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长春高三第三次调研试题(语文)
吉林省长春五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

吉林省长春五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第II两卷,满分为150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四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头昏脑胀饯.别(jiàn)稗官野史按捺.不住(nà)B.脱颍而出畏葸.(xǐ)集腋成裘黑白相间.(jiān)C.吁寒问暖文绉绉.(zōu)倍加爱护采.邑(cài)D.知人论世瘐.毙(yǔ)亟待解决狗血.喷头(xuè)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次四川地震对当地的地质环境破坏得十分严重,灾后将重建和新建的一些重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将面临着若干空前绝后....的深层次的科学的问题和技术难题。
B.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单表现在金融界,而且对每个家庭生活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我们每个人都应处心积虑....地去面对。
C.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也是高考复习中的一条优化原则,在复习中,你如果发现好的资料或题目,一定要和同学们“共同享受”,绝不能以邻为壑....,封闭保守。
D.老许年轻的时候是个足球运动员,这么多年了没有上场,但一看到别人在绿茵场上踢球,就不免见猎心喜....,总想试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前不久结束的2008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大奖赛上,农民歌手马广福以他那特有的朴实而憨厚的语言,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B.反病毒专家发现,代号为“木马”的计算机病毒发作是由接受邮件和共享资源两条路径侵袭硬盘系统感染的。
C.据权威部门透露,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一向以质优价廉著称的国产汽车很可能因为原材料紧缺成本上升而涨价。
D.随着索马里海域海盗活动的不断升级,国际社会对索马里海盗的打击也在加强。
我国军舰自从开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之后,海盗劫掠我国商船事件有所下降。
4.填入下文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洞庭东山,两百年前还是太湖上的一座孤岛,,,,西半部叫后山,峰岭峻峭。
2014年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长春三模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一、(9分)1.【参考答案】A【解析】张冠李戴,扩大范围。
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的途径是“立德”。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概念的含义理解的能力。
2.【参考答案】B【解析】“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是中国画“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而非“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3.【参考答案】B【解析】A项信息嫁接错误;C项季羡林是以三个和谐来解释“天人合一”,后半句推断过于绝对;D项原文说“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的遮蔽……就可大有作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二、(36分)(一)(19分)4.(3分)【参考答案】B【解析】谕:告诉,说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5.(3分)【参考答案】C【解析】①表现郑侠感念王安石知遇之恩。
⑤是皇帝的命令。
⑥神宗对郑侠的评价。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6.(3分)【参考答案】D【解析】“编管汀州”是因为郑侠“谤讪”,即诽谤罪。
因“党与”(朋党)罪流放英州。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7.(10分)【参考答案】(1)奏疏呈上后,神宗反复观看所绘之图,长叹几声,将图画揣在袖子里带回宫中。
(2)英州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很尊敬他,争相让子弟跟他学习,并为他建造居室,让他迁居。
【解析】(1)“奏”“数四”“袖”各1分,总体2分;(2)“无”“从学”“迁”各1分,总体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二)(11分)8.(6分)【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2分)“春堤杨柳发”触景生情,(1分)交代了春天这一时间背景,“杨柳”勾起了诗人对昔日离别情景的回忆,“发”字有绵延生长之感,(或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2分)增添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长春市高三语文第三次调查研究考试试卷B卷

长春市高三语文第三次调查研究考试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下·柳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常言“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喜好等等会自然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文字和作者,非常相似。
如果作文之人风流倜傥,他的文章定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如果作文之人不苟言笑,他的文章定然庄严肃穆,天然一般有威慑力。
()。
每当阅读先贤的书籍,常常忍不住或者为先贤的,或者为先贤的深刻思想,恨不得立马和他当面交流所得、畅所欲言。
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稍稍可以安慰的是,通过阅读先贤书籍,了解先贤的品性,知道先贤的喜好,体会到先贤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自觉心意相通,感情更加贴近,未曾得缘一见,内心里却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朋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休戚相关金玉良言拍手称快虽然B . 息息相关金玉良言拍案叫绝虽然C . 息息相关金科玉律拍案叫绝即使D . 休戚相关金科玉律拍手称快即使(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所以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B . 所以了解一个人,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C . 所以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
D . 所以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自然可以了解这个人;同样的,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自然可读懂他的文章。
(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 . 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2010年长春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0年长春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4分)全卷书写分二、(22分)完成下面1—8题。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词语。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他()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了悬岩峭壁,()了层沙积土,()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2、写出下列著名作家的作品名(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篇目各一篇)①鲁迅②郭沫若③雨果④莎士比亚3、仿照例句,写出你对“青春”的感悟。
世界上,还有什么字眼比“青春”两个字更动人,更富有魅力?例:青春,是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瑰丽的光芒映照着我们灿烂的面庞。
青春:青春:4、仔细阅读下边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材料内容(不超过15个字)城市逐年发展,市民人数也随之增加。
人口集中,空气污染,氧气不足,噪音严重……因此,必须花费力气来绿化城市,树木就是城市的肺。
树木能清除空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减少灰尘。
树叶表面有一层茸毛,能起到吸尘器的作用,特别是榆树,它吸尘能力比杨树高6倍。
城市空气中的细菌比森林里多得多,消灭细菌也要靠树木的帮助,树木能产生杀菌的物质,例如痢疾菌,只要一碰上杨树叶,立即死亡。
树木能防风,降低风速。
如果植树布局好,还能减少噪音。
夏天,树木能帮助降温,使房屋遭暴风晒,抵抗强烈的日光辐射。
最热的时候,花园里或大树底下的温度比周围温度低7-8 0C。
病人在公园里散步之后,呼吸,心脏活动及新陈代谢都马上会有显著的改善……5、概括下面文段的两层意思:凡是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便是敬业。
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为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6、在这既将毕业离校之际,请你拟写一条赠言送给某位同学或老师,要求内健康向上,,语言富于文采,表达出美好的祝愿和真诚的希望。
(不少于15个字)7、阅读刘禹锡《渔家傲秋思》,然后答题。
吉林省长春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页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1. 下列关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绘画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一是教化人伦以促进社会和谐即“载道”,二是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教化人伦怡悦情性两岸四地的画家,只吸取文化的因素,重视文脉传承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史·》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罪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的一组是3分 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②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 ③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④所以待士者亦浅矣 ⑤命开封体放免行钱 ⑥所言非为身也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侠才华出众,深受赏识。
凡郑侠审讯上报的疑案,王安石都按其要求给予批复;郑侠也把王安石当作知己,欲竭智尽忠,报答知遇之恩。
B.郑侠深知时弊,数次谏言。
他多次谒见王安石,表达对新法的看法,得不到回应后,又屡次寄信给王安石,直陈新法施行给人民造成的扰害。
C.郑侠生性忠耿,百折不回。
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2014年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
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
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
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叫“畅神”。
“畅神”虽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但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
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
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
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
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
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
传统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表现高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
2022年4月吉林省长春市2022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线上质量监测(三)(长春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线上质量监测(三)(长春三模)语文试题2022年4月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表格中。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4.请学生自行打印答题卡。
不能打印的,可在A4白纸上参照电子答题卡样式手绘答题卡答题,选择题请标明题号,写清答案;非选择题请标明题号,划定答题区域,并在相应区域内答题,需要制图的请自行制图。
5.答题完毕请将答案用手机拍照并上传给学校,要注意照片的清晰度,不要多拍、漏拍。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
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
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
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艺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大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也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
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
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语文学科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8分)圆圆的一抡“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
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1.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正确写法是“__”。
(2分)2.“旷远”中“旷”的意思是( )(2分)A.空而宽阔C.耽误荒废B.心境开阔D.长久3.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2分)4.根据选文的鉴赏方法,鉴赏下面画线诗句。
(2分)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代]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古诗文默写。
(7分)(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关雎》)(2)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观看电影《流浪地球2》中,英雄们为了地球文明能够延续,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让人不禁想起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电影《满江红》,想到因“莫须有"而殒命的岳飞,不禁想吟咏《登幽州台歌》里的诗句惋叹:“,!”二、阅读(45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8题。
(7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
新高考新题目
2010-04-30 1352
2010年东北三省四市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第二次联合考试
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文学创造的中心课题是创造形象。
审美形象。
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小区域联考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5.26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15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囫囵(lún)附和(hé)侍候(shì)B.澎湃(pài)稽首(qǐ)瘦削(xuē)C.修葺(qì)亘古(gèn)诘难(jí)D.绽开(zàn)静谧(mì)恐吓(hè)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引颈受戮人迹罕至轻描淡写B.挑拨离间囊荧映雪人声鼎沸C.如释重负锐不可挡袖手旁观D.坦荡如底呼朋引伴油然而生3.(2分)同学在周记中写下自己的活动感受,划线句表达欠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句七言的节气歌,用简洁的方式完成了人们的自然启蒙。
这不是一种智慧的结晶,而是一种巧妙的组合。
它带着生命的密码和丰富的信息,汇聚成一条浩荡的生命长河。
4.(7分)按课文原文填空。
(1)海日生残夜, 。
(王湾《次北固山下》)(2)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4)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5)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6)《岳阳楼记》中体现古仁人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
二、阅读(45分)5.(9分)阅读《陈涉世家》,回答后面小题。
陈涉世家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吉林省长春市2013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

吉林省长春市2013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德国大气化学家以微米为单位,把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分为三类:艾特肯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的浮粒;大粒子,半径在0.1-1微米的浮粒;巨粒子,半径大于1微米的浮粒。
在各种灾害性的浮尘事件中,主要是大粒子在起作用。
这些在空气中漂浮的浮粒并不只是无所事事地在天空中漫游,它们的存在对于大气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浮粒常常在全球气象灾害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一个区域的空气中有大量的浮粒,整个地区会被一层烟雾似的浮粒遮盖而使景物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能见度也马上降低,气象学上的“霾”便是这样的效果。
在工业尚未发达的过去,霾的发生多半只和天气过程有关。
但是在工厂处处的今天,人工过程使会产生大量的浮粒,结果是在大都市地区通常都有大量浮粒,不只能见度降低,连市容也变得丑陋不堪。
最可怕的是,大量的浮粒会严重干扰太阳光到达地球的过程。
浮粒中大粒子的大小接近可见光的波长(0.4-0.7微米),这使它们会非常有效地散射可见太阳光。
而太阳的可见光是太阳辐射中能量最集中的波段,也几乎是地球上气候变化过程以及各种生物生命活动中唯一的总能源。
如果大量的大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的话,太阳可见光会被严重散射回太空中,地球就会“吃不饱”能量,最终气候变冷,并严重影响生物的生存。
不可一世的侏罗纪恐龙为何会灭绝?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表面遭到巨大的彗星或陨石的撞击,以致扬起遍布全球的巨大尘云。
这些尘云就由浮粒悬浮而成,它们千年不傲,逐渐形成了主要由大粒子组成的气溶胶。
它们散射阳光,使地球进入阴霾遍布、酷寒难消、五谷不生的冬季景况,恐龙们连同大量草食动物最后只有饿死而灭绝。
此外,人们担忧核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核爆炸会给全球带来气象灾难。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前苏联各贮有可以互相毁灭对方好几次的核弹头。
长春市2023届高三质量监测(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试卷及答案

长春市2023届高三质量监测(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提出的美学命题。
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以扬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
如果我们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文本策略,并从这一角度反思中国山水绘画传统与继承的关系,可以看出唐宋绘画的文本策略是以“无我之境”为主导,元明清绘画的支本策略是以“有我之境”为命脉。
王国维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寒波淡淡起,白,幽悠悠下”的诗句来解释何为“无我之境”。
这两句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它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现实主义图画。
所以,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无我之境’的作品多是客观的、全景的、整体性的描绘自然、人物活动和社会事件,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
唐宋山水绘画创作的文本策略最大特征是“无我之境”,具体的艺术手法就是“图真”,即真实地描绘出自己眼中所见的山川形象。
山水创作多为“以物观物”,力求作品达到主客相融、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
所谓“无我”,并不是没有个人情感而是这种思想情感没有直接外露,主要是通过客观的描绘对象以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情感,艺术家隐藏于山水迹象的背后。
为达“无我之境”,唐宋美学家提出了诸如“外师造化”等命题,山水绘画审美情趣多侧重于客观对象真实生动地再现,艺术家重“自然”,重“造化”,通过真景和笔墨的结合来创造意境。
“写其真,得其神”是“无我之境”的重要价值标准。
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就是宋人现实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一命题强调了艺术家对自然山水要作直接的审美观照,要有“林泉之心”。
只有以自然的心灵丰贴近自然,发现自然物象最本质的美,才能得自然之意度;将物象的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的审美形象。
长春三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一(9分)1.【参考答案】C【解析】不符合题干要求,不属于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的表述。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概念的含义理解的能力。
2.【参考答案】D【解析】汉字不是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3.【参考答案】C【解析】不是“形声字”而是“汉字”的字形少变。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3分)【参考答案】A【解析】逾:超过,越过。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5.(3分)【参考答案】C【解析】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
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
6.(3分)【参考答案】B【解析】“始终赞同皇帝看法”不准确。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7.(10分)【参考答案】(1)(5分)(1)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
”(译出大意给2分;“诘”“谢”“不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的行装装了千辆车,用这些财物赠送权贵,得以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落了。
(译出大意给2分;“竣”“遗”“柄政”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二)(11分)8.(5分)【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
(3分)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2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9.(6分)【参考答案】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扫描含答案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参考答案及赋分说明1.(单选,因我修改后忘了调整C项表述)A或 C(C原文有“对大部分人来说”)2. D(第一句中张冠李戴)3. C(因果不成立)4.D(夸大,绝对化)5. (4分)示例1:他是城市学院专科毕业的,然后在安仁县闲暇之余还看书学习;在安仁县任职规划局副局长后,能够亲自调查研究本县规划情况。
示例2:(答出三条即可满分)他不需要应酬,有时间就查遍安仁县所有规划档案;走过当地所有的背街小巷(亲自调查),带笔记录;城市学院专科毕业,经常看书充电;他能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设计规划。
6.(5分)示例1:①国家形势: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2分)②本地优势:安仁县自然资源丰富,神农历史文化悠久;或:安仁县已有多处主题公园(2分)③当地行动:政府希望利用优势。
或:张强亲自指挥,率先垂范(严格要求)。
(1分)示例2:逐条罗列的,参照示例1给分7.(双选,共4分)C、E(C比喻,错;E鉴定结论失准的原因不是心理压力过大)8.(4分。
动作或细节,均可,答不答出来描写的种类都可以)能看出吴承墨此时正犹豫不决。
(1分)抖,是因为吴承墨犹豫是否要做出不真实的鉴定结论;(1分)不抖,是吴承墨在夫人的引导下下定了决心作不真实的鉴定结论;(1分)这两处动作描写形象地再现了吴承墨在利益诱惑下(在夫人的逼迫下)内心的矛盾。
(1分)9.(6分,两条即可;其它符合文本的评价,也可以认可)王老板很有心计:在不急不火中让吴承墨夫妇感受到梅城的美好,然后才说出此次的鉴定物品;或者说:王老板是个很虚伪的商人——表面上的客套恭维,都是为了让吴承墨做出假的鉴定结果,让自己获利。
很会察言观色,发现并利用了吴承墨的夫人对别墅的羡慕,促使吴承墨做出了不真实的鉴定结论。
10.C 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
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11.A(宋太祖赵匡胤,临安是今天的杭州)12.C(施行的肉刑不是在尧时)13.(1)真宗在东宫(当太子)时,画着山水扇(在扇子上描画山水),恰逢钱易创作诗歌(写歌),观赏后很是欣赏(喜欢)他。
长春市高中语文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试题(word)

长春市高中语文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试题(word)长春市高中语文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试题(word)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50分,做题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熟稔亲和力生计唯艰温文而雅B.痼疾斑马线厉兵秣马缟木死灰C.硅臬显象管蜂涌而至凤毛鳞角D.就续增殖税不近人情礼仪廉耻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一个深渊,当人们往下看时,会觉得头晕目眩。
为安全起见,我们该退居到日常生活中去,让现实的烟火弥漫,以减轻临深履薄....的恐惧。
B.当前,网上低俗淫秽内容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整治网络低俗之风迫不及待....。
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C.国内教育改革有来自民众、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压力,惟独没有来自企业的压力,但美国的企业界却是和政界、教育界并驾齐驱....的力量。
D.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美日两国正不断扩大其军事、政治影响,对此,俄罗斯和中国有必要一个鼻孔出气......,结成牢固的战略联盟.3.下列各旬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卢浮宫、白金汉宫等世界著名宫殿见证了帝国的兴衰和文明的构建,它们以固态的建筑、雕刻、绘画、艺术等诉说着流动的历史与文化。
吉林省长春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含答案

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作为演说家,他一登上舞台,就神采奕奕....,舌灿莲花,独特而又有魅力的气场和丰沛的内容很快就能让观者听者叹服。
②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我国河北省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蟾宫折桂....,喜获殊荣,被授予联合国环保“地球卫士奖”。
③21世纪,是一个凸显个性、实现自我、创造价值的时代,也是一个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时代。
④一篇文章,一旦“镶嵌”了“金句”“金词”,则富丽堂皇....,而谁又会知道,这背后是作者对词语的大量占有和辛苦打磨。
⑤辽宁省著名书法家沈延先生,出身儒门,自幼跟从其父读经学史,作诗临帖,舞.文弄墨...,弱冠之时,已然称誉乡里。
⑥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上,首位出场的选手李尚荣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台上对答如流,活泼可爱,玲珑剔透....。
A. ①③⑥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②④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集体是一个奇妙的集合,既能滋生矛盾从而使个体受到排挤,又能培育信心,让个体在别人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力量B. 如何让农耕文化的菁华成为构建新时代农村文明的底色,是值得深人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C. 互联网时代呼啸而至,传统书店一方面因经营的“戏路”太窄而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线上书店用多种方式大行其道D. 地球是一个家,无论哪一种生命灭绝,对地球都是伤害,一旦生态被人类破坏,所有的不好的恶果最后也将由人类承担3.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①花谢后,叶子不再谦逊。
②我们之间已经隔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③如将文学比作药,也只供内服,不可外敷。
④孩子静静玩,青年悄悄话,老人脉脉相对。
⑤晾在绳索上的衣裳们,一起从午后谈到傍晚。
⑥年轻人的步姿摇啊摇,总是因为时间银行里存款多。
A. ①②⑤B. ①④⑥C. ③⑤⑥D. ②③⑥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吉林省长春市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

吉林省长春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东北三省四市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第二次联合考试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试卷满分150分,做题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创造的中心课题是创造形象。
审美形象一方面应能深刻地体现生活的本质和内蕴,另一方面必须具有通常所谓的形象性。
然而徒有形象性并不能成为艺术。
例如动物教科书对各种动物的生理、生态与习性都有详尽的文字描述,甚至还配以精确的图形,但是它们不动人,没有人会把它们当成艺术欣赏的对象。
相反,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虽寥寥数笔,却神采飞扬,被人们公认为审美精品。
究其原因,是由于前者只存在非艺术的认识价值,后者于对象世界的把握和反映则融认识与情感为一体。
对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我国古人多有论及。
《毛诗序》说诗是“情动于中而彤于言”,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刘勰赞许风雅的作者“吟咏性情”、“为情而造文”。
在西欧,巴尔扎克说他的小说是“以热情为元素”,列夫·托尔斯泰更是把情感性提到文学本体的地位,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不仅表现情感也表现思想。
西方现代一些美学流派,如科林伍德的自我表现说、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论,都视情感为艺术之根本。
我国作家孙犁说:“在创作上,不能吝惜情感。
情感付出的越多,收回来的就越大。
”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学创造不只是认识活动,同时还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属情感评价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
人是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活动的有生命、有情欲、有目的的存在物,他的业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等,与当下面临的事物之间发生的不只是认识一反映关系,还有价值一评价关系。
所谓价值—评价关系,就是意义关系。
例如,当我们说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时,这无疑是种认识或反映,而指出水为人的生存所必需则属于评价,属于价值意义的判断。
对价值意义的切身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反应谓之情感,发生这种切身体验的心理反应过程就是情感过程。
在我们理解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这一原则时,应该明确,它虽然与科学有别,却不是脱离认识的单纯的情感或情绪的表现,而是认识与评价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真理追求与价值取向的统一。
具体说,在文学创造中,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
在这里,认识是饱含着情感的认识,情感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两者水乳交融。
没有情感的认识是科学的认识,徒有情感而无认识为依凭也不会使文学创造走向真正的艺术。
1.下列对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情感是文学创造的特征,对对象世界的反映和把握如果能融认识与情感为一体,便可能使客观的事物形象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B.许多文学艺术家都非常重视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他们大都认为情感是文学艺术创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有的甚至把它视为艺术的根本。
C.“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缘情而绮靡”都是说情感是文学创造的前提条件,托尔斯泰更是认为情感性是文学的本体。
D.文学创造不只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还是审美活动,而这种审美活动又等同于情感评价活动,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情感特征是文学创造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下列对情感和认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认识和情感是文学创造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即文学创造不仅是对社会的认识。
同时还包含了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B.认识和情感是对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认识是对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的反映,而情感则是主观的。
C.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认识必须饱含情感,情感也需要渗透着认识,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
D.文学创造需要认识与情感的水乳交融,单纯的认识与空洞的情感,都不会使文学创造走向真正的艺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把动物教科书中对各种动物的生理、生态与习性等详尽的文字描述融人情感,就会使这些动物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B.古今中外的文学创造实践验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无情感便无文学,无真情感也不会有真文学。
C.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所以只要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饱含激情,就会获得正确的科学的认识。
D.情感是一种切身的体验,但并非所有的文学创造都能切身体验,诸如,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和那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创造过程中就不需要作家的任何体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也。
六岁而孤,专精好学。
尚书左仆射弘农杨遵彦。
一代伟人,见而嗟赏。
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后坐抽擢人物,有言其党苏威,任人有意故者,除名,配防岭表。
晋王广时在扬州,阴令人讽.道衡从扬州路,将奏留之。
道衡不乐王府,用汉王谅之计,遂出江陵道而去。
寻有诏征还,直.内史省。
晋王由是衔之,然爱其才,犹颇见礼。
道衡每至构文,必隐坐空斋,蹋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其沉思如此。
高祖每曰:“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
”然诫之以迂诞。
后高祖善其称职,谓杨素、牛弘曰:“道衡老矣,驱使勤劳,宜使其殊门陈戟。
”于是进位上开府,赐物百段,道衡辞以无功。
高祖曰:“尔久劳阶陛,国家大事,皆尔宣行,岂非尔功也?”遭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太子诸王争相与交,高颎、杨素雅相推重,声名籍甚,无竟一时。
仁寿中,扬素专掌朝政,道衡既与素善,上不欲道衡久知机密,因出检校襄州总管。
道衡久蒙驱策,一旦违离,不胜悲恋,言之哽咽。
高祖怆然改容曰:“尔光阴晚暮,侍奉诚劳。
朕欲令尔将摄,兼抚萌俗。
令尔之去,朕如断一臂。
”于是赉.物三百段,九环金带,并时服一袭,马十匹,慰勉遣之。
在任清简,吏民怀其惠。
炀帝嗣位,转番州刺史。
岁馀,上表求致仕,帝谓内史侍郎虞世基曰:“道衡将至,当以秘书监待之。
”道衡既至,上《高祖文皇帝颂》,帝览之不悦,顾谓苏威曰:“道衡致美先朝,此《鱼藻》①之义也。
”于是拜司隶大夫,将置之罪。
道衡不悟。
司隶刺史房彦谦素相善,知必及祸,劝之杜绝宾客,卑辞下气,而道衡不能用。
会议新令,久不能决,道衡谓朝士曰:“向使高颎不死,令决当久行。
”有人奏之,帝怒曰:“汝忆高颊邪?”付执法者勘.之。
道衡自以非大过,促宪司早断。
暨于奏日,冀帝赦之,敕家人具馔,以备宾客来候者。
及奏,帝令自尽。
道衡殊不意,未能引诀。
宪司重奏,缢而杀之。
时年七十,天下冤之。
(《隋书·列传第二十二》) 【注】①《鱼藻》:《诗经》中的一篇,据《诗序》讲,此诗通过歌颂周武王而讥讽周幽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阴令人讽.道衡从扬州路讽:劝说B.寻有诏征还,直.内史省直:当值,值班C.于是赉.物三百段赉:携带D.付执法者勘.之勘:调查,查问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薛道衡“迂诞”的一组是(3分)①驱使勤劳,宜使其硃门陈戟②进位上开府,赐物百段,道衡辞以无功③雅相推重,声名籍甚④上《高祖文皇帝颂》⑤劝之杜绝宾客,卑辞下气,而道衡不能用⑥谓朝士曰:“向使高颍不死,令决当久行。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⑥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薛道衡的文章,常被江南人吟诵。
但因他与苏威等往来密切,有人就把他们说成:“朋党”,并说他任命人员有偏私,于是薛道衡获罪被削职,流配防守岭南。
B.隋炀帝杨广以晋王的藩号坐镇扬州时,见薛道衡倒了霉,欲迎他到扬州来,他没有理会,而是采用了汉王杨谅的计策,取道江陵离开,不久又被朝廷诏回。
C.薛道衡作文章的时候,构思极苦,一个人独处空斋,面壁而卧,要求四周绝对安静,一旦听到有人从窗外走过,他便会非常愤怒。
D.炀帝继位后,薛道衡转任番州刺史。
一年多,就上奏表请求隋炀帝把他改派到其他职位。
隋炀帝不计前嫌,嘱托内史侍郎虞世基调任他做秘书监,满足了他的愿望。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晋王由是衔之,然爱其才,犹颇见礼。
(5分)(2)暨于奏日,冀帝赦之,敕家人具馔,以备宾客来候者。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周邦彦翠葆①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
曲阑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
柳梢残日弄微睛。
【注】①翠葆:指草木新生枝芽。
8.赏析“新荷跳雨泪珠倾”一句中的“新”和“跳”的表达效果。
(5分)9.有人认为本诗别具一格,全诗六句,无一句透露作者心情;也有人认为,作者心情在本诗中处处流露。
对此,请结合本诗的写作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
瀚海阑干百丈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剪不断,理还乱,。
(李煜《相见欢》)(3)呜呼! ,非秦也;,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乙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人的坚持余显斌我17岁时,他19岁。
那时,我们是同学,是学校闻名的“两支笔”。
我21岁,他23岁,我们师范毕业,成了小镇同一所学校的教师。
在小镇,我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含羞带娇,是一朵天然的百合花,开放在临水的一个商铺里,经营着一爿小店。
于是,教学之余,我就会钻进小店,经营起自己的爱情,也经营起小店的生意。
他呢,依然初衷不改,喜好文学。
白天教书。
晚上写作,稿子一篇篇发出,文章一篇篇见报,成了县里有名的文人。
生活,不会总是直线,有时,也会弯曲。
不久,他调走了,一床被子,一箱书籍,到了一个偏僻的山里学校任教。
那地方,我去过一次,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白屋粉墙,“只堪图画不堪行”。
他仍然教书,写文章,游山玩水,过着古代文人笔下的田园生活,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依然在小镇经营着自己的小店,自己的日子。
他再调回来时,已经是几年后了。
回到小镇,他依然是一箱书,后面,是他的妻子,一个眉眼如画的少妇。
他没有多大改变,唯一变化的,是鼻粱上多了一副眼镜,身上的书卷气更浓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