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设计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初中都曾经学习过,通过回忆复习,引发学生的记忆,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
同时对不同生物的细胞与功能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主要为制作装片并操作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
比较不同细胞的结
构与功能的差异,并分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在讲解完成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后,学习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并比较与真核细胞的差别,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归纳总结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并填表的方式,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知道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上的差异有哪些。
科学思维:说出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具体事例,并根据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分析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科学探究:通过操作显微镜对比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证明细胞的统一性,通过分析水华与赤潮的成因,以及采集发菜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理念。
社会责任:认同不同细胞有各自的作用,每个人同样有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培养自信心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2.教学难点: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教学过程】
导入:结合课本上的问题探讨进行:
请分辨一共有几种细胞?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它们共同的特点有哪
些?
(从图中至少可以看出4种细胞,它们分别是:红细胞、心肌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植物细胞。
这些细胞共同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
2、你能从中举出一两个例子,说说造成细胞不同形态结构的原因吗?
(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因为生物体内的细胞所处的位置(时间和空间)不同,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例如,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这有利于与氧气充分接触,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体形状,排列紧密,有利于起到保护作用。
)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高倍镜的使用:首先通过播放视频,让同学们对显微镜高倍镜操作有一个基本了解,再通过不同的镜头特征分辨物镜目镜及其放大倍数。
显微镜操作四部曲:找、移、转、调。
让学生填空完成4项基本操作的具体操作方法,加深记忆。
对成像规则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分析检测视野中污渍位置的原理,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
习题:
1、2015年9月15日,美国科学家在《自然·通讯》报道了他们的最新研
究成果,即利用超声波开启蠕虫的神经元。
该技术的亮点是可以利用超声波控制蠕虫的爬行方向。
现已知观察蠕虫的爬行需要利用显微镜,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蠕虫逆时针旋转,则实际上蠕虫的旋转方向为( )
A.逆时针
B.顺时针
C.在左侧是逆时针,在右侧是顺时针
D.在左侧是顺时针,在右侧是逆时针
某学生用徒手切片法制作花生子叶切片,用染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在高倍镜下转动细准焦螺旋,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比较清晰,而另一部分细胞比较模糊,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细准焦螺旋没有调节好
B.反光镜未调节好
C.子叶切片染色不均匀
D.子叶切片切得厚薄不均
对比蓝藻(常见类型)与细菌在电子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图像,并根据图像学习两者的结构。
首先两者都是没有细胞核结构的生物,属于原核生物,并且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拟核的结构,这是两者的相似性。
而两者的区别在于蓝藻具有叶绿素和藻蓝素,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但是细菌通常是营寄生或腐生生活的,并且细菌具有鞭毛或者纤毛。
对比两者的相同点与差异后,对蓝藻进行分类说明,并引导学生分析水华及赤潮发生的原因以及防止方法,并
对采集发菜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理念。
接下来对不常见的一些原核生物如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比较原核细胞之间的差别。
完成上述内容后,让学生回忆直接观察到的真核细胞结构,并与细菌进行对比,说明两者间的异同。
参考课本内容完成表格填写。
此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填表、交流。
完成后进行展示。
通过比较最终确定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真核细胞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除病毒外,所有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转入到细胞多样性与统一性的比较。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蓝藻和水绵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
B.它们都有染色体
C.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D.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具有统一性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ARS病毒虽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其体内也存在遗传物质
B.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体内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C.植物细胞内存在核酸、蛋白质、细胞核等物质或结构
D.蓝藻体内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
3.某单细胞生物,体内不具有叶绿体但有叶绿素,它最可能是( )
A.真核生物
B.异养生物
C.无核膜的生物
D.有线粒体的生物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导学案
【学习目标】
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学习重点】
1.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
2.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学习难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过程】
【附表1】
【例题精析】
例1:使用高倍镜的观察顺序是()
①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调清物像为止②转动转换器,调至高倍镜③在低倍
镜下看清物像,要把目标移至视野中央○4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A.④①②③
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倍镜的使用步骤。
首先应将视野调亮,在低倍镜下移动装片至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因此正确选项应该是B.
答案:B
例2:下列生物结构与其他三种显著不同的是()
A.支原体B.蓝藻C.细菌D.霉菌
解析:霉菌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而其它三个是由单个原核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答案:D
例3:水华和赤潮分别是淡水水域和海水水域长期被污染,使水富营养化而产生的,都会给水产养殖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下列生物中与产生这种现象关系密切的是()
A.蓝藻类B.苔藓类C.草履虫D.细菌类
解析:蓝藻有多种,水华中的生物主要是多种蓝藻,赤潮中的生物也有大量的蓝藻和褐甲藻等。
大量含有机物的污水被排入水域后,给水华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基础,加上适宜的温度和气候,使之爆发性增殖,从而产生了水华。
答案:A
【自我诊断】
一、基础题
1.在显微镜右上方发现一个待观察的红细胞,想要将其移到视野正中央,移动装片的方向是()
A.左上方B.左下方C.右上方D.右下方
答案:C
2.若不动显微镜的其它部分,只是转动转换器,将物镜由10×转换成40×,视野中的光线将会()
A.变亮B.变暗C.无变化D.变化无规律
答案:B
3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征是()
A.细胞有细胞壁,呈正方形,有的正在分裂
B.细胞内无细胞核
C.呈正方形,中间有一个大液泡
D.细胞无细胞壁,细胞分布无规律
答案:A
4.发菜在生物学的分类上属于()
A.绿藻B.蓝藻C.细菌D.真核生物
答案:B
5.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根据细胞结构,可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B.一个细胞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C.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C
6.下列生物中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A.酵母菌B.发菜C.HIV D.乳酸菌
答案:A
7.叶肉细胞和大肠杆菌细胞相比,其主要区别是()
A.有细胞壁B.有细胞膜
C.有细胞质D.有细胞核膜
答案:D
8.关于蓝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单个细胞直径虽比细菌大,但肉眼是分不清的
B.发菜、颤藻、念珠藻都属于蓝藻
C.蓝藻的叶绿体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
D.蓝藻是能自养的原核生物
答案:C
11.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上方较暗,下方较亮,应调节()A.目镜B.物镜C.光圈D.反光镜
答案:D
12.所有原核细胞都有()
A.核糖体、线粒体B.细胞膜、叶绿体
C.内质网、中心体D.细胞膜、核糖体
答案:D
《1.2.1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步练习
1. 使用显微镜时,视野中的有一小虫不断向右上方游动,为了保持小虫位于视野中央,装片的移动方向为()
A、左上
B、左下
C、右上
D、右下
2.近年来纳米科技发展进步神速,极精微的各式显微镜,如共轭焦锂射显微镜、定量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细胞的微细结构被观察的更为清楚。
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越小
B.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 cm,若改用3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为1.5 cm左右
C.当用低倍镜看清楚物像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物像,其原因可能是被观察的物体未处于视野中央
D.若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和转动物镜后异物不动,则异物应位于目镜上
3.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标本染色较浅,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通光孔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的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③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时,需要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破坏标本
④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
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换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是: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5.如图所示:甲图中有目镜、物镜、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
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中①④⑥组合
B.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是: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C.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
D.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6.大部分动植物体是不透明的,不能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要经过特殊处理,如将标本做成很薄的切片。
但酵母菌、水绵、洋葱表皮等材料却可以直接做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主要是因为它们( )
A.是真核细胞
B.是活细胞
C.都带有特殊的颜色
D.是单个或单层细胞
7. 在显微镜视野中可见一列细胞共64个,现将10X物镜转换为40X物镜,则视野中可见细胞数目为()
A、32
B、16
C、8
D、4
8.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在低倍镜下视野明亮,物像清晰,但换成高倍镜后,物像不见了。
导致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A.没有调节反光镜
B.没有移动装片使物像在视野的中央
C.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D.没有调节光圈
9.在低倍镜下能观察到的清晰目标,在转换高倍镜后却看不到了,其原因最不可能是( )
A.观察目标在视野之外
B.整个视野变暗
C.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
D.被异物污染
10.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用低倍物镜看清楚后,转换高倍物镜却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细胞,不可能的原因是( )
A.物体不在视野中央
B.切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
C.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的焦点不在同一平面
D.未换目镜
11.实验中用同一显微镜观察了同一装片4次,得到清晰的四个物像如下图。
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换用高倍物镜前应先提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B.实验者若选用目镜15×和物镜40×组合观察,则像的面积是实物的600倍
C.若每次操作都未调节反光镜,看到清晰物像时物镜离装片最远和光圈最大的分别是④③
D.若视野中有暗有明,则可能是反光镜上有污物
12.如图所示甲和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
把视野中的标本从图中的甲转为乙时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正确调节顺序为: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细准焦螺旋B.细胞变大,细胞数目变少,视野变亮
C.移动装片可确定视野中的污物是否在物镜上
D.移动装片时需向右方移动
13.关于“使用高倍镜前必须找到观察目标”这句话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目标数量少,难以找到目标
B.高倍镜下视野暗,难以找到目标
C.高倍镜与玻片的距离较近,调节焦距时容易损伤透镜和玻片
D.在高倍镜下调节焦距和在视野中寻找目标都不太方便
14.下面是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要把显微镜视野下的标本从下图中的A转为B,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①向右上方移动载玻片②调节反光镜使视野明亮③转动转换器④调节细准焦螺旋
⑤调节粗准焦螺旋⑥向左下方移动载玻片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⑥
C.⑥③②④
D.⑥③⑤④
15.下列有关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蓝藻和水绵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
B.它们都有染色体
C.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D.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具有统一性
16.关于下列a、b、c、d四种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和d不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 a和b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 a、b、c、d都能独立繁殖和代谢
D. a属于原核生物,b、c属于真核生物,d属于病毒
胞结构,只能寄生不能独立生存,不能独立繁殖和代谢,C不正确。
1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SARS病毒虽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其体内也存在遗传物质
B.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体内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C.植物细胞内存在核酸、蛋白质、细胞核等物质或结构
D.蓝藻体内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
18.下列是关于几类生物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和人肝细胞都为真核细胞,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C.颤藻与发菜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颤藻含光合色素,而发菜细胞中含叶绿体
D.细菌和蓝藻在结构上有统一性,都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和核酸等
19.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4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甲、乙、丙、丁)进行分析、观察,获得的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上述甲、乙、丙、丁4种细胞所代表的生物最可能是( )
①衣藻②硝化细菌③乳酸菌④光合细菌⑤蛔虫⑥水稻
A.②⑤⑥①
B.①⑤④⑥
C.①④⑤⑥
D.④⑤①⑥
20.下图为生物种类的概念图,对a、b、c所代表的生物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a—原核生物、b—细菌、c—流感病毒
B. a—原核生物、b—细菌、c—乳酸菌
C. a—真核生物、b—植物、c—蓝藻
D. a—真核生物、b—真菌、c—大肠杆菌
21.图中1代表H7N9、2代表乳酸菌、3代表酵母菌、4代表原生动物,那么能正确反映真核、原核生物关系的图形是( )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
22.下列没有成形细胞核的生物和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分别是( )
A.大肠杆菌和蓝藻
B.蓝藻和流感病毒
C.乳酸菌和酵母菌
D.青霉和烟草花叶病毒
23.假如你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并决定该生物的分类,则以下哪种特性与你的决定无关( )
①核膜的有无②核糖体的有无③细胞壁的有无④细胞膜的有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4.某单细胞生物,体内不具有叶绿体但有叶绿素,它最可能是( )
A.真核生物
B.异养生物
C.无核膜的生物
D.有线粒体的生物
25.下列生物的细胞中,均不具有核膜的是( )
A.鱼和鲸
B.玉米和棉花
C.细菌、蓝藻和支原体
D.蘑菇、木耳和酵母菌
2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所有单细胞生物都是原核生物
B.衣藻和蓝球藻、念珠藻一样,都是蓝藻的一种
C.低等植物、低等动物都属于原核生物
D.有的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7.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真核生物的一组是( )
A.颤藻、念珠藻、香菇
B.烟草、草履虫、大肠杆菌
C.小麦、番茄、大豆
D.酵母菌、乳酸菌、流感病毒
28如图是几种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最有可能属于病毒的是________,它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三种图示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________,它在结构上不同于真核细胞的最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________,能完成此生理过程的物质基础是因为其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________展示了哺乳动物的平滑肌细胞。
1.2.1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1. 使用显微镜时,视野中的有一小虫不断向右上方游动,为了保持小虫位于视野中央,装片的移动方向为()
A、左上
B、左下
C、右上
D、右下
【答案】C
【解析】小虫的实际移动方向为左下,所以要保持小虫位于视野中央需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并与小虫的移动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2.近年来纳米科技发展进步神速,极精微的各式显微镜,如共轭焦锂射显微镜、定量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细胞的微细结构被观察的更为清楚。
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越小
B.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 cm,若改用3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为1.5 cm左右
C.当用低倍镜看清楚物像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物像,其原因可能是被观察的物体未处于视野中央
D.若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和转动物镜后异物不动,则异物应位于目镜上
【答案】B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放大的倍数越大,每一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就越小,A项正确;放大倍数越大,玻片与物镜间的距离越小,B项错误;当用低倍镜看清楚物像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物像,其原因可能是被观察的物体未处于视野中央,C项正确;若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和转动物镜后异物不动,则不在装片和物镜上,反光镜即使有异物在视野中也看不到,故异物应位于目镜上,D项正确。
3.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标本染色较浅,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通光孔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的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③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时,需要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破坏标本
④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标本染色较浅,背景光线要调暗,故观察时应选用平面反光镜和调小通光孔,故①错。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的长度和宽度的放大倍数,故②错。
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时,直接转过转换器就可以,故③错。
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还是顺时针流动的,故④正确。
故选C。
4.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
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换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是: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答案】D
【解析】(1)依据①与②、③与④、⑤与⑥放大倍数的关系。
(2)明确丙与乙的关系
5.如图所示:甲图中有目镜、物镜、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
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中①④⑥组合
B.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是: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C.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
D.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答案】D
【解析】丙图是乙图放大后的物像,应选用甲中②③⑤组合。
由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的操作为: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和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的放大倍数。
物像偏向哪个方向,则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才能使其居于视野中央。
6.大部分动植物体是不透明的,不能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要经过特殊处理,如将标本做成很薄的切片。
但酵母菌、水绵、洋葱表皮等材料却可以直接做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主要是因为它们( )
A.是真核细胞
B.是活细胞
C.都带有特殊的颜色
D.是单个或单层细胞
【答案】D
【解析】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若材料太厚,则透光性差,因此要做切片观察,但若以单细胞或单层细胞为材料,则可直接观察。
7. 在显微镜视野中可见一列细胞共64个,现将10X物镜转换为40X物镜,则视野中可见细胞数目为()
A、32
B、16
C、8
D、4
【答案】B
【解析】64个细胞在视野中排成一列,放大倍数增大4倍,看到的细胞数应为此列细胞的1/4,为16个。
8.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在低倍镜下视野明亮,物像清晰,但换成高倍镜后,物像不见了。
导致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A.没有调节反光镜
B.没有移动装片使物像在视野的中央
C.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D.没有调节光圈
【答案】B
【解析】低倍镜观察时,若物像不在视野中央,则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小,很可能观察不到物像。
9.在低倍镜下能观察到的清晰目标,在转换高倍镜后却看不到了,其原因最不可能是( )
A.观察目标在视野之外
B.整个视野变暗
C.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
D.被异物污染
【答案】D
【解析】低倍镜下清晰的目标,换用高倍镜后看不见了,可能的原因,一是没有移动装片使目标在视野中央,换用高倍镜后,目标不在视野内;二是整个视野变得太暗或者换用高倍镜后,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
10.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用低倍物镜看清楚后,转换高倍物镜却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细胞,不可能的原因是( )
A.物体不在视野中央
B.切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
C.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的焦点不在同一平面
D.未换目镜
【答案】D
【解析】因为高倍镜的视野小,所以物体不在视野中是有可能的,A正确;盖玻片和载玻片放反了会使透光度不够,载玻片比盖玻片要厚,所以看不到,B 正确;低倍镜的焦点的确和高倍镜的焦点不在一个平面,所以看不到,C正确;在转换高倍镜时不需要切换目镜,因为目镜只是起到二次放大作用,像的清晰度与物镜有关,D错误。
11.实验中用同一显微镜观察了同一装片4次,得到清晰的四个物像如下图。
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