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九年级下册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二模)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九年级下学期中考历史模拟试题
(二模)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共四大题19小题,满分70分。

道德与法治、历史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答题是无效的。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当思想家认识到“天道远,人道迩”的时候,也就把天和人分离开来,达到了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主宰自身命运的初步自觉。

材料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A.崇尚天人合一
B.主张和而不同
C.重视以人为本
D.追求家国情怀
2.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

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

材料强调大运河的开通:
A.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C.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3.“裹贴纸”是用于商业的包装纸,可用于包裹货物,更具有广告的功能。

在出土的两件元代“裹贴”是目前能见到最早的商用“裹贴”实物。

这反映元代:
A.商业比较发达
B.印刷技术进步
C.交通比较便利
D.经济重心南移
4.下图所示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土地政策的两次调整,其调整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决定
B.中国革命的中心转移到农村
C.兼顾了地主和农民的利益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5.有人将长征喻为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收官之时,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

“新棋局”中的一步好棋是:
A.胜利召开遵义会议
B.避敌主力进军贵州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取得百团大战胜利
6.1949年4月,人民人民子弟兵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此时毛泽东写的诗词最有可能是: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C.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沾名学霸王
7.晚清姚公鹤在《上海闲话》中记录:“至电线(电报)设置…第一次发电,则由李文忠
(李鸿章)行辕中通电至制造局…官民视为怪事,不减铁路之开车。

当时《申报》著有论说,其主旨为奇技淫巧云。

”这表明:
A.近代科技由西方传至中国
B.洋务运动开始发展重工业
C.政府不支持近代科技发展
D.中国近代科技的艰难发展
8.对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最准确的是:
A.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D.建设
9.尼克松访华的根本目的是借助中国力量抗衡苏联。

中国接受尼克松访华也是从斗争策略考虑,通过与美国改善关系减轻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这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国家在特定国际形势下结成的战略同盟。

由此可见,尼克松访华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在美苏冷战中美国处于劣势
B.尼克松访华符合中美双方利益
C.中苏关系破裂中国需要美国
D.美国希望与中国结成军事同盟
10.何勤华在《外国法制史》中指出:12世纪时,西欧各国现有法律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迫切要求,由此兴起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

由此可知,这一热潮兴起的根源在于:
A.文艺复兴的发展
B.反封建斗争的需要
C.完善法律的需求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1.17世纪之前,在西欧只有高贵的人才能享用香料和糖;到17世纪中期,香料在精英的食谱上不再流行:18世纪普通人也可以在茶水中添加糖来改善胃口。

据此可推知,这一变化得益于西欧:
A.自由平等思想传播
B.对东方贸易的扩大
C.初步建立全球联系
D.生活习俗发生变化
12.1821年,一位希腊游击队首领宣称“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所作所为使世人知道了真相。

以前,人民曾认为国王是地球上的神…通过现在这一变化,统治人民更困难了。

”他意在说明法国革命:
A.确立了议会在国家的最高地位
B.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利益
C.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D.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独立
13.“在‘新政’期间,国家不再干预劳资纠纷,而是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在激进劳工运动的配合下,迫使垄断资产阶级承认劳工组织工会、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劳工处境。

”美国政府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困境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挽救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D.缓和资本主义劳工矛盾
14.某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中华台北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这个规定首次从国际法角度证明了中华台北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该文件发表于:
A.华盛顿会议
B.开罗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15.历史漫画是历史信息直观形象的表达。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A.影响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B.反映了世界的全球化潮流
C.表明北约集团的不稳定性
D.冲击了冷战国际关系格局
二、辨析改错(8分)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民主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错误:
改正:
(2)张赛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创办“大生纱厂”,实业救国。

【】错误:
改正:
(3)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印度完全独立的要求。

经过人民的反复抗争,1922
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其独立。

【】错误:
改正:
(4)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并最终走
上社
会主义发展道路。

【】错误: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
益多,进而互相吞并。

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
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

——整理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

结合所学,概述秦统一的开创性意义。

(4分)
材料二:清以前,历代实行两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一是内地行郡县制,二是边疆少数
民族行朝贡制…清朝一改历代王朝的传统做法,把郡县制深入推进到边疆地区,在此设治,
一如内地,直接纳入到国家管理,废其世袭制,国家直接派官治理,一句话,一切由皇帝掌控。

如在东北地区,分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

——李治亭《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边疆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4分)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拟一个主题。

(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历史(开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5CCADC 6-10DDDBD 11-15CCCBA
二、辨析改错(8分)
16.(1)×错误:民主主义改正:民族主义
(2)×错误:张骞改正:张謇
(3)×错误:印度改正:埃及
(4)√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1)因素:兼并战争;大国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同源同祖)。

(2点2分)
开创性意义:(1)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2)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模式;(3)为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基础(4)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选1,得2分)
(2)变化:由行朝贡制改为实行郡县制;废除世袭制,由国家(皇帝)直接管理。

(2分,每点2分)
积极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得开发;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大一统的实现”;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

(4选2,2分)
主题: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3.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5选1,即可得2分)
18.(1)特点: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实现工业化(或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资本原始积累);由轻工业发展到重工业;(任答2点得2分)
原因:(任答2点得2分)
经济:1.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2.对外殖民扩3.工业革命的推动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
政治: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政治上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在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

(2分,3选2)意义: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还建立了独立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及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物质基础等。

(2分,1点2
分)
(3)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收入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科学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道路;等等。

(2分,2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1)标题:小邮票,大历史(邮票见证了中国历史变迁;邮票中的历史;一定要扣准
“邮票”去年中考第18题扣的是“茶叶”;
(中国智慧(1)(4)(2)(5)(9)也算中国智慧)
中国方案(2)(5)(9)
中国力量(3)(6)(7)(8)
(2)观点题选择一个主题,命题的初衷是一定要从中国智慧、方案、力量中选择,但题目有点指向不明,如果是从人物、从外交、科技角度也可以。

示例一:
论点:中国智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史事:蔡伦改进造纸术、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等。

论述:东汉时,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
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便利典籍的流传,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
贡献。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联合国粮
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
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
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

综上,中国智慧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示例二:
论点: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

史事: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一国两制”、共建“一带一路”等。

论述:中国积极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
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针对中华台北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
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

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综上,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示例三:
论点:中国力量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

史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论述: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9年10
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同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为促进人类进步的事业而共同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综上,中国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