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
1.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4.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5.“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7. “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

”“多饮伤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


8. 养生五难:“名利不利,此为一难;喜怒不除,此为二难;声色不净,此为三难;滋味不绝,此为四难;神虚精散,此为五难;五难绝,寿自延。


9.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10.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难经”
杂家语录:
1.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

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
《医医小草》
2.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3.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
阴,则阴得阳升而全院不竭。

-----------“景岳全书”
4.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

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

-----------《医贯?
血症论》
5.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
6.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
而养藏。

--张景岳
7.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
怒悲忧恐.--《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治病必求本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和
平。

9.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行之气所当即固。

10.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道德经>
1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伤寒杂病论》
12.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

——《医工论》
13.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唐孙思邈《备急
千金要方序》)
14.良医者,常治无病之人,故无病。

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
《淮南子》
15.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
唐代.药王.孙思邈
16.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17.“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一有悱郁,百病生焉。

若能把精神和肉体结合成一,
不单靠锻炼形体,必须懂得调养精神的道理,才能与道同生。

”------朱丹溪
18.“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刺法-论》
19.:“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盖谓冬伤寒,则春温病,惟
藏精者,足以闭之。

盖能藏精者,一切病患皆可却,豈独温病为然哉。

”-----《金匮真言论》
20.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21.养心莫善于寡欲。

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

―――《养
生四要》明万全
22.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

―――《淮南
子》西汉刘安等
23.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医述》清程杏轩
24.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2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遗篇刺
法论》
2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7.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

―――
《续附·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28.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养生要集》
唐张湛
29.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朱震亨
30.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
防。

―――《抱朴子》晋葛洪
31.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养生要录》宋蒲虔

3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春秋李耳
33.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34.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以待日光。

―――《摄
生消息论》元邱处机
35.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36.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矣。

―――《素问玄机病原式》
金元刘完素
37.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

―――《续附·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38.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

―――《圣济总录》宋官修
39.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

―――《尊生八笺》明高濂
40.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41.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

―――《养
生要录》宋蒲虔贯
42.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43.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44.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

―――
《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45.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养生贵养气,养气贵养心,养心贵寡欲。

―――《医先》明王文禄
47.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8.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

―――《养生四要》
明万全
49.体欲常逸,食须常少。

劳无至极,食无过饱。

―――《修真秘要》明王蔡
50.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

―――《仁斋直指方论》宋杨
士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