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防静电灾害的基本方法(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防静电灾害的基本方法
(一)控制静电场所的危险程度
在静电放电的场所,必须有可燃物或爆炸性混合物的存在,才能形成静电火灾和爆炸事故。
因此控制或排除放电场所的可燃物,就成为预防静电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1、用非可燃物取代易燃物
在石油化工等许多行业的生产工艺过程中,都要大量使用有机溶剂和易燃液体(如煤油、汽油和甲苯等),这样就给静电放电场合带来了很大的火灾危险性。
在机件设备的清洗中,如果采用非燃烧性的碳酸钠、磷酸三钠、苛性钾、水玻璃的水溶液等取代煤油或汽油时,就会大大减少机件洗涤过程中的静电危害。
2、减少氧化剂含量
在有火灾和爆炸危险场所充填氮、二氧化碳或其它不活泼的气体,以减少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性混合物中氧的含量,消除燃烧条件,防止火灾和爆炸。
一般情况下,混合物中氧的含量不超过8%时即不会引起燃烧。
对于镁、铝、锆、钍等粉尘爆炸性混合物,充填氮或二氧化碳是无效的,应采用充填氩、氦等惰性气体,才能防止火灾和爆炸。
国外10万吨以上的油轮和5万吨以上的混合货轮都要求安装充填不活泼气体的系统。
(二)工艺控制
1、根据带电序列选用不同材料
不同物体之间相互摩擦,物体上所带电荷的极性与它在带电序列中的位置有关,一般在带电序列中的两种物质摩擦,前者带正电,后者带负电。
于是可根据这个特性,在工艺过程中,选择两种不同材料,与前者摩擦带正电,而与后者摩擦带负电,最后使物料上所形成的静电荷互相抵消,从而达到消除静电的效果。
根据带电序列适当选用不同材料而消除静电的方法称为正、负相消法。
比如铝粉与不锈钢漏斗摩擦带负电,而与虫胶漏斗磨擦带正电,用这两种材料按比例搭配制成的漏斗,就可避免静电荷积聚的危险。
2、选择不易起电材料
当物体的电阻率达到109Ω•cm以上时,物体间只要相互摩擦或接触分离,就会带上几千伏以上的静电高压。
因此在工艺和生产过程中,可选择电阻率在109Ω•cm以下的物质材料,以减少磨擦带电。
比如煤矿开采中,传输煤皮带的托辊是绝缘塑料制品,应换成金属或导电像胶,就可避免静电荷的产生和积聚。
3、降低摩擦速度或流速
降低摩擦速度或流速,可限制静电的产生。
在制造电影胶卷时,若底片快速地绕在转轴上,会产生几十千伏的静电高压,与空气放电,使胶片感光而留下斑痕;又如油品在灌装或输送过程中,若流速过快,就会增加油品与管壁的摩擦速度,从而产生较高的静电。
因此,降低摩擦速度,限制流速,对减少静电的产生非常重要。
一般输油管径为1cm、5cm和10cm时,其最大流速分别为8m/s、3.6m/s和2.5m/s。
对于非烃类液体,管径不超12mm的乙醚管道和管径不超过25mm 的二硫化碳管道,最大流速均不应超过1.5m/s。
输送酯类、酮类、醇类液体的管道,如不发生喷射,允许最大流速不超过10m/s。
(三)接地
接地是消除静电危害最常见的方法,主要用来消除导体上的静电。
在生产过程中,以下工艺设备应采取接地措施。
1、加工、储存和运输设备
凡是用来加工、储运、运输各种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和粉体的设备,如储存池、储气罐、产品输道装置、封闭的运输装置、排注设备、混合器、过滤器、干燥器、升华器、吸附器、反应器等都必须接地。
如果袋形过滤器由纺织品或类似物品制成时,建议用金属丝穿缝并予以接地。
2、辅助设备
注油漏斗、浮动罐顶、工作站台、磅秤、金属检尺等辅助设备均应接地。
油壶或油桶装油时,应与注油设备跨接起来,并予以接地。
3、管道
工厂及车间的氧气、乙炔等管道必须连接成一个整体,并予以接地。
其它所有能产生静电的管道和设备,如油料输送设备、空气压缩机、通风装置和空气管道、特别是局部排风的空气管道,都必须连接成一体接地。
平行管道相距10cm以内时,每隔20m应用连接线互相连接起来。
4、油槽车。
油槽车在行驶时,由于汽车轮胎与路面有摩擦,汽车底盘上会产生危险的静电电压。
为了导走静电电荷,油槽车应带有金属链条,链
条一端和油槽车底盘相连,另一端与大地接触。
油槽车在装油之前,应同贮油设备跨接并接地。
5、工艺设备
在有产生和积累静电的固体和粉体作业中,如压延机、上光机,各种辊轴、磨、筛、混合器等工艺设备均应接地。
静电接地的连接线应保证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连接应当可靠,不得有任何中断之处。
接地电阻最大不应超过1000Ω。
(四)增湿
有静电危险的场所,在工艺条件许可时,可以安装空调设备、喷雾器或采用挂湿布条的办法,以提高空气相对湿度,消除静电的危险。
用增湿法消除静电的效果是很显著的。
例如,在某些粉体筛选过程中,相对湿度低于50%时,测得容器内静电电压为40kV,当时相对湿度增加到80%以上时,静电电压降低到11kV左右。
为了消除静电,在有静电危害的场所,如果生产条件允许,场所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以上较为适宜。
如果相对湿度低于30%时,会产生强烈的静电,因此,相对湿度不应低于30%。
(五)抗静电剂
抗静电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
在绝缘材料中如果加入少量的抗静电剂,就会增大材料的导电性和亲水性,使绝缘性能受到破坏,体表电阻率下降,促进绝缘材料上的静电荷被导走。
抗静电剂的种类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无机盐类
这类抗静电剂包括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盐类,如硝酸钾、氯化钾、氯化钡、醋酸钾等。
这类抗静电剂自身不能成膜,一般要求甘油等成膜物质配合使用。
2、表面活性剂类
这类抗静电剂包括脂肪族磺酸盐、季铵盐、聚乙二醇、多元醇等。
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靠表面离子来增大导电性。
3、无机半导体类
这类抗静电剂包括无机半导体盐,如亚铜、银、铋、铝等元素的卤化物。
这类抗静电剂还包括导电炭黑等。
4、电解质高分子聚合物类
这类抗静电剂自己能形成低电阻薄膜,是带有不饱和基的高分子聚合物,如苯乙烯季铵化合物等。
在聚酯薄膜行业,采用烷基二苯醚碘酸钾(DPE)作表面涂层,有良好的抗静电作用。
实验表明:对于涤纶薄膜(胶片),在相对湿度为65%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抗静电剂,可将其表面电阻率从1015Ω的数量级降低到107Ω的数量级;如果相对湿度在60%以下,亦可将其表面电阻率降低到109Ω的数量级。
(六)静电中和器
静电中和器又称静电消电器,它是利用正、负电荷相中和的方法,达到消除静电的目的。
2024年防静电灾害的基本方法(二)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电子设备和高科技设施。
然而,这些设备和设施也带来了一个普遍存在的
问题-静电灾害。
静电灾害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和损失。
为了预防和减轻静电灾害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基本方法。
以下是2024年防静电灾害的基本方法。
1. 设计和改进设备和设施的防静电措施:在设计和改进电子设备和高科技设施时,应该考虑并采取有效的防静电措施。
例如,可以使用导电材料来包裹设备和设施,以提供良好的接地和电气连接。
此外,还可以采用别致的设计,例如添加防静电塑料或涂层来减少静电的积聚和释放。
2. 建立防静电操作规程:为了保证工作场所的安全和避免静电灾害的发生,应该建立相应的防静电操作规程,并进行培训和宣传。
规程应包括正确的身着服装和防静电鞋,并规定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良好的接地。
此外,规程还应包括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以确保设备本身不会成为静电灾害的原因。
3. 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设备和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对于预防和减轻静电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必须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的接地系统,确保其良好的连接和导电性能。
此外,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和防静电处理,以减少静电积聚和释放的可能性。
4. 提高员工的防静电意识:静电灾害不仅仅是设备和设施本身的问题,员工的意识和行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应该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对静电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并教育他们如何正确地进行防静电操作。
此外,还应鼓励员工发现和报告潜在的静电灾害隐患,以便及时进行处理和改进。
5. 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为了及早发现和预防静电灾害,应该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可以安装静电检测设备和传感器,监
测设备和设施中的静电积聚和释放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应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静电灾害的发生。
以上是2024年防静电灾害的基本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静电灾害可能会成为一个更为严重和常见的问题。
只有通过合理的设计、正确的操作和有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减轻静电灾害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开发更高效、可靠的防静电技术和设备,以进一步提高静电灾害预防和处理的能力。
2024年防静电灾害的基本方法(三)
防静电灾害是指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以防止静电产生、积聚和释放导致火灾、爆炸、设备损坏、人身安全等问题的发生。
静电灾害是一种隐藏的危险,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如化工、石油、煤矿、粉尘等行业中。
本文将介绍一些防静电灾害的基本方法。
1. 接地防护:
将静电电荷及时导引到地下,避免积聚;同时,对设备、容器、管道等关键部位进行接地,确保静电能顺利地排除。
接地部位要选择在相对稳定的地面上,避免土壤潮湿或变干燥情况。
在接地系统中,要保证电阻最小且连接牢固,以确保静电荷能够有效导引。
2. 静电保护装置:
采用各种静电防护装置来减少或消除静电的产生。
例如,对于电气设备和电缆,可以采用静电屏蔽材料、屏蔽结构、静电消除器等来避免静电的积聚和释放。
对于防护服、防静电地垫等,可以采用防静电材料、导电层等来消散静电。
3. 过程控制:
通过合理的工艺控制,减少静电的产生和积聚。
例如,在液体或粉尘的输送过程中,可以控制液体的流速、粉尘的浓度等,以减少静电的生成和积聚。
同时,对液体进行除静电处理,例如添加抗静电剂或静电消除剂等,以降低静电的积聚。
4. 静电接地带:
在需要防护的区域周围设置静电接地带,防止静电从外部进入该区域。
静电接地带可以采用导电地垫、导电地板等,确保设备和人员与地面之间能够有效接地,并及时导引静电荷。
5. 人员培训:
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静电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静电的危害和防护措施,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静电的基本原理、静电的危害、静电的防护方法和紧急处理措施等。
6. 设备维护: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各部位的接地能力和防护装置的有效性。
对于检修或更换的设备,要注意新旧设备的接地情况是否一致,并及时调整和更换接地装置,保证静电的正常导引和消散。
7. 温湿度控制:
保持合适的温湿度可以降低静电的产生和积聚。
通常来说,湿度适宜时,空气中的水分能够很好地导电,从而减少静电的产生和积聚。
在一些对静电非常敏感的行业中,可以采取调节湿度的措施,例如使用加湿装置、湿帘等。
总结起来,防静电灾害的基本方法包括接地防护、静电保护装置、过程控制、静电接地带、人员培训、设备维护和温湿度控制等。
这些方法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采取相
应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还要加强对静电防护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提高自身的静电防护意识和技能,避免静电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