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把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把握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结构如何把握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又叫电视纪录片,是一种很能体现电视特点的节目形式。

这种节目形式一出现,就以其特有的纪实性、故事性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更成为众多电视人探索创新电视表现手法的首选。

一个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特点和风格,起步于编导对所拍摄对象和内容的筛选,最终形成于片子的后期编辑阶段;而在后期编辑的诸多要素里,最重要的莫过于对片子的结构把握。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加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的真实性感染、激励、启迪观众。

在前期拍摄时,长镜头和同期声的大量运用,使得几乎所有的节目编导在拍摄纪录片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加大素材的拍摄量,以便在后期编辑时能够有的放矢,避免因素材不足导致二次拍摄。

所以每当前期拍摄完成后,留给后期编辑的是一大堆的原始素材。

这时面临的问题就是:这条片子怎么编?素材如何取舍?这就我们常说的纪录片的结构把握问题。

纪录片的结构是指镜头如何编排、段落如何组合、如何进行叙述等表现状态。

纪录片结构把握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纪录片的整体把握、全篇的布局、文体的造型,包括对整个片子的主题思想、制作形式、风格特点的把握;二是片子的组织结构、内容构成,原始素材的表达次序和内在联系,也就是对片中相对独立的各个段落的把握。

一个完美的电视纪录片,并不是简单的镜头罗列,而是要通过镜头的巧妙组接,传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及其思想内涵。

做到一系列镜头相加的内涵超过各个镜头罗列的总和。

电视中的叙事必然表现为一种结构上的形态,而作品的结构直接影响着叙事的感染力。

围绕中心多侧面地突出主题
一般来说,相对于其他的电视节目单体结构即三段式形式,电视纪录片多采用多层面结构或错落交叉的复合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可观赏性,但也对片子的结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
使观众看起来清晰、顺畅,而且要层层递进、内容深邃。

平铺直叙、堆砌材料或一览无余的表述,是无法吸引观众
的。

这就要创造性地组织素材,用独到的声画语言结构来表述主题,才能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古人云“文无定法”,是指写文章应该不拘一格。

文章如此,纪录片也是如此。

人们常说电视节目包含两种语言:画面语言和解说语言。

解说是自然语言,用以叙述事实;而画面则是现实的直接表现。

声画既可以同步叙述同一中心内容;也可以各自独立,分述不同的表现内容。

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音乐)和画面的不同形式的组合,为我们提供了充分展示个性的创作空间。

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结构方式一般有:以注重情感因素,艺术性地把握结构任何艺术品,都是创作者美学趣味、风格爱好、思维方式以及技巧掌握同表现内容、立意相感应而产生的融合物。

从这个意义上看,纪录片结构形式最能反映创作者的审美趣味。

所谓结构,首先要把故事讲清楚,但这仅仅是第一个层面。

好的结构形式还应该让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进一步产生理性的思考。

这就提出了结构中必须考虑的另—个问题──情感因素。

情感是艺术形象的原始基础,它在纪录片中具有动力作用。

现在,纪录片大多为多层的开放式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生活不是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而是不断涌现的一朵朵浪花,—些打动人的段落的连缀。

纪录片情感结构往往就是在对生活自身所迸发的情感因素的开掘中,使观众产生共鸣。

有一部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就是因出色的情感表现而著称。

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它记录了农民王福祥和老伴在自家地里摘菜的情景。

菜园离家不过百米的小路,但由于长镜头的运用,却似老两口洒满深情的漫长之路。

他们一前一后地走着,只是过小桥时,老头才停下来搀扶老伴一把,然后仍然是一前一后地走着。

几十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方式。

尽管走路时隔着一段距离,但是通过过桥时的搀扶和走路时偶尔的回头一瞥,生动真实地表达了两颗心的相互依存。

纪录片表现情感的结构方式比较复杂,它活跃在纪录片制作的诸
多因素中,如节奏的急缓、镜头组合的快慢、时空的变幻、特技的运用等,都会对情感结构形式和效果发生作用。

这就要求创作者善于捕捉依附在形象之中的情感语言,包括画面、音乐、音响、解说词等,调动寓意、隐喻、象征等各种表达方式,将—种情感的力量传达给观众,形成一种审美愉悦。

常见的纪录片结构可分为线形结构与板块结构两大类,线形结构可分为单线结构、双线结构和多线结构三大类,而根据线索交叉与否又派生出双线平行结构、双线交叉结构和网状结构。

线形结构线形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一条或几条线索贯穿整部片子始终,一条线索即为单线结构,两条线索则为双线结构。

首先,线索可以是时间轴线,即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全片,如山东省精品工程获奖纪录片《王梁纪事》,讲述了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一个村庄靠种植双孢菇致富的故事,这部片子就从农民买种子一直跟踪拍摄到销售完毕,前后七八个月的时间里包含了农民在致富路上所经历的酸甜苦辣种种滋味。

其次,线形结构也可以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为轴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来安排材料的层次。

以《话说长江》为例,在这部片子中,贯穿始终的元素是长江,长江在此成了一条天然的、完美的中心线,使创作者能够以很清晰的思路来拍摄和整理沿线的山川地理、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等素材,详尽而生动地描绘生活在长江沿线的中国人的风貌;以抽象意念为轴线的片子可以菏泽电视台的《边区寻源》为例,该片也是山东省精品工程的获奖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主线,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通过这一主线串联起来,而这些事例又一再地强化了主题,通过这些事例,给观众揭开了晋冀鲁豫边区既没山高又无水险,为什么革命力量却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真谛。

板块结构所谓板块结构,就是按照人物、时间、地域或主题的不同,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的一种结构形式。

板块结构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一些纪录片,尤其是那些依据文理逻辑展开的纪录片,其本质上属于人们所俗称的专题片,这类片子大
多主题先行,所选素材只是论证这一主题的工具,这样,素材和素材之间就缺少内在的逻辑性,如果再找不出合理的外部线索,就只能寻找其他结构方式了。

于是,板块式结构应运而生。

在纪录片创作中,采用板块结构讲述故事,必须先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然后将几大内容相对独立的板块并列组织在一起,来说明和印证这一主题。

这种叙
事结构以拍摄者独特的感受为依据,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虽然片中各板块之间也并非毫无联系,但因为都不是事物的一种内在联系,所以,各板块之间可以不受严格的逻辑要求的限制。

在运用这一叙事结构的纪录片中,《沙与海》比较成功而且给人印象深刻,片子拍摄了两户人家,一户是生活在沙漠里的牧民,另一户是生活在海岛上的渔民,两户人家之间不存在内在联系,而创作者却根据自己的意图把他们排列在了一起,从而深化了作品要展现的人的生存意识和抗争精神这一主题。

《幼儿园》也是采用板块结构的成功范例,整部片子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全是儿童们在幼儿园的一个个生活片断,再辅之以不时出现的访谈,但就是这些看似毫无瓜葛的片断,经过编导的精心组合,将要揭示的主题,也就是片首打出的字幕“也许,他们是我们的孩子;也许,他们是我们自己”深入人心。

全方位统筹优化片子的结构
在统筹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全方位地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科学地优化事物的结构。

人们常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指各部分之间特定的组合方式扩大了整体效果。

纪录片结构尤其需要从整体出发,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元素,从画面到解说,从音乐到音响,从字幕到特技,只有全盘考虑了各方面的关系,才能把握住整体效果。

这里要注意的是,片子各种元素的风格安排要无条件地服从片子的整体要求,在和主题发生矛盾时,要果断地舍弃。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辛辛苦苦拍回来的镜头,不忍心弃置不用,而加在一条风格完全不同的片子里后,反而影响了整条片子的效果。

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所以要求编导具有高水准的整体观和审美水平。

总之,一条片子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编导对结构的把握。

电视手法
的探求,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劳动。

优秀的编导不仅不会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愿踩着自己的脚印走。

只有创造性地、艺术性地、全方位地把握纪录片的结构,才能使片子的主题涵义得以加深,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电视纪录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