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皇帝遇到知识盲区:年号重复用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皇帝遇到知识盲区:年号重复用的故事
宰相无知的尴尬
乾德元年(963年)的某天,大宋发生了十分滑稽的一幕。

脸上画了一条粗重墨痕的宰相赵普,在宋太祖赵匡胤面前支支吾吾地告饶。

原来,前一天赵匡胤跟大臣们聊起刚颁布的新年号“乾德”,认为此号“从古未有”,十分骄傲。

赵普也在一旁搭腔,好好拍了一把皇帝的马屁。

谁知,赵普的对头卢多逊却猛地跳出来说:“这个年号啊,蜀国之前就用过。

”蜀国指的是40年前割据四川的前蜀政权。

赵匡胤急忙命人翻查文书,发现果如卢多逊所言。

气愤的皇帝深恨赵普无知,让自己出丑,遂提笔在他脸上大抹一道,吓得赵普回去后整晚都没敢洗脸。

等第二天赵匡胤气消了,这位可怜的宰相才把脸上的墨迹清洗干净。

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中记述的这个故事,在时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有另一个版本。

说宋朝平蜀之后,赵匡胤从入宫的蜀女妆奁中看到一面刻着“乾德四年”字样的铜镜。

赵匡胤恍惚了:“不对啊,我的新年号不是才昭告天下没多久吗,怎么会有乾德四年的东西?”赵匡胤赶忙召集宰相讨论这件怪事,谁知他们个个一问三不知。

最后还是翰林学士窦仪出来解释,前蜀皇帝王衍曾经用过乾德年号云云。

赵匡胤听完始末原委,再看看身边干瞪眼的宰相们,叹气道:“宰相果然还是该用读书人啊!”
其实也难怪赵匡胤生气,年号作为皇帝开辟新时代的象征,本就要做到尽量不与前代重复,更何况还重了一个蜀国的亡国之君呢?这让他这个大宋的开国人情何以堪?
宋与“蜀”的孽缘却还有后续。

一百多年后,金兵南侵,宋高宗赵构仓促登基。

按照“五德始终”的说法,宋朝德运属于“火德”,故而高宗为祈求国家转危为安,选定了“炎兴”作为年号。

可是,他却没注意到,该年号曾是“蜀汉”昏君刘禅用过的。

不过,赵构比赵匡胤运气好,大学士耿南仲及时发现了这一点,高宗遂改号为“建炎”。

宋高宗赵构
因为年号重复而造成的尴尬场面,并非是宋朝独有的景象。

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是明朝的年号,其重复比率之大,种类之多,令人啧啧称奇。

今天北京的延庆区,是以八达岭长城闻名的旅游胜地,但少有人知的是,1567年之前这里本叫“隆庆州”。

改名的原因,便是当时新即位的明穆宗,选定的年号恰巧也是“隆庆”。

而明朝宗室中本有一位“隆庆王”,为了避讳,他也被改封为“郧城王”。

新年号与本朝的爵位、地名都重复了。

令人无语的是,明朝年号还多与历史上的起义军乃至自己的死敌元朝重合。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人俘虏,他的弟弟景泰帝即位后将其迎回,软禁在南宫。

等到1457年,徐有贞、石亨趁着景泰帝病重,拥英宗复位,选了“天顺”作为新年号。

然而,天顺不仅是130年前元朝皇帝阿速吉八的年号,还是英宗复位数月之前、明朝刚刚平定的煽动苗人造反的妖道李珍起兵时用的年号。

如果检诸史册,还能发现,早在金末,“红袄军”领袖杨安儿也自号天顺。

所以,晚明举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里对徐有贞大发牢骚:“那石亨作为武人,不懂这些也就罢了,你徐有贞不是一直号称是饱学之士吗?怎么也不学之甚呢?”
尴尬到极点的,非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年号,它与《水浒传》后半部的大反派、历史上的北宋起义军领袖方腊的年号相同。

朱棣本身就是对抗建文皇帝、篡位窃国的藩王,这样的巧合不免让人耻笑,古来反贼“心连心”啊。

其实,“永乐”年号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被用过多次。

前凉桓王张重华(327-353年)、高句丽好太王(374-412年)均以“永乐”为年号。

上图即为高句丽好太王碑中的“永乐”。

清初小说《姑妄言》中,为此专门编排了一个桥段,说因为建文帝的鬼魂屡屡向天帝状告朱棣的恶行,天帝遂降下天符,命阎王召唤朱棣审他篡位一案。

谁知朱棣百般狡辩,称自己当初不过是想效法“周公辅成王”,阎王盛怒之下,大骂道:
故事的最后,阎王不失幽默地决定,既然你朱棣这么喜欢反贼的东西,好啊,就判你投胎去陕西米脂一户李姓人家,由你亲自毁了子孙的江山。

年号为何会重复?究其原因,帝王拟定年号时,多只是与宰臣数人商议,几个人的知识面总是有限的,如此难免出纰漏。

据黄佐《翰林记》说,朱棣即位时本来议定的年号是“永清”,后来才又改成“永乐”。

如果阴谋论一些,这难保不是朝中那些对建文皇帝抱有同情之心的文臣,故意为之的结果。

明朝皇帝屡次在年号上翻船,令一些有文才的太监都看不下去。

明末宦官汤盛就特意作了一部《历代年号考略》,他的墓志中还如此写道:
看来,将年号闹的笑话归罪于无知的文臣,是明朝人的共识。

特意追述的先祖
与前代重合的年号中,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即与本朝先帝重合。

例如,唐肃宗的“上元”年号,在唐高宗时就使用过。

而元顺帝的“至元”年号,也曾经是元世祖忽必烈所用的。

相隔不过数十年,皇亲和大臣们难道就忘记了先祖吗?单纯用“词臣失考”的理由,是万万解释不通的。

后至元二年(1336年),顺帝遣使至教皇驻地,寻求良马。

1342年,教皇使者将一匹欧洲马带回元朝,画家周朗作《天马图》记述盛事。

这幅画作是唯一描绘过顺帝真容的作品。

事实上,这两次年号的重合,都是后世君主故意为之。

《元史》记载了顺帝改“至元”年号的诏书:
那年星象有变,让顺帝十分紧张。

想到大元最兴盛的岁月,莫过于世祖忽必烈在位时,顺帝便试着借祖先的福气来缓和天象可能带来的危险,才选用了“至元”年号。

诏书里一个“仍”字,可以说将顺帝的心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希望大元也仍然是世祖时候横扫天下的大元。

《世祖出猎图》,绘于前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当大元全盛。

相比之下,唐肃宗改号“上元”的背景,则更为复杂一些。

清代史学家赵翼对肃宗使用上元年号就十分不解,《廿二史札记》中说:
肃宗是在安史之乱中由将领们拥戴即位的,不属于正常的皇位交替。

正是因此,他和父亲唐玄宗的关系持续走向低谷。

太上皇的势力,不是新皇帝的依仗,反而是威胁。

肃宗因此急于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为何选用上元?因为“上元”一词,实有不同寻常的含义。

《新五代史》称:“日、月、五星皆会于子,谓之上元,以为历始。

”用代表“历始”的上元作为年号,是除旧布新的最有力宣言。

肃宗在《改元上元赦文》中写道:“属天人叶纪,景象垂文,爰遵革故之典,将契惟新之命。

”可谓字字都在宣扬“革故鼎新”。

在定上元年号的同月,肃宗废除了唐玄宗时在兴庆宫持续数十年
的“龙池祠”祭祀。

此举被认为是要抹去玄宗长期居住的兴庆宫“国家政治中枢”的形象,强调自己所在的大明宫才是天命所归。

随之而来的,就是玄宗被迫移居太极宫,高力士等上皇近臣被流放。

可以说,肃宗明知“上元”年号与高宗重复,也要坚持使用的原因,就在于敏感的政治局势。

《望贤迎驾图轴》描述的是唐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在陕西咸阳望贤驿,迎接由蜀归来的太上皇李隆基的故事。

父子失和的玄宗,其政治生涯黯然落幕,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但肃宗的改革还不止于此,他要完全建立一个区别于太上皇的新时代。

上元二年(761年)七月,《旧唐书》记载曾发生了日蚀。

司天官上奏说,根据《乙巳占》,“日蚀之下有破国”,从分野来看,此言要在周地应验。

此时叛军领袖史朝义自称皇帝,盘踞洛阳,那里正是东周旧都。

孙英刚先生推测,肃宗在九月颁布《去上元年号大赦文》,宣称“宗周之王,实得天统”,从此废除年号纪年法,重新使用周朝的王位序数纪年法,“其年但号元年”。

另外还修改正朔,以十一月为每年岁首。

这么多模仿周制的举动,或许肃宗也是想模仿“周公东征”的旧事,暗喻他这个大唐的中兴之主即将完成平叛中兴的功业。

这在当初武曌“改唐易周”时曾经实施过。

肃宗身为李家子孙,取用了与曾祖母相同的方式,标志自己新君的身份。

不过,这位兼“正常年号”“重复年号”“无年号”三者于一身的君主,一年后便在宫廷变乱中病逝,空留下他的满腔热忱与不孝骂名。

被儿子苛待的太上皇帝玄宗,先走一步,于12天前落寞死去。

而在肃宗驾崩的前一日,他下旨重新启用年号制度,定年号“宝应”,并“复以正月为岁首”。

一切又改回来了。

文章部分内容选自
《中华遗产》2022年2月刊
《年号何以重复用》
编辑:z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