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不分版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不分版本
2015—2016学年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1.以下词语中,字形和加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笑靥尘埃(ái)契而不舍残羹冷炙(zhì)
B.孝悌懵懂(měng)前踞后恭瘦削不堪(xiāo)
C.石栈洿池(kuā)无语凝噎繁文缛节(rǔ)
D.崛起朱拓(tà)孽根祸胎撒手人寰(huán)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标准汉字的能力。

A项,埃〔āi〕,契而不舍—锲而不舍;B项,前踞后恭—前倨后恭,削〔xuē〕;C 项,洿〔wū〕,缛〔rù〕。

2.以下各句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①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②家访中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家长无为而治,孩子才会无所顾忌,甚至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③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④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第三局破釜沉舟,调上全部精锐人马,拼力还击,终于反败为胜。

⑤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意兴阑珊。

⑥假设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已之短,那么我们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膜等完全消除。

此处不应指自然中冰的融化。

②无为而治: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

此处望文生义。

③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④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⑤意兴阑珊:兴致将尽。

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

不能用来形容事物。

⑥见贤思齐: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3.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A.我国版权保护大环境尽管持续改善,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版权纠纷高发期,保护知识产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B.既然环评的目的是预防环境不被污染,那么有关方面就应该将工程建设中的环境隐患纳入环评范围,全过程回应民众关切。

C.我刚四岁,爸爸就离开奶奶和妈妈去广东打工,一直到我七岁的时候才回来,我孤僻、不爱说话的性格,大概就与此有关吧。

D.园林专家指出,海芋、马蹄莲等植物体内所含的草酸钙针晶会刺激皮肤,引起瘙痒和水肿,严重的可诱发窒息,导致死亡。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关联词位置不当,把“尽管〞放在“我国版权保护大环境〞前,并删去后面分句中的“在……内〞。

B项,不合逻辑,删除“不被〞。

C项,表意不明,“离开奶奶和妈妈〞有歧义。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汉乐府民歌中的《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都表达着对忠贞爱情的赞叹。

一个是“秦氏好女〞罗敷,采桑时遭“使君〞调戏,她严词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这里强调的“自〞,就是认为各自应该忠诚于自己的爱情。

另一个是勤劳贤惠的刘兰芝,因不讨婆婆喜爱而与丈夫焦仲卿殉情,她以自己的生命呼喊:爱情就要像“蒲苇〞“磐石〞一般坚贞。

A.古代文学作品常常以爱情生活为其重要内容,通过歌颂爱情来歌颂生活
B.古代情感生活活中,女子相对于男子,对爱情更加投入,爱得更加坚贞
C.古代女子常常会用自己的智慧去保卫自己的爱情,从而成就一段段佳话
D.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形成了优秀的爱情品质——爱要真挚,情要坚贞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首先,通读文段,了解大意。

这段话讲的是古代女子的爱情观,分别举了罗敷和刘兰芝两个例子,来说明爱情的“忠诚〞和“坚贞〞。

其次,本段应是总分关系,空格的位置在段首,应起总领全段的作用。

分析四个选项,D项恰当。

5.以下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易:交换
B.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乞骸骨:大臣年老,请求辞职回乡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查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项,检:约束。

6.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宁许以负秦曲
B.天下云集响应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左右欲刃相如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这里主要考查词类活用。

A项,都是使动用法。

B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C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项,奇:认为奇特,形容词意动用;刃:用刀杀,名词用作动词。

7.以下各组句子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验之以事
B.蚓无爪牙之利未之有也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

A项,都是状语后置句;B项,前一句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句的“之〞是代词,即“未有之〞,宾语前置句;C项,“见〞和“为〞都是被动句的标志;D项,都是判断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如何看待“燕赵文化〞
燕赵区域以燕山、太行山、渤海、黄河为四面分界,主体为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

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

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特征,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

相对于其他周边区域而言,“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的共同基调。

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就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

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

在全国各个地域中,燕赵区域是极少数真正形成了文化特征的地域之一。

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

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

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

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

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

这个情结经过一种壮烈的撞击,发生逆转,出现升华,于是就化育成为慷慨悲歌的性格。

而这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开展的一个缩影。

“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

荆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在易水辞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

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悲凉,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

唐代,高适等人以气质自高,慷慨悲歌,临风怀古,燕赵文化第三次被人称为慷慨悲歌。

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

这一特征不仅在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如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征也有鲜明的表达。

“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一种贯穿人生的精神力量。

燕赵侠士的轻生尚义,外表上看是不重视生命,实质上却是更加重视、更加珍爱生命的表达。

“燕赵悲歌〞表达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燕赵文化精神在此具有最为突出的表现。

了解到人的生命除了肉体的存在,还有精神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心,寻求更高的价值。

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

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

在“慷慨悲歌〞激扬人性的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世俗的、物欲和肉欲的不良内容。

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

其救治方法,那么莫过于以风俗治风俗,以文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如古人所谓“风教〞,由低而高,由杂而纯,由俗而雅,由外在而内在。

(摘编自张京华《“燕赵文化〞概念界定的要点》)
8.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燕赵区域虽然毗邻少数民族地区,屡次受到外族的侵扰,但其区域文化还是保持以汉族为主体、以旱地农耕文化为主流的特点。

B.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燕赵文化具有无可否认的“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因此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

C.对“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使“慷慨悲歌〞这一燕赵文化的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

D.“慷慨悲歌〞所表达的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是燕赵文化精神的突出表现和重要内涵,具有人生方面的教导意义。

9.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地位等影响,燕赵区域逐渐形成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表现出“慷慨悲歌〞的文化特色。

B.燕太子丹与荆轲的关系表达了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正是“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产生的主因。

C.汉末曹魏时的曹操和唐代的高适等人之所以能成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诗或雄峻古朴,或慷慨悲歌。

D.“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在数世纪后的明清之际仍然存在,已成为燕赵区域重要、悠久、稳定的文化符号。

10.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燕文化和赵文化来源不同而且各具特征,但二者的文化内涵大体接近而趋同,具有共同的文化基调,故被人合称为“燕赵文化〞。

B.“慷慨悲歌〞是一个由现实生活的落后而产生的情结,是历经碰撞、冲击、转变以至升华,最终才形成的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性格。

C.燕赵文化是北方文化的组成局部,是北方历史文化开展的一个缩影,从其表现可以了解到北方地区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局部特点。

D.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良莠不齐,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有待人们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救治。

【答案】
8.C
9.B
10.D
【解析】
8.此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逐次清晰丰富起来〞于文无据,原文介绍了“慷慨悲歌〞的“三次高潮〞的具体内容,但这三次高潮的具体内容之间并不是逐渐深化、开展的关系;另外,“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使‘慷慨悲歌’这一燕赵文化的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属于强加因果。

9.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这种价值观念正是‘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产生的主因〞表述错误。

原文中说“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机制〞不等于“主因〞,“机制〞是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主因〞是指主要的原因。

此处偷换概念。

10.此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庾质,字行修,少而明敏。

八岁诵梁世祖《玄览》等十赋,拜童子郎。

开皇元年,除奉朝请,历鄢陵令,迁陇州司马。

大业初,授太史令。

立言忠鲠,每有灾异,必指事面陈。

而炀帝性多忌刻,齐王暕亦被猜嫌。

质子俭时为齐王属,帝谓质曰:“汝不能一心事我,乃使儿事齐王,何向背如此邪?〞质曰:“臣事陛下,子事齐王,实是一心,不敢有二。

〞帝怒不解,由是出为合水令。

八年,帝亲伐辽东,征诣行在所。

至临渝谒见,帝谓质曰:“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质对曰:“以臣管窥,伐之可克,切有愚见,不愿陛下亲行。

〞帝作色曰:“朕今总兵至此,岂可未见贼而自退也?〞质又曰:“陛下假设行,虑损军威。

臣犹愿安驾住此,命骁将勇士指授规模,倍道兼行,出其不意。

事宜在速,缓必无功。

〞帝不悦曰:“汝既难行,可住此也。

〞及师还,授太史令。

九年,复征高丽,又问质曰:“今段复何如?〞对曰:“臣实愚迷,犹执前见。

陛下假设亲动万乘,糜费实多。

〞帝怒曰:“我自行尚不能克,直遣人去,岂有成功也!〞帝遂行。

既而礼部尚书杨玄感据黎阳反,帝大惧,遽而西还,谓质曰:“卿前不许我行,当为此耳。

今者玄感其成事乎?〞质曰:“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

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终必无成。

〞十年,帝自西京将往东都,质谏曰:“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帝不悦,质辞疾不从。

帝闻之,怒,遣使驰传,锁质诣行在所。

至东都,诏令下狱,竟死狱中。

(节选自《隋书•庾质传》)
11.以下对文中字体加粗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B.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C.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D.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12.以下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迁:官职任免中的常用词语,例如“左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本文主人公就由鄢陵县令升任为陇州司马。

B.太史令:西周、春秋时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等,为朝廷重臣;隋炀帝时负责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为从五品官员。

C.礼部:隋唐时为六部之一。

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并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藩属和外国往来之事。

D.西京、东都:在不同时代所代指的城市不同。

如本文中,西京指长安,东都指洛阳。

到北宋时东都指开封,西京指洛阳。

13.以下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庾质聪明机敏,屡受提拔。

他八岁就能背诵梁世祖的多篇赋文,隋文帝时做过鄢陵县令和陇州司马,隋炀帝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B.庾质刚正不阿,个性耿直。

每当有灾变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发生的灾变当面告诉皇上;而且两次阻止炀帝亲征,即使被夺爵罢官也不屈服。

C.庾质富有远见,才能超众。

他认为炀帝亲征劳民伤财,只需派遣精锐出其不意去攻打敌人即可;他还料定叛军不得民心,一定不能成功。

D.庾质心怀社稷,情系苍生。

他反对皇帝连年征战和出巡,主张安抚百姓,与民休息,使他们能全力耕作,尽快过上富足的生活。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
(2)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

【答案】
11.B
12.A
13.B
14.(1)我承奉先王旨意,亲征高丽,估量它的土地人民,才相当于我的一个郡县,你认为我能攻克它吗?
(2)玄感所据之地,地势虽好,但道德威望却不是一向就有的,只借助于百姓的劳苦,希望侥幸成功。

【解析】
1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首先应在通读全文的根底上弄清句子大意,然后注意常见的虚词断句标志及语法结构,应保证断过的句子是完整的。

句中“伐辽〞是动宾短语,“讨伐辽东〞的意思;后面“劳敝〞的主语应该是“民〞,据此排除A、D两项。

后文中“于〞理解为介词“在〞,“为〞理解成动词“是〞,所以“于事为宜〞不应断开,排除C,故答案为B。

12.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左迁〞指降级,“右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13.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两次阻止炀帝亲征,即使被夺爵罢官也不屈服〞于文无据。

14.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重点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翻译。

〔1〕事:征讨;度:估计、估量;当:相当;不:通“否〞。

〔2〕素:向来;因:依靠、凭借;冀:希望。

【备注】【参考译文】
庾质,字行修,小时候就聪明、敏锐。

八岁能背诵梁世祖的《玄览》等十篇赋,被授予童子郎。

开皇元年,被任命为奉朝请,做过鄢陵县令,后升为陇州司马。

大业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庾质语言耿直,每当有灾变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发生的灾变当面告诉皇上。

而隋炀帝生性多猜忌而且待人苛刻,齐王杨暕也被疑心。

庾质的儿子庾俭当时是齐王的部属,炀帝对庾质说:“你不能一心一意地侍奉我,而让你的儿子侍奉齐王,为什么要这样三心二意呢?〞庾质说:“我侍奉陛下,我儿子侍奉齐王,实际上是一个心愿,不敢有异心。

〞炀帝怒气未消,因此让他出京任合水县令。

大业八年,炀帝亲自率兵攻打辽东,庾质应征到行宫去。

到了临渝,拜见皇上。

皇上对庾质说:“我承奉先王旨意,亲征高丽,估量它的土地人民,才相当于我的一个郡县,你认为我能攻克它吗?〞庾质答复说:“依我之浅见,讨伐高丽是可以取胜的。

但我有一个愚蠢的看法,那就是不希望陛下亲自出征。

〞炀帝变了脸色,说:“我现在已经领兵到此,难道可以不见贼人就自己回去吗?〞庾质又说:“陛下如果真要前去,我担忧会挫损军威。

我仍旧希望您驻扎在这里,只命令勇猛的将领指挥军队,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地去攻打敌人就可以了。

行动要迅速,慢了就没有作用了。

〞炀帝不快乐地说:“你既然认为这次行动困难,那你留在这里好了。

〞等到军队回来后,授予他太史令之职。

大业九年,炀帝再次出征高丽,又问庾质:“这一次会怎样呢?〞庾质答复说:“我实在是愚昧而又执迷不悟,我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

陛下如果要亲自出征,消耗的人力物力实在太大。

〞炀帝恼怒地说:“我亲自出征尚且不能取胜,难道派别人去反而能成功吗?〞炀帝于是亲征高丽。

不久,礼部尚书杨玄感凭借黎阳反叛朝廷。

炀帝惊恐万分,马上向西返回,对庾质说:“你上次不许我亲自出征,想必就是这个缘故吧。

那现在玄感可以成事吗?〞庾质说:“玄
感所据之地,地势虽好,道德威望却不是一向就有的,只借助于百姓的劳苦,希望侥幸成功。

然而现在天下是一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动摇的,他最终一定不能成功。

〞大业十年,炀帝从西京往东都去,庾质进谏:“连年征战辽东,人民实在劳苦疲敝。

陛下应该镇守关内,安抚百姓,使他们能全力耕作。

三五年内,使天下人民稍稍富足,然后再下去巡省视察,这样做对治国有利,望陛下三思。

〞炀帝不快乐,庾质托病不随皇上去东都,炀帝听说后,很愤怒,派人驱车传令,把庾质拘押到行宫。

庾质被押到东都后,皇上下诏将他投进监狱,后来竟然死在狱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琅玡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5.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16.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解析】
15.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6.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备注】【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写景诗,诗歌前两句紧扣诗题,描写春天到来,冰雪消融,山谷中的溪水暴涨,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游客们纷纷乘兴渡过琅玡溪,穿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去欣赏美景。

第三句,作者展开想象:不知这琅玡溪的源头出自哪里?距离我们是远还是近呢?
此句一出,令人兴味无穷,又激发了游客探寻其踪的兴趣。

末句作者的思绪又回到现实,近观溪水,只见落红片片,令人想象山中繁花盛开的美景。

诗歌后两句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对琅玡美景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17.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

(1)李白的《蜀道难》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两句写出了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2)自居易在《琵琶行》中采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摹琵琶声从“暂歇〞中突然爆发的两句是“,〞。

(3)《论语》中说“思而不学那么殆〞,《荀子•劝学》中“,〞两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思考。

【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银瓶乍破水浆
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此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在平常背诵名句名篇时,应弄清句义,弄懂内涵。

这样才有利于记准字形并在理解性默写中写出准确的句子。

另外,在书写时也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生僻字和易错字。

〔1〕抓住“水石激荡、山谷空鸣〞这个信息点。

易错字“豗〞“砯〞“壑〞;〔2〕先找到《琵琶行》中写到琵琶曲“暂歇〞的句子是“凝绝不通声暂歇〞,这样往后就易找到琵琶声从“暂歇〞中突然爆发的两句;〔3〕注意讨论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易错字“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娘土
江岸
钟海强舰长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目不转睛地瞭望着一望无际的海域。

近处,白色的浪花在蓝色的海面上翻滚,仿佛蓝色的布匹上点缀着细碎的白花;远处,海天一色,分不清楚哪是天哪是海,海的蓝把天的蓝彻底消融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再过一个月,他就要辞别心爱的舰艇,辞别祖国的南海疆域,解甲归田。

也许,这一次出航,就是他的最后一次。

作为一名守卫南海二十多年的老兵,他当然忘不了他在海军的第一个岗位:某礁盘的守卫战士。

今天,他带着他的舰艇出航,恰好路过那个礁盘,他方案在那里停泊一下,故地重游。

近了,近了,礁盘就在眼前。

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