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中的对话艺术》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育中的对话艺术》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教育中的对话艺术》有感
——义勒力特中心小学校长包金花
冰心说:儿童是天使;耶稣说:在天国里,儿童最伟大;泰戈尔说:在人生中童年最伟大。
生活中有很多活着的,关注学生童年的伟大教师,他们在学生心智成熟的道路上,建立着一座座心灵的丰碑,这些丰碑化作了孩子们心中智慧的明灯,照亮了孩子们童年的心路,照明了孩子的美好未来,孙建峰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用心呵护学生童年的伟大老师。
孙建锋是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他致力于对话教学研究,是对话教学的开拓者与先行者。
在他看来,对话,是个体与他人之间与生俱来的以语言为载体的交流互动的过程。
人的存在意味着交往对话,对话是优秀课堂的本质性标识。
而我们今天所要交流的这篇《教育中的对话艺术》就是他的一部代表作之一。
本书主要写了四种对话艺术:即与学生对话的艺术;与教师对话的艺术;与文本对话的艺术;与自己对话的艺术。
无论是有声对话还是无声对话,语言都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其中一种特殊的沟通关系,因为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还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但是这几个角色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学生的发展。
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像他在一次公开课开始前,蹲下来,目光与学生放平,与学生人格对等,然后怂恿学生直呼姓名,学生无拘无束,畅快呐喊:从最初的三个字,两个字,到一个字,字数越喊越少,孩子们也越来越”放肆”,但孩子和老师却越来越亲,一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悄然度过,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对话的魅力,缔造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意味着生命与生命的温情对话。
通过对话我们还能唤醒童心和童趣。
最不和谐的教学,莫过于游离童心。
游离童心,教者的心与孩子的心则如同隔着一座山。
最失败的教学,莫过于扼杀童趣,扼杀童趣,孩子编造鬼话,唤醒童趣,孩子盛产童话。
以往我推门听老师们的常态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节语文课,他们在上《巨人的花园》一课,这是一篇童话,孩子们看到这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课文,一个个都兴致勃勃,问老师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巨人有多高,比天高吗?”“巨人一顿要吃多少饭,会不会一顿饭就把我们一年种的粮食都吃了啊?”“巨人要是有孩子的话那他的孩子会有多高?”等等,类似于这样有趣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也感觉越听越有意思,正当这个时候也许是被孩子们奇奇怪怪的问题问烦了,那位老师冲他们说:”你们怎么那么多问题,这些问题跟我们的课文无关,我们还是赶紧到课文中来吧”,听到这句话孩子们的问题越来越少,直到下课铃响孩子们再也没有问过问题。
虽然这位老师的课告诉了孩子们是巨人的自私、冷酷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教学生懂得分享,但没有将孩子们的自主探究意识、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而是把孩子活跃的思维扼杀了,按照老师自己的教学思路主导了课堂,如果这位老师能多一点耐心,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思考,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得以开掘、真情都得以催发、智慧得以唤醒,他们变得更加聪慧、更加灵动、更加舒展,有了教师的用心期待,课堂上便有了花开一般美妙的声音。
教育的对话艺术,就是在教育中对话,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抓住生命的每一个机会,点燃起生命的每一个火花。
与命运建立一份友情
——《活着》读后感
董丽玲散文作品
余华的《活着》是一本很沉重的小说,沉重到令我不忍深读。
书评上有一句话,我认为
评价这本书最贴切不过了,那就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
小说中的人物——主人公的亲人、朋友,在主人公福贵平静得近乎外人的讲述中,在这个叫做活着的小说里一一死去。
父亲因福贵赌博输掉全部家产气极而亡,母亲因福贵被抓充军思儿心切而死,充军期间身边的战友中弹而死,儿子有庆为老师献血过量而死,闺女凤霞因为难产而死,妻子家珍积劳成疾最终抱病而死,女婿春生在工地上被水泥板砸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终年老体衰的福贵不得不与他在屠刀下救下性命的、也一样年老体衰的、也取名为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
可以说,中国过去六十年的种种发生在底层劳动人民身上的几乎所有苦难和艰辛,都在福贵身上发生了。
但是这本书也绝非只是单纯地想通过福贵讲述自己苦难的一生来表现人生的不易,而更多地展现的还是支撑着福贵的那些活着的希望。
可以说,小说是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那就是:人为何而活着?古罗马政治家西赛罗认为,人是为了思考而活着,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是为了自爱而活着,而本书的主人公福贵却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看这本书之前,曾经看过一个电视专题节目,节目中小说的作者余华这样介绍了他写这部小说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
本说的主人公福贵就是这样一个与命运友好相待的人:虽然是他一一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但他依旧坚韧。
虽然他经历了重重打击,但他仍然乐观的面对每一天,和与他相依为命地老牛一起认真的活着。
有一句歌词写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对于福贵,或许是十分天注定,十分是态度吧!我想,作者写这部小说,最想要读者明白的恐怕是一个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吧!无论命运对你眷顾或者虐待,你都要像福贵一样认真仔细的对待她,韧性的活着。
是啊,生命中的很多苦难是不期而至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学学福贵,与命运开始一段友情呢?当命运将我们压制得喘不过气来,我们不防与命运握一个手,与之和解,建立一份友情,这份友情也许便消散了层层困苦。
春来秋去,光阴倐忽,生命的脚步一刻也不停留地走向尽头。
今天活蹦乱跳的人,明天有可能忽然消失。
生命,不管你有过怎样的甘甜或苦涩,终将归于平淡。
人世间的一切繁荣浮华,都不过是一场梦,所有的爱恨,最终都会像樱花飘落,繁华而后忧伤。
生命是如此仓促,总是遗憾太多。
在生命的时间轴里,我们匆匆来,匆匆去,其结果是一样的,只是过程不同,过程远比结果快乐。
我们活着的理由有很多,为了这些理由,我们还活着。
活着的时候,我们要真切地去体验生命本身的安详、真诚、善良和美好,因此我们必须要与命运和解,也因此与命运开启一段友情。
《活着》通过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中其实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的活着,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读完这部小说,不知怎么,很自然地想起杨绛先生的那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小说《国医》读后感
前几日看了《国医》这本小说,书中虽有艺术的升华、夸张、神奇,但也让人联想很多。
书中人物赵烨是长天大学应届毕业生,在附属医院实习期间,由于机缘巧合,有三位传奇式
老师带他:一位是三代御医江海老人、一位是柳氏刀法创始人柳青、一位是知名医生李杰。
李杰医生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患者的责任、对学生赵烨的传帮带无懈可击,他不但帮助赵烨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还鼓励他超越前人。
书中另一位传奇人物柳青,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柳氏刀法。
都说大脑是上帝的领域,柳青却闯入了这个神奇的世界,且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的开颅手术的研究已领先世界,他的成就是他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书中有这样一段写的很好,“表面光鲜荣耀的人在背后总是吃了更多的苦,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很天才的人,其实他们流的汗水比谁都多。
”可是他的成就过于超群,他很不幸的遭到了同行的羡慕、嫉妒、仇视,他们指使打手将柳青打成了植物人。
柳青在经历这惨剧人寰的遭遇后,并没有愤世嫉俗,而是凭借强大的毅力,借助药物清醒了两天(看似传奇),在有限的两天时光中,他用了一天的时间向赵烨毫无保留地传授了自己的绝技,使赵烨成为柳氏刀法不二传人。
在这个看似传奇的过程中有着不传奇的事实,赵烨从上大学开始,就夜以继日地观看柳青的教学录影带,不断模仿、练习,这位他日后在有限的一天中掌握柳氏刀法,并成功手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书中还写了中西医结合问题,中医是中华文明古国的一支奇葩,是千百年来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如治病依据对五脏六腑变化的了解,四季和节气对人的影响,阴阳的平衡,药材相生相克的调整等。
通过望闻问切诊断,一人一方,奇妙而高深。
从药方说到药材,中药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由于人口激增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很多药材从源头失去了自然野生条件。
有些药材被人为的糟践,疗效也大打折扣。
在家乡小药材站里,我也曾亲眼看到晾在土地上的药材被雨水冲洗,药汁混着泥水流淌在土地里,真是让人心疼。
书中还写了医患关系问题、医闹问题、普通百姓看不起病问题、边远地区医疗水平问题、医药代表问题、钱权交易问题、医生资历和专业成长问题、民营医院面临的问题等,林林总总的问题让人深思。
书中虽然写了很多问题,但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医务人员,为了仁心仁术的信条而坚守,为了治病救人而忘我工作。
随着科学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很多疑难杂症都被攻克了。
由于医疗保险的普及,广大患者受惠,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以缓解,医药分开问题、民营医院职称评定问题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很多问题都在解决和逐步解决中。
写到这里,我要为这本书点个赞,是这本书写出来很多人所共知和人所不知的医药细节,这本书也让我见证了御医、名医的人格魅力,思绪已经打开,一时之间难以停笔了。
三个儿子读后感(一)
我们学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讲了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都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儿来好听极了,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二个妈妈问这个妈妈,说:”你的儿子有什么好的呀?”这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
”
打了水,三个妈妈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他们后面走着,水桶可重了!三个妈妈也走走停停,胳膊酸了腰也酸了这时跑了三个孩子,一个孩子翻跟斗,一个孩子在唱歌,只有另一个孩子帮妈妈拎水桶。
一个妈妈问老爷爷:”怎么样啊?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
”老爷爷说:”三个儿子?我只看到了一个。
”
这一篇课文告诉我们,不能像那两个孩子,我们应该学习第三个孩子的品质——孝顺。
三个儿子读后感(二)
廉紫
今天我们学习了23课《三个儿子》。
我觉得第三个儿子最好,因为前两个儿子不孝敬父母,歌唱的再好,跟头翻得再漂亮,也没用。
现在有些孩子不听家长的话,不孝敬父母,这样这样是不对的。
我要向第三个儿子学习,多帮助家长做家务,关心孝敬父母。
三个儿子读后感(三)
居浩澜
今天我学习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的优点。
这篇课文是根据符。
奥谢耶娃作品改写的。
其中有这样的描写: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其实这里只有帮妈妈拎着水桶的孩子的妈妈值得骄傲,另外俩位妈妈不值得。
因为孝敬父母的孩子帮助妈妈减轻负担。
那两个只是把妈妈们迷住了,并没有让妈妈休息,所以那两位妈妈不值得骄傲。
我一定会向他一样孝敬父母,正如三字经中的”孝于亲,所当值,融四岁,能让梨”.
三个儿子读后感(四)
今天,我读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我觉得第三个儿子很孝顺自己的父母,我以后也会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放学后,我一回家就开始做作业,做完作业,我看见妈妈给我做饭这么累,就拿了一张纸,走到妈妈面前,给妈妈擦了擦汗,说:”妈妈您给我做饭这么辛苦,您休息一下吧。
”“恩”妈妈笑着跟我说。
过了一会,饭煮好了,我吃完饭,就去给爸爸捶背,我把双手捏成石头一样,然后右手捶下去,左手拿上来,这样一上一下的,我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捶完背,爸爸和蔼可亲地摸了摸我的头,说:”谢谢儿子。
”“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我要帮您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说完,我就开开心心地进屋睡觉去了。
作者:池铭
《三个儿子》读后感(五)
最近读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3 课的课文《三个儿子》,讲的是三个妈妈在井边提水,两个妈妈夸自己的儿子聪明,唱歌好,只有一个妈妈没有夸。
当他们往回走时,前两个儿子只顾自己唱歌玩耍,只有没有被夸的儿子赶忙过来帮妈妈提水。
这个没被夸的儿子想到了要帮妈妈提水,说明他爱妈妈,有孝心。
实际上他才是真正应该被夸奖的好儿子。
联想到我们学过的《沉香救母》、《木兰从军》和《陈毅探母》课文,他们都对父母充满了深深的爱,都是好儿女。
前些日子在德善书院读过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读物都是中华文明美德的精品, 要教育我们从小养成有爱心的孩子。
学校开展的“ 百孝节“ 活动正是我们的舞台,好好表演自己,做一个“ 孝子贤孙“ .
以后,我肯定要做个好儿子,关心父母的艰辛,减少父母的劳累,让他们少为我操劳、操心。
我要好好学习做人,好好学习知识,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渔王的儿子读后感爸爸的儿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