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液氮用作冷冻剂
C.天然气用作燃料D.银用于制作导线
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蒸发结晶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稀释浓硫酸
D.
测定溶液的pH
3.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中和反应一定有盐生成,所以有盐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4.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备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D.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4:7
5.某学生为了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四种方案:
①将Fe、Ag分别加入到CuSO4溶液中;
②将Fe、Cu分别加入到AgNO3溶液中;
③将Cu分别加入到FeSO4、AgNO3溶液中;
④将Fe、Cu、Ag分别加入到稀硫酸中.其中可行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B.甲=乙>丙C.丙>甲=乙D.甲=乙=丙
7.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A
B .B
C .C
D .D
8.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 .
向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水
B

一定质量的KClO 3固体受热
C .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氢氧化钠溶液
D .
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9.下列各组物质不能按照关系图(→表示反应一步完成)相互转化的是( )
A.A B.B C.C D.D
10.下列离子能在pH=0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SO42﹣,NO3﹣,K+,OH﹣B.Cl﹣,NO3﹣,K+,Na+
C.NH4+,Cl﹣,OH﹣,K+D.Cl﹣、HCO3﹣,SO42﹣,Na+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18分)
11.“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
(1)从宏观知微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填符号).
(2)从微观知宏观,以下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微粒共能表示种元素,这几种元素共同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12.化学与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
(1)水是地球表面覆盖最多的物质,也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自然界的水多含有杂质,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通常称为硬水,一种软化硬水的简易办法是.净水的过程中高铁酸钾(K2FeO4)能作消毒剂与絮凝剂,它杀菌时会生成氢氧化铁胶状物,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2)我市正在逐步将管道煤气由石油液化气(主要成分是丁烷,其化学式为C4H10,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4H10+13O28CO2+10H2O)改为天然气,小明家要进行灶具和燃气泄漏报警器的调整.若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数比.改为天然气后,灶具的调整方法是减小(填“燃料”或“空气”)的进气量;燃气泄漏报警器的位置要从低于灶具的地方移到高于灶具的地方,其原因是.
1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用以下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为①的仪器的名称.
(2)若实验室制CO2,应选用(填序号)作为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
(3)若用上述所给的仪器制取并收集一瓶H2,则正确的连接顺序为接(填字母序号).
14.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可能已略去).其中A与B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B与C发生的是中和反应,F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F的化学式为;
(2)若D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D是温室气体,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7分)
1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足量镁带投入NH4CI溶液中,发现镁带逐渐溶解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镁能与NH4Cl溶液反应吗?如果能反应,生成物可能是什么?同学们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探究1: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可能是MgCl2
【实验验证】
探究2: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进行猜想】猜想一:可能是NH3;
猜想二:;
猜想三:可能是NH3和H2的混合气体;
【查阅资料】在百度网页中输入氨气的化学性质,可以获知氨气的部分化学性质如下:
①跟谁反应:NH3+H2O═NH3•H2O
②跟酸反应:NH3+HCl═NH4Cl 2NH3+H2SO4═(NH4)2SO4
③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3CuO+2NH33Cu+3H2O+N2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气体的成分,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①A中观察到,证明有NH3;
②B中玻璃管内观察到,证明有H2;
③浓硫酸的作用是.
【实验结论】综合以上实验现象和分析,镁与NH4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5分)
16.将100gNa2CO3溶液和153.7gBaCl2溶液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滤液的质量为234g.求:(1)反应后生成的沉淀的质量是.
(2)过滤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16年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液氮用作冷冻剂
C.天然气用作燃料D.银用于制作导线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利用了物理性质,故A错;
B、液氮用作冷冻剂是利用液氮气化吸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物理性质,故B错;
C、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天然气的可燃性,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利用了化学性质,故C正确;
D、银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银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C.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蒸发结晶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稀释浓硫酸
D.
测定溶液的pH
【考点】溶液的酸碱度测定;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蒸发与蒸馏操作;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专题】实验操作型;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中和反应一定有盐生成,所以有盐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分析】A、根据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B、根据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
C、根据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进行分析;
D、根据蒸发溶剂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解: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故A正确;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如CO2+2Na OH═Na2CO3+H2O,故B错误;
C、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但是质子和电子不是离子,故C错误;
D、蒸发溶剂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碱性溶液可能是碱溶液或盐溶液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备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D.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4:7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合价规律和原则;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是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 CO+3H2,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CH4+H2O CO+3H2.
A、由图示可知,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故错误;
B、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不正确.
C、反应前在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反应后在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2,发生了改变,故错误.
D、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12+1×4):(12+16)=4:7,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明确每个模型表示的含义,这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5.某学生为了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四种方案:
①将Fe、Ag分别加入到CuSO4溶液中;
②将Fe、Cu分别加入到AgNO3溶液中;
③将Cu分别加入到FeSO4、AgNO3溶液中;
④将Fe、Cu、Ag分别加入到稀硫酸中.其中可行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我们在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的时候,所进行的操作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让金属与酸反应,然后根据反应的速率即产生气泡的快慢来进行判断,反应越剧烈活泼性越强,二是把一种金属
放入另一种金属的盐的溶液中,看是否能够置换出溶液中的金属,来判断它们的活动性,本题可以根据这两个要素来答题.
【解答】解:①将锌、银分别加入硫酸铜的溶液中,由于锌能置换出溶液中的铜,银不能置换出溶液中的铜,所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铁>铜>银;
②将铁、铜分别加入到硝酸银的溶液中,由于铁、铜能置换出溶液中的银,能得出铁、铜的活动性大于银.不能比较铁、铜的活动性;
③将铜分别加入到硫酸亚铁、硝酸银的溶液中,由于铜不能置换出溶液中的铁,铜能置换出溶液中的银,所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铁>铜>银;
④将铁、铜、银分别加入到稀硫酸中,由于铜、银都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不能比较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归结为“明知故问”型的题目,我们在解答该类题目时就是根据已经掌握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然后选择合适的酸或者是盐的溶液来进行解答.
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B.甲=乙>丙C.丙>甲=乙D.甲=乙=丙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
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甲、乙物质降低温度,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丙物质不会析出晶体,t1℃甲、乙的溶解度大于t2℃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甲=乙>丙.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A B.B C.C D.D
【考点】食品干燥剂、保鲜剂和真空包装的成分探究;用于加热的仪器;硬水与软水;化肥的简易鉴别;物质的鉴别、推断;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与生活;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氮气无毒,化学性质不活泼,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具有吸水性,铁能和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B、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利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羊毛中富含蛋白质,灼烧时能够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氯化铵是白色固体,磷矿粉是灰色固体;
D、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都具有可燃性,都可以用作燃料,试管、烧杯和蒸发皿都可以用来加热,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解答】解: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无毒,可以用作食品防腐剂;生石灰具有吸水性,可以用作食品干燥剂;细铁粉能够吸收水和氧气,可以用来防止食品受潮和变质,该选项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完全正确;
B、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利用了隔绝空气的原理;住宅失火时用水灭火,是利用了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原理;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该选项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不完全正确;
C、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因此可以用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点燃时,发出烧焦羽毛的气味的是羊毛,另一种是化纤;氯化铵是白色固体,磷矿粉是灰色固体,可以用颜色区分氯化铵和磷矿粉;该选项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完全正确;
D、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都是可燃性气体;试管、烧杯和蒸发皿都可以用来加热;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该选项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完全正确.
故选:B.
【点评】可燃物的着火点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改变的,灭火时只能够把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但是不能改变着火点,要注意理解.
8.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A.
向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水
B.
一定质量的KClO3固体受热
C.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氢氧化钠溶液
D.
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A.根据向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水时,溶质质量不变来分析;
B.根据KClO3固体受热生成氧气跑掉,但二氧化锰中也有氧元素,故最后不能为0,
C.氢氧化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D.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来分析.
【解答】解:A.向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水时,溶质质量不变,故图象错误;
B.反应后生成氧气跑掉,故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从开反应就不断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由于二氧化锰中也有氧元素,故最后不能为0,故符合该图象正确.
C.向一定量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开始的pH应小于7,因此该选项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D.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会出现沉淀,而图象显示是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沉淀,故错误;
答案:B.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9.下列各组物质不能按照关系图(→表示反应一步完成)相互转化的是()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制备.
【分析】一步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根据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分析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即可.
【解答】解:A、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能按照关系图相互转化,故选项错误.
B、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能按照关系图相互转化,故选项错误.
C、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不能生成氯化亚铁,不能按照关系图相互转化,故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按照关系图相互转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所涉及物质的性质、抓住关键词“能否一步实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0.下列离子能在pH=0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SO42﹣,NO3﹣,K+,OH﹣B.Cl﹣,NO3﹣,K+,Na+
C.NH4+,Cl﹣,OH﹣,K+D.Cl﹣、HCO3﹣,SO42﹣,Na+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pH为0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pH为0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A、酸性溶液中的H+与溶液中的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C、NH4+与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氨气,酸性溶液中的H+与溶液中的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HCO3﹣与酸性溶液中的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18分)
11.“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
(1)从宏观知微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N,H (填符号).
(2)从微观知宏观,以下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微粒共能表示三种元素,这几种元素共同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OH .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
(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元素的定义分析回答.
【解答】解:(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N和H.
(2)由结构示意图可知,图中微粒共能表示三种元素,即Na,O,H,所以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OH.
故答为:(1)水分子;N,H.(2)三;NaOH.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等知识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化学与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
(1)水是地球表面覆盖最多的物质,也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自然界的水多含有杂质,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通常称为硬水,一种软化硬水的简易办法是煮沸.净水的过程中高铁酸钾(K2FeO4)能作消毒剂与絮凝剂,它杀菌时会生成氢氧化铁胶状物,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6 .
(2)我市正在逐步将管道煤气由石油液化气(主要成分是丁烷,其化学式为C4H10,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4H10+13O28CO2+10H2O)改为天然气,小明家要进行灶具和燃气泄漏报警器的调整.若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数比.改为天然气后,灶具的调整方法是减小空气(填“燃料”或“空气”)的进气量;燃气泄漏报警器的位置要从低于灶具的地方移到高于灶具的地方,其原因是甲烷密度比空气小.
【考点】硬水与软水;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与能源;空气与水.
【分析】通过硬水的净化方式,促进燃烧的方法,气体的密度进行分析.
【解答】解:(1)硬水的软化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最常用的简易方法是煮沸;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所以铁在高铁酸钾中的化合价为+6;
(2)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数比,一体积的甲烷比一体积的丁烷完全燃烧需要的氧气要少,所以减小进量;因为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燃气泄漏报警器的位置要从低于灶具的地方移到高于灶具的地方.
故答案为:(1)煮沸;+6.(2)空气;甲烷密度比空气小.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硬水的净化方式,促进燃烧的方法.
1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用以下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