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西南联盟2024年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2024年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汉武帝下诏:“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
”此后,郡国每年荐举孝廉一名。
这表明汉武帝
A.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
B.积极宣扬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D.创新设计了分科考试的选官制
2.章太炎认为,“民不知变,而欲其速化,必合中西之言以喻之”“故合中西之言以喻民,斯犹磁石引铁,与树之相近而靡也”。
这一言论
A.弥合了革新与守旧之间的分歧B.旨在减轻国人对西学的敌对情绪
C.并未跳出传统夷夏之辨的视野D.扭转了社会大众故步自封的习气
3.1958年7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访问巴黎。
他与戴高乐的会谈围绕东西方关系、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黎巴嫩问题、最高级会谈、欧洲等众多话题展开,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一致。
这一状况的出现反映出A.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B.欧洲已成为美苏争霸的重点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D.法国利用强大的欧盟作后盾
4.1945年10月,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年日本公布新的“和平宪法”。
这说明
A.美在两极对峙格局下争夺世界范围
B.有利于战后反封建的民主化改革
C.有利于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D.日本实行日美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5.美国为建立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不包括: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倡导建立关贸总协定
C.建立起国际贸易组织D.掌握了世界银行的决定权
6.韩非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反映了()A.世卿世禄制度渐趋崩溃瓦解B.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C.法家思想成为战国主流思想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7.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近代英国和日本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B.甲午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低于日本
C.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英国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8.“左右共治”是法国政府生活中的独有现象,其指分属不同党派阵营的总统与总理在同一任期内共同执政的局面。
下表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出现的三次“左右共治”情况。
这一现象
执政期(年)总统总统党派总理总理党派
1986~1988 密特朗社会党(左)希拉克保卫共和联盟(右)1993~1995 密特朗社会党(左)巴拉迪尔保卫共和联盟(右)1997~2002 希拉克保卫共和联盟(右)若斯潘社会党(左)
A.使得总统的权力被削弱B.有利于法国两党制的发展
C.说明法国政体更为民主D.影响政府权威及国家管理
9.如表是轮船招商局改组(1874年)前后上海至各口岸单位吨重运费统计表
对如表中运费变化的推论最准确的是
A.洋务企业经营状况日趋恶化B.各口岸的近代化程度存在差异
C.中日之间经济联系尤为密切D.洋务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增强
10.下表为关于洋务运动的两种评价。
据此可知
甲乙
A.历史解释无法客观再现历史事实
B.多方史料互证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C.直接史料的价值高于间接史料
D.时代背景会影响撰述者的认识
11.《□□□:英雄还是强盗》一书中写道:“没有比这更伟大的了……这次航行确切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显然,对于□□□的死亡,人们宁愿定义为英雄的死,……略有不同的记载,认识到了是死于他的贪欲和不轨。
”文中□□□指的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2.共和国早期,罗马虽然推翻了王政统治,但罗马贵族依然保留了专制的权力,只是这种专制由个人变成了集体,对法律的垄断就是贵族专权的一种表现。
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在于
A.实现了罗马公民内部的平等B.推动了罗马共和制的发展
C.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D.汇编了以往的罗马习惯法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
1567年,嘉靖皇帝痴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
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
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
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
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新、阔、亭、数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壳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高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1898年,清廷下话:“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
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寒,中国自开商峰(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
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量已由成成时期的3个增加至19个,如果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
——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峰研究述论》
材料三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令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
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
——整理自候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自开商埠。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统计,自霍乱于1817年由印度传入中国,清代中国共发生了4次霍乱大流行。
尽管清代国家对霍乱等疫病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但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府把日常性的疫病救疗纳入自身的职责范围。
这一趋势到清末最终演变成国家在新政中,将自身的卫生和医疗职能明确和制度化。
与官方相比,清代社会力量对霍乱的救疗更加积极主动。
除了施医送药、祈神驱疫等传统活动,上海等地的乡贤和慈善机构还在外国势力的刺激下,成立了实行强制查验和隔离的防疫医院。
国内医学人士也初步完成了中医学对霍乱医理和疗法的探索,甚至有的医家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与霍乱的关系,对居所环境和用水卫生提出了要求。
——摘编自余新忠《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等
材料二霍乱于1831年由印度传入英国后,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社会各界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案,但效果甚微。
1831—1832年霍乱以后,把霍乱与社会状况联系起来的观点逐渐被大多数英国人接受。
1848—1849年霍乱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
然而,该措施并没有阻止1853—1854年霍乱的再次降临,反而因把城市污水肆意排入河流,加剧了霍乱的传播。
1866年霍乱证明了斯诺医生关于霍乱病菌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理论。
据此,英国议会出台了1875年《大公共卫生法》和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切断了霍乱传播的途径。
到19世纪末,英国霍乱防治的方法被接纳为国际预防措施的基础。
——摘编自毛利霞《从隔离病人到治理环境: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方式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的共同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霍乱等疫病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C
【解析】
依据材料中“举荐孝廉”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以德行和才能为标准为国家选用官员,德被置于首位,表明汉武帝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推恩令及削弱地方诸侯的内容;B选项错误,汉武帝推行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抛弃了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D选项错误,分科考试是科举制的特征,汉武帝时期并未实行。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B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要使人民了解中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就像磁石吸铁一样去吸引西方文化,西方文化靠近中国文化就像小树在大树下生存会萎靡一样,用这种方式形容西方文化相对于中国来说不会影响中国,反而会被中国文化影响,从而减轻国人对西学的敌对情绪,故选B;A不符题意,排除;材料并没有出现夷夏观念,C错误;扭转了社会习气,过于绝对化,D错误。
3、A
【解析】
据材料中关键信息“1958年”“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欧洲”“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致”可知,当时戴高乐总统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这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故选A项;美苏争霸的重点始终在欧洲,故排除B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故排除C项;D项中“欧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4、C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和平宪法”为依据,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C正确;题干未体现出美国争夺势力范围,A与题无关,排除;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已经建立了民主制,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外交,排除D。
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建立世界银行并掌握了世界银行的决定权均是属于二
战后美国为建立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而采取的重大举措,而重大举措并不包括“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6、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韩非认为君臣之间只是一种利益关系,臣子为君主效力,君主为臣子提供爵禄,这反映了原来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渐趋崩溃瓦解,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C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没有单独一种思想能够占据主流;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君臣关系演变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C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英国在1894—1914年期间,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不断减少,而日本在这时期对中国外贸总值不断增长,说明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对比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侵略,无法得出英国和日本充当侵略中国急先锋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甲午战争后日本和英国对中国外贸总值百分比,没有体现英日的国际地位,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而不是商品输出,D项错误。
8、D
【解析】
“左右共治”现象下总统和总理分属不同党派阵营,容易导致政党间争权夺利,影响政府的权威,不利于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也不利于社会问题的高效解决,故答案为D项;总统的权力是法律规定的,不是“左右共治”决定的,排除A项;法国是实行多党制的典型国家,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与其他国家的比较,C项结论不能得出,排除。
9、D
【解析】
轮船招商局在改组后整体运费下降,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故D符合题意;轮船招商局运费的变化无法说明洋务企业经营状况日趋恶化,排除A;BC项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D。
10、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这两则叙述是不一样的,结合1960年和1996年的时代背景相关所学可知,不同的时代特征会影响到撰述者的认识和对历史评价的结果,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证明历史解释无法客观再现历史事实,该表述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是多方史料相互证明,该表述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材料中两则史料都不是直接史料。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D
【解析】
根据材料“这次航行确切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死亡”可知,这次航行是全球航行,而且主要人物死亡,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人物应当是麦哲伦,选项D正确;选项A、B、C均不是全球航行,排除。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这次航行确切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死亡”的解读。
12、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打破了贵族专权,促进了罗马共和制的进一步发展,故B正确;贵族和平民之间始终处于不平等状态,故A不正确;CD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背景:海禁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新航路的开辟;明朝政局的变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影响:白银大量流入,加速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商品大量出口(海外市场的拓展)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异:隆庆开海是一口通商,晚清自开商埠开放地域范围广;隆庆开海主要是因为海禁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晚清自开商埠则是民族危机加深后的调整。
同:都顺应了世界潮流,维护了国家利益;密切了中外联系。
评述: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促进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国人的危机认同感及对外观念的近代化;
但是晚清自开商埠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广开口岸”和外国经济势力占优势的不利局面;随着自开商埠的增多和地区的扩大,自开商埠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作用:扩大了对外开放格局;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一“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新航路开辟、政局变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
影响,据材料一“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
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行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白银流入、财政收入、商品出口、中国同世界交流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2)异同,根据材料二“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通商地域范围、通商原因等方面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不同,从世界潮流、国家利益、中外
联系等方面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相同。
评述,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主权、城市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观念近代化等方面说明其积极性;从根本的不利局面、便利西方经济侵略等方面说明其消极性。
(3)作用,根据材料三“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14、(1)不同之处:中国社会力量是霍乱防治的主体,英国政府在霍乱防治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的霍乱防治带有“救急”色彩,英国把霍乱防治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中国未形成系统的防治规范,英国形成了系统的防治规范标准且影响深远);中国的霍乱防治以治为主,英国注重防治并重;中国将传统中医作为主要疗法,英国以西医科学研究为理论支撑。
(2)意义:救治生命,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命安全;增强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有利于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促进了医学研究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公共卫生观念,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了国际合作和文明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
(3)认识:工业文明的发展既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加强了世界联系,加速了霍乱等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工业文明的发展推动了医学和科技的进步,为霍乱等疫病的防治提供了条件。
(须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与官方相比,清代社会力量对霍乱的救疗更加积极主动。
”可知,中国社会力量是霍乱防治的主体。
根据材料“霍乱于1831年由印度传入英国后,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可”可知,英国政府在霍乱防治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材料一主旨可以看出,中国的霍乱防治带有“救急”色彩,根据材料二“1848—1849年霍乱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可知,英国把霍乱防治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根据材料“与上海等地的乡贤和慈善机构还在外国势力的刺激下,成立了实行强制查验和隔离的防疫医院”可知,中国的霍乱防治以治为主,根据材料“英国议会出台了1875年《大公共卫生法》和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切断了霍乱传播的途径”可知,英国注重防治并重;根据材料“国内医学人士也初步完成了中医学对霍乱医理和疗法的探索”可知,中国将传统中医作为主要疗法,根据材料“1866年霍乱证明了斯诺医生关于霍乱病菌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理论”可知,英国以西医科学研究为理论支撑。
(2)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防治霍乱救治生命,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命安全;根据材料“这一趋势到清末最终演变成国家在新政中,将自身的卫生和医疗职能明确和制度化”和“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可知,防治霍乱增强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有利于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建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防治霍乱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根据材料“国内医学人士也初步完成了中医学对霍乱医理和疗法的探索,甚至有的医家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与霍乱的关系,对居所环境和用水卫生提出了要求。
”和“英国议会出台了1875年《大公共卫生法》和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切断了霍乱传播的途径”可以得出,防治霍乱促进了医学研究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公共卫生观念,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根据材料“上海等地的乡贤和慈善机构还在外国势力的刺激下,成立了实行强制查验和隔离的防疫医院”和“到19世纪末,英国霍乱防治的方法被接纳为国际
预防措施的基础”可知,防治霍乱促进了国际合作和文明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
(3)认识:根据材料“1853—1854年霍乱的再次降临,反而因把城市污水肆意排入河流,加剧了霍乱的传播”和“自霍乱于1817年由印度传入中国,清代中国共发生了4次霍乱大流行”可知,工业文明的发展既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加强了世界联系,加速了霍乱等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防治霍乱是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发展基础之上的,即工业文明发展推动了医学和科技的进步,为霍乱等疫病的防治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