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展开议论文的分析论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展开议论文的分析论证
中学生写议论文最乐意用的是事实论证法,即摆事实的方法。

但有些同学写的议论文,尽管论点正确、鲜明,论据也典型、可靠,但是由于在举例之后没有进一步挖掘事例包含的事理,缺乏必要的分析,导致论点和论据联系松散,给人以罗列论据之感。

所以,举例之后的分析是少不得的。

那么,如何对事实论据进行分析呢?
一、例后归纳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

例如观点: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文段: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

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

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

“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

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

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这段文字中,作者在列举中外成功者的两个事例之后,点明了其中包含的道理,从而使中心论点“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论据与论点联系紧密。

二、正反对比法
在议论文写作时,运用正反对比分析法,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

具体地说,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

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例文: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

人们难以忘记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事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

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

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高考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以上两个论据,一正一反,对照鲜明,有力地论证了“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一中心论点。

三、例后假设法
假设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若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假设,以此增加说服力。

一篇文章往往因为采用假设分析而拓开
了、掘深了议题。

例文: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

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

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

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考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就……”、“假若……就……”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论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四、例后解说(或评论)
即对所举事例进行解说,或者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解说这个例子跟论点有什么关系,或者分析事实论据中行为的意义或危害,以更有力地证明论点。

例文:“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

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

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

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例文在列举概括性事例之后,用揭示人物实质的方法总结出四个人行为的共同特点:一种浩气四射的凛然正气!四个人虽是出自于不同的朝代,经历着不同的遭遇,但相同的一点便是他们都是中国人,都有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傲然正气。

正是这一点,四个论据才会共同作用来论证论点。

因此,这种点出行为实质的分析无疑能加深对论据的理解和把握。

当然,正面的可以分析其闪光点,而对错误的行为则分析其丑陋处,揭示其造成的危害后果,给世人以警醒。

五、条件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

如: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

明代徐霞客年轻时立下走遍三山五岳的志向,后来虽历尽磨难,但一直旅行到生命最后一刻,完成巨著《徐霞客游记》。

一个人只有立了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己的事业,至死不渝。

徐霞客就是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才取得非凡的成就的。


我们写作时可以用条件关系复句来表达。

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或者“无论……还……都”“不论(不管)……总(都)”等。

六、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

具体说,就是在列出事实论据后,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就对论据中事物的成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或由果索因,探求本源,揭示本质;或由因导果,进行推断,寻求结论,使内容逐步深化。

例文如下:“建国初期,刘青山、张子善身为国家干部,却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巨额公款,由当年的红小鬼,国家功臣沦为人民的罪人;前北京副市长王宝森,不也是由于个人私欲膨胀,才干起中饱私囊、危害国家利益的勾当吗?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深渊,关键在于他们的思想素质不高,法律观念淡薄,并且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蚀,从而产生享乐腐化的思想。

然而,生活中也
有很多人“常在河边走,硬是不湿鞋”,新中国解放初期,陈毅就任上海市市长时说,人们都说上海是个大染缸,凡进去的人没有不被染黑的,我倒要看看到底是上海把我染黑了,还是我把上海染红了。

经过陈毅等革命家的努力,把混杂不堪的上海染得通红一片,处处闪耀着光彩。

陈老总之所以这样说,这样做,关键在于他思想上有雄厚的马列主义基础,崇高的品德修养。

如果是刘青山、张子善、王宝森之类,那真要被染黑了。


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了刘青山、王宝森等人侵吞公款、损害国家利益的罪恶事实和陈老总没有被上海染黑反而使之闪耀光彩的典型事例,在此基础上,从各自行为的内在因素入手,分析现象,探求两种行为发生的实质原因,挖掘出两种人不同的思想境界。

一种人身处染缸而不黑,出污泥而不染,一种人身为国家功臣却沦为阶下之囚,自毁前程,晚节不保。

文章通过分析原因,鲜明地论证了“内在因素重要”的论点,使事例更显得典型,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总之,例后分析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又要善于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特征,力求见解深刻、精辟。

而例后分析的宗旨,则是将事实论据同论点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论点更鲜明,更令人信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