本书亦是如此,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点、看法或认为想当然的东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尽管有时候我们不一定同意苏力的观点,但是他对问题的态度、对观点的论证过程、特别是他独特的叙述方式,足以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感觉到知识的愉悦。

4、《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
推荐理由:在传统与变革之争中,人们往往以外在的现象为准则判断优劣,而忽视其本质根源。

在对西方法律的移植过程中,人们也往往只由于看到西方法制下的繁荣,而没有看到他们的本土资源。

从而使我们开始彷徨,于是我们开始反思,然而大多反思的结果是“把…现代法制‟看作一个有待于明天实现的理想,而把本土情境视为存在于今天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现实------从而我们面临的便是理想的不能实现和现实的不甘妥协之间的两难困境”(赵晓力言)。

正是在此背景下,苏力用一种新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困境以期寻求最佳答案。

5、《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博登海默推荐理由:《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一书并非纯粹性的学术著作,而是美国大学法学院的法理学教材,这对我们了解西方法理学、西方的法学教育、西方的教材撰写编排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因此这本书介绍
给大家其意义要比纯粹性学术著作更大,是能启发法学思维的一本好书。

6、《正义论》——罗尔斯
推荐理由:正义论是一部学术内容丰富、思辨难度颇大的著作。

它集罗尔斯思想之大成,把罗尔斯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的思想发展成为一个严密的条理一贯的体系──即一种继承西方契约论的传统,试图代替现行功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理论。

它不仅反映了西方学术界20年来争论的主要问题,而且深刻反映了西方社会的内在矛盾,为读者思考正义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文献。

7、《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推荐理由:本书虽囿于时代的限制,在思想上有其局限性,但在西方的法学著作中,可称之为具有独特风格的百科全书,也是西方法学最早的古典名著。

孟德斯鸠与其以前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

8《乡土中国》》——费孝通
推荐理由: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

9《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
推荐理由:《论犯罪与刑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犯罪与刑罚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也是一部震动了全世界的经典之作。

该书深刻地揭露了旧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认的三大刑法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化原则;并且呼吁废除刑讯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

10《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梁治平
推荐理由:本书是作者的第一部论文集。

作者追随法儒孟德斯,
而力图推陈出新,以“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的原则,以奠定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础。

这些文章曾经以其锐利之思想、清新之文风而引人瞩目,不但令众多外行一窥法理堂奥,因得以亲近法律,同时也使法律学子领略了法律写作的另一种样式,耳目为之一新。

第三篇:1法律人必读书目
法学名著王泽鉴“天龙八部”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6].pdf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4].pdf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2].pdf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3].pdf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5].pdf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8].pdf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7].pdf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pdf 法学名著法窗夜话系列法窗夜话系列04《看得见的正义》.pdf 法窗夜话系列07《在法律的边缘》.pdf 法窗夜话系列10《新波斯人信札》.pdf 法窗夜话系列第二辑《走过法律》.pdf 法窗夜话系列03《古律寻义》.pdf 法窗夜话系列09《信法为真》.pdf 法窗夜话系列08《西口闲笔》.pdf 法窗夜话?系列05《上帝怎样审判》.pdf 法窗夜话系列01《法苑译谭》.pdf 法窗夜话系列02《法治随想录》.pdf 法窗夜话系列06《说法·活法·立法》.pdf
第四篇:法律人必读书目法律思想史法理学
法律人必读书目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这是一本“学术著作”,而且是一本理论法学的学术著作,这个称谓使得它好像并不是那么适合新生的阅读,尤其是在湖大这样一个似乎有点“浅薄”的法学院。

但是我始终顽固将它作为推荐书目的第一本。

本书的最主要意义在于其思路与视野。

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

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

产生兴趣之后,可以继续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更近于随笔,但价值绝不是“随便翻翻”。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这不是一本法学书,但其价值超过大部分法学书。

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的分析至今仍然不算过时,但更重要的不是分析结论,而是他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分析的思路值得我们继续学习。

对于法律人而言,要学会从作为整体的社会出发来思考法律。

3.梁治平:《法辩》/《新波斯人信札》
《新波斯人信札》是阿果最喜欢推荐的第一本书,是梁治平先生早期和另外几个作者作的批判性著作,文化上的中西对比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外界的视角来观察“本土资源”。

而《法辨》是其“用文化解释法律,用法律解释文化”的个案实践和言说。

辩异、批判和理性思索融贯一气。

对年轻学生来说,读此书还可以学到如何读书、如何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的一些方法。

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法学院的学生都是文科生,历史应该并不陌生,但应该大部分人都受到中学教科书的传统史观影响。

读这本黄先生“大历史观”的代表作,领略作者对历史的厚积薄发和驾轻就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理念与现实运作的谙熟洞然与透辟分析、其“史实”与“史识”的完美结合。

可以学会从一个更加广阔的层面去理解历史。

从而对于我们了解传统和法律都有着极大的启迪。

5.贺卫方:《运送正义的方式》/《具体法治》/《法边馀墨》/《司法的理念与制度》
贺卫方教授作为法学界一个著名的“传道士”,其短小精悍而又充满问题意识和深刻分析的著作应该是最适合新生阅读的。

作为一个从事“外国法制史”、“比较法”、“司法改革”等诸多领域研究的学者,他的著作将这些领域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关注中国而不限于中国、学习西方而不迷信西方;同时,这些书还很“有趣”。

以上的几本书都值得选择。

6.徐友渔:《自由的言说》/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
自由主义在中国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并且刚刚“浮出水面”。

自由主义究竟包括什么、意味什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以上两位学
者的著作能够较好地结合西方学理与中国实际、兼容问题与主义,可以使我们梳理对于自由主义的认识。

前者稳重而平和,后者风趣而奔放。

7.苏力:《送法下乡》
《送法下乡》,可以说是当代大陆法学界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专著”,是对《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更加充实和饱满。

在大一读过《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体会到一种思考中国现实法律问题的进路之后,可以通过本书的阅读进一步理解如何运用这一进路一步步地来分析具体问题。

(《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制》、《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作为苏力先生最新作品的这两本书,代表着思路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关注着转型中国问题的人,同样应该好好阅读。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苏力教授的书开列在大一和大二,绝不是意味着仅仅是低年级读的,而值得经常重读,每一次应该都有收获。


8.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新波斯人信札》是青年人的批判,但仅仅批判是不够的。

本书是中国法律史研究中具有“范式”意义的著作。

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方法运用上的自觉。

它是事实描述式的,也是文化的同情和辨异式的。

重要的不是作者对多种史料的采用,而是对这些史料的解释;重要的也不是他是否解决的问题,而是他提出问题的方式本身。

9.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
据说,谈经济学的人类关怀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在这个“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时代,经济学似乎纯粹是一个给我们带来财富的显学。

但读这两本好像算不上经济学学术专著的著作,作者的现实悲悯和大胆而绝不是危言耸听的判断,却能让我们感到震撼。

震撼之后,我们会留下什么样的思考?
10.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
虽然我们思考问题的立足点始终在于中国,但绝不能仅仅读中国书。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优秀的法官,也是一位有深刻洞察力的学者。

他的想法干净利落,简练精当。

他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判案的,法官不
仅是“发现法律”,还应该是“创造法律”。

在这本书简短的篇幅中,作者清晰地阐明了美国式的司法理念与法律哲学。

在大陆法系传统影响下的中国,我们习惯于从“立法”的角度思考法律问题,而通过本书我们学习到如何从“司法”的角度来理解。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本书的语言流畅而优美。

11.洛克:《政府论》(下)
许多我们今天讨论或者信奉的重要观念,都出自这本小册子。

中国人学了以法、德、俄为代表的欧洲大陆一百多年之后,有必要好好地理解英美的政治法律传统。

理解的起步,就可以从洛克的这本书开始。

12.卢梭:《社会契约论》
这本名著的优点与缺点都同样突出。

卢梭被评价为“他没有智慧、很少美德,有的只是对人类的热爱和一颗坚毅的心灵”。

作者大胆的想象虽然远离了现实,但其却提出了许多在历史上与今天都相当有意义的命题。

同时,想象代替了论证的不够严谨之处也值得我们反思。

并且,我们需要从这本书中体会“善花如何结出恶果”?
13.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
这是一本哲学与哲学史的启蒙著作。

阅读本书,我们所学到的不是一些罗列的学派、学者、观点,而是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的西方人如何寻求智慧的历史。

我们可以由此对比中国人在另一路向上对智慧的探求。

同时,我们应该明白,哲学不是意识形态,甚至不是现成的“智慧”,而是作为动词的“爱智慧”。

14.陈兴良:《刑法哲学》
这本书看起来是体系庞大而艰深的,可能因此吓退了不少学生。

但事实上,这是一本好读的书,因为作者的思路相当清晰、结构极其严谨,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陈兴良教授对形式美的追求。

陈教授曾经说过,思想内容会过时,而逻辑体系的美感则会永恒。

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去理解那些看起来更为艰深的大陆法系著作。

不过,仅从刑法学习来说,我更建议读陈兴良教授的《刑法的价值构造》和张明楷教授的《刑法的基本立场》。

15.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
民商法是当前的热门学科,因此民商法的专著也相当多见。

在大陆学者著作中,我觉得徐国栋教授的这本书是最为扎实的。

作者对罗马法的深入研究使得本书不是一本“简体版的台湾民法著作”。

16.史际春:《探寻经济和法互动的真谛》
经济法曾经是过去的显学,但现在有些被冷落了。

史际春教授这本著作收集了作者自研究经济法以来所写就的重要论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法这个新兴学科在“试错”中不断走向成熟的进程。

而作为我国两位民法泰斗周枬先生与佟柔先生的弟子,史际春教授良好的民法学术训练功底能够使我们更好的理解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17.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
作者事实上是一名法理学者,但这本行政法著作对“控权论”的阐述是相当准确而清晰的。

虽然行政法不仅是“控权论”,但在中国,对于行政法的初学者,深入地理解控权是相当重要的。

18.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
“社会变革”是一个几乎已成为陈词滥调的“大词”,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真正地理解社会变革是如何影响到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同时这些具体的问题又是如何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及相互影响。

如同苏力教授和梁治平教授的著作一样,这本书最重要之处也在于方法。

19.强世功:《法制与治理》
强世功博士号称北大法学院“四大才子”之一,而这本书则是他多年来的第一本专著,这样的介绍似乎就已经是能够保证本书质量的“广告词”。

从内容上来讲,本书收入了作者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以及实证研究的调查和书评,从书斋到田野,丰富而不驳杂,紧紧地围绕着作者对“国家转型中的法律与社会”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20.冯象:《木腿正义》/《政法笔记》
冯先生的书看起来都是些短小而精悍的文字,但似乎并不容易读懂,至少我本人如此。

但这些书又是相当值得一读的,因此我将它们放在了大三。

作者凭借自身的文学学科的优势,游仞于法律和社会之
间。

对法律个案层层剥离,既立意深远,又视界宽广;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够以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法律与法治问题,可以使我们扭转一些意识形态的法律观。

21.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
作者的治学进路和思考进路都深深体现了某种宏大和理性的情怀。

书中对当代西方法理学说和域外(特别是***)法治经验的介绍,都无不透露出作者自身对中国法治建设的问题关切。

该书论证严谨,学术色彩浓。

2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不无羞愧的说,对于韦伯的著作,我仅仅读过这一本,但我相信这是值得推荐的一本。

什么是资本主义?我们都熟悉政治书上的那些经典表述,但这样还远远不够。

作为和马克思并列的学者,韦伯给了我们另一个看待资本主义的角度,从而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社会为什么不能自发产生资本主义。

作为法律人,我们还应该理解韦伯的法律社会学:如何通过理解法律更好地理解社会。

23.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
在比较法里,这是本简洁而有特色的著作。

作者更关心的是决定不同法律制度的内在的思想、观念等层面。

易言之,本书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法律和传统。

从论述方式上,本书也不同于其他的比较法著作,而是按涉及的问题,综合论述各个法系。

24.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道德上的理想与***,青年人就更是如此。

波澜壮阔、高潮迭起的革命运动总是被人向往的。

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发现“通往地狱之路往往是鲜花铺就的”。

而作者对法国那些中国人似曾相识的历史的介绍,更是值得思考:远隔万里的中法两国,为什么在历史上却又如此惊人的相似?
25.顾准:《顾准文集》
我们始终在强调,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注,这本书正是在最极端的条件下对于关注的表达。

本书对马列经典和古希腊政治制度的解读,实际上已经教会我们许多如何严谨治学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本书带
给我们的是一种面对真理的态度,独立思考的态度以及做人的风骨和对于国家、民族的使命感。

中国需要在什么样的意义和条件下,才能产生真正的思想呢?这是本书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沉重的思考。

26.罗尔斯:《正义论》
本书被誉为是二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

本书涉及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诸领域,对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的理论预设为前提,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并论述了正义分配的平等自由原则和机会公平与差别原则。

也是自由主义的重要著作。

虽然一切建构性的理想都有其“僭妄”之处,而且在现实中也无从实现。

但是,我们有必要去理解、思考这些理想。

27.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这本书我读了三遍,每次似乎多读懂了一点点。

我们如何理解诗歌、理解诗人、理解中西文化、理解人生?我们可以一步步读出自己的理解。

中国人一般缺乏关于“超越”的思考,刘小枫先生的神学博士背景则引导我们思考那些似乎神秘缥缈的问题。

这是一本大气的书,是一本充满感情的书,作者的深刻使我们读过之后必然有感慨和收获。

有兴趣的话,可以继续读刘小枫先生的《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刺猬的温顺》、《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28.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邓正来先生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其论文所汇集成的这本著作,问题域相当集中。

虽然很多是一种历史学说的梳理,但从中我们可以学会精读的方法——如何深刻理解西方名著。

29.梅因:《古代法》
历史法学派的代表著作。

其重要之处不仅在于经由自己的研究勾画出法律发展的脉络,提出了法律“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的振聋发聩的命题。

更在于,他在学术研究上的独立和怀疑的精神,对“自然平等”的流行话语的批判。

一如梅因所说,我们最需要的也许是对新旧材料的不断审查,而不是盲信。

30.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
说实话,我没有看完这本书,这是这个书单中我唯一没有读完的。

在此推荐,我也并不建议读完这本书。

但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较之传统上认为是名著的博登海默《法理学》,我认为这本书的可读性更强,更加充分地阐述了西方法学的传统。

不过,在我看来,这事实上是一本法律思想史,因此我们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时代阅读。

当然,全部读完应当更有收获。

21.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
[点介] 他是一位优秀的法官,也是一位有深刻洞察力的学者。

他的想法干净利落,简炼精当。

他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判案的,法官不仅是“发现法律”,还应该是“创造法律”。

他把创新和限制融贯一炉。

他的热情和理智凸现出法律职业在他们这些人身上的崇高。

卡多佐作为学者和法官的睿智与节制,使他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22.王铭铭、王斯福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
[点介] 本书聚集了一些法学和社会学的学者的研究。

学者们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判断与描述,以及对其中的秩序状况的把握与解释,为以后的研究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就法学来讲,本书的研究取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遗憾的是如今再没见后续性的研究,不足以造成真正的学术气势。

这是一本好书,也是我们借此反思中国的学术传统如何营造的一本书。

2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点介]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等。

探询法律的性质和精神,视野宽广,气度优雅。

也是启蒙时期的代表著作,阐述了自然权利观和三权分立等思想。

虽然作者的“分类和框架”与他提倡的社会考察的方法有某种裂痕,但这恰好是优秀著作的标志——确立了一个“范式”,供后继者超越。

24.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点介] 本书与前一本书气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作者对美国社会的分析和对民主的洞见,充分展现了他横溢的才华。

作者对自由的理解,值得我们进行长久的反思。

关于美国法律职业和法律信仰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法律建设,仍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