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安徽省芜湖市第三十三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安徽省芜湖市第三十三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
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
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
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
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
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
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
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
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
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
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
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
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
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
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
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
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
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
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
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
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
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 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 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 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2.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
B. “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
C. “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意测。
”
D. “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
3.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行者
刘醒龙
①在乡教育站万站长的安排下,高中毕业的张英才到界岭小学当代课教师。
界岭是这一带山区中最远最深最高的那一片。
②下午仍然只有一节课,张英才陪着孙四海站了两个多小时。
孙四海怎么讲课他一点也没印象,他一直在琢磨六个年级分成三个班,这课怎么上。
中间孙四海扔下粉笔去上厕所,他趁机跟上去问这事,孙四海说,我们这学校是两年招一次新生。
返回时,教室里多了一头猪。
张英才去撵,学生们一起叫起来:“这是余校长养的猪,它就喜欢吃粉笔灰。
”孙四海在门口往里走着说,别理它就是,往下去,张英才更无法专心,他看看猪,看看学生,心里很有些悲凉。
③山太大,天也黑得早,看似黄昏,实际上才四点左右。
放学后,留在余校长家寄宿的十几个学生,在那个叫叶萌的男孩带领下,参差不齐地往旁边的一个山坳走去。
眼里没有学生,只有猪,张英才感到很空虚。
他取下那支凤凰琴,拧下钢笔帽,左手拿着它拔动琴弦,右手去按那些健,试着弹了一首曲子,不算好听,过得去而已,弹了几下,就没兴趣了。
他歇下来后,忽地一愣:怎么音乐还在响?再听,才明白是笛子声。
张英才趴到窗口,见孙四海和邓有米一左一右靠在旗杆上,各自横握一支竹笛,正在使劲吹奏。
④山上升起了云雾,顺着一道道峡谷,冉冉地舒卷成一个个云团,背阳的山坡上铺满阴森的绿,早熟的稻田透着一层浅黄,一群黑山羊在云团中出没,有红色的书包跳跃其中,极似潇潇春雨中的灿烂桃花.太阳正在无可奈何地下落,黄昏的第一阵山风就掩盖了它的光泽,变得如同一只被玩得有些旧的绣球。
⑤笛子吹出的曲调有些耳熟,听下去才知道是那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之所以没有一下子听明白,
是因为节奏慢了一半。
两支笛子,一个声音高亢,一个声音低回,缓慢地将那首欢快的歌曲吹出许多悲凉。
⑥张英才走到旗杆下:“这个曲子要欢快些才好听。
”
⑦孙四海和邓有米没有理他。
张英才就在一旁用巴掌打着节拍纠正,可是没用。
⑧忽然间,哨声响起来.余校长叼着一只哨子,走到旗杆下,在余校长家留宿的十几个学生迅速从山坳里跑出来,在旗杆面前站成整齐的一排.余校长望望太阳,喊了声立正稍息,便走过去将领头的叶萌身上的破褂子用手整理一下。
那褂子肩上有个大洞,余校长扯了几下也无法将周围的布拉拢来,遮住那露出來的一块黑瘦的肩头。
张英才站在这支小小的队伍后面,他看到一溜干瘦的小腿都没有穿鞋。
余校长试了下,见旁边还有几个穿破褂子的学生在盯着自己看,便作罢了。
⑨这时,太阳已经挨着山了。
⑩余校长一声厉喊:“立正——奏——国歌!降——国旗!”在两支笛子吹出的国歌声中,余校长拉动旗杆上的绳子,国旗徐徐落下后,学生们拥着余校长、捧着国旗向余校长的家走去。
⑪这一幕让张英才着实吃了一惊,一转眼想起读中学时,升国旗的那种场面,又觉得有点滑稽可笑。
⑫夜里没有做梦,睡得正香时,忽然听到笛声,吹的又是国歌,
⑬张英才睁开眼,见天色已亮,赶忙起床,披上衣服走到门外。
操场上正在举行升旗仪式,佘校长站在最前面,一把一把地扯着旗杆上垂下来的绳子。
余校长身后是用笛子吹奏国歌的邓有米和孙四海,再往后是昨晚住在余校长家的那些学生。
九月的山里,晨风又大又凉,这支小小队伍中,多数孩子只穿着背心短裤,黑瘦的小腿在风里簌簌抖动。
大约是冷的缘故,孩子们唱国歌时格外用力。
最用力的是余校长的儿子余志。
国旗和太阳一道,从余校长的手臂上冉冉升起来后,孩子们才就地解散。
⑭张英才走过去,问余校长:“怎么昨天没人提醒我?”
⑮余校长说:“这事是大家自愿的。
”
⑯张英才又问:“孩子们也愿意起这么早?”
⑰余校长说:“开始不愿意,教了一阵就愿意了。
”
⑱余校长忽然伤感起来,他指着正在操场上跑来跑去的孩子:“又少了一个爱读书的学生,昨天他还在这儿。
夜里有人稍来口信,他父亲在外面挖煤,出事故死了。
家里就剩下他一个男人,他不回去顶大梁,日子就没法过了。
他才十二岁呀!听到父亲的死讯,只红了红眼圈,硬是犟着没有哭出来,收拾书包时一点方寸也没乱,就连借别人的橡皮擦都晓得还。
我怕他难过,谁知分手时反而是他来劝我,说自己会抽空读书,将来若是出息,一定要回学校给老师们磕头谢恩。
还说,他家那儿望得见这面红旗,每天早晨他会在家里一边想着老师和同学,一边唱国歌。
只要能唱歌,他就什么也不怕。
”
⑲余校长用大骨节的手揉着眼窝。
⑳孙四海在一旁说:“就是领头的那个大孩子,叫叶萌,是五年级最聪明的一个。
”
张英才明白这是说给自己听的。
他很感动地说:“余校长,这些事你应该通过万站长向上面反映,让县里或者省城出面关心一下这些孩子。
”
“这山大得很咧,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哪能顾到教育上来哟。
”余校长说,“听说国家在搞科技扶贫,这样就好,搞科技就要先抓教育,孩子们就有希望了。
”
(节选自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英才认为《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欢快些才好听,并打着节拍纠正,孙四海和邓有米却都不理睬,因为这是他们长时间形成的统一,笛声传递着真实的心情。
B. 叶萌离开了界岭小学,余校长很伤感,并且“用大骨节的手揉着眼窝”,由此可以看出余校长内心的不舍与无奈,以及他对学生深深的爱。
C. 余校长养的猪经常进教室,说明余校长利己自私的一面。
“搞科技就要先抓教育,孩子们就有希望了”则体现了他对于教育的深情。
D. 小说详写降国旗和升国旗的场景,能够集中展现人物形象,并渲染了庄严的氛围,使界岭小学的师生在艰苦生活中的精神坚守更显珍贵。
5. 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6.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余校长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
那么,张英才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节选)
巴金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
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
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
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
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
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
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
路上尽是水和泥。
空气寒冷。
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三弟,走快点,”说话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手拿伞,一手提着棉袍的下幅,还掉过头看后面,圆圆的脸冻得通红,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在后面走的弟弟是一个有同样身材、穿同样服装的青年。
他的年纪稍微轻一点,脸也瘦些,但是一双眼睛非常明亮。
“不要紧,就快到了。
……二哥,今天练习的成绩算你最好,英文说得自然,流利。
你扮李医
生,很不错,”他用热烈的语调说,马上加快了脚步,水泥又溅到他的裤脚上面。
“这没有什么,不过我的胆子大一点,”哥哥高觉民带笑地说,便停了脚步,让弟弟高觉慧走到他旁边。
“你的胆子太小了,你扮‘黑狗’简直不像。
你昨天不是把那几句话背得很熟吗?怎么上台去就背不出来了。
要不是朱先生提醒你,恐怕你还背不完嘞!”哥哥温和地说着,没有一点责备的口气。
觉慧脸红了。
他着急地说:“不晓得什么缘故,我一上讲台心就慌了。
好像有好多人的眼光在看我,我恨不得把所有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说出来……”一阵风把他手里的伞吹得旋转起来,他连忙闭上嘴,用力捏紧伞柄。
这一阵风马上就过去了。
路中间已经堆积了落下来未融化的雪,望过去,白皑皑的,上面留着重重叠叠的新旧脚迹,常常是一步踏在一步上面,新的掩盖了旧的。
“我恨不得把全篇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背了出来,”觉慧用刚才中断了的话接着说下去;“可是一开口,什么话都忘掉了,连平日记得最熟的几句,这时候也记不起来。
一定要等朱先生提一两个字,我才可以说下去。
不晓得将来正式上演的时候是不是还是这样。
要是那时候也是跟现在一样地说不出,那才丢脸嘞!”孩子似的天真的脸上现出了严肃的表情。
脚步踏在雪地上,软软的,发出轻松的叫声。
“三弟,你不要怕,”觉民安慰道,“再练习两三次,你就会记得很熟的。
你只管放胆地去做。
”
觉慧不作声了。
他感激哥哥的友爱。
他在想要怎样才能够把那一幕戏演得好,博得来宾和同学们的称赞,讨得哥哥的欢喜。
他这样想着,过了好些时候,他觉得自己渐渐地进入了一个奇异的境界。
忽然他眼前的一切全改变了。
在前面就是那个称为“彭保大将”的旅馆,他的老朋友毕尔就住在那里。
他,有着江湖气质的“黑狗”,在失去了两根手指、经历了许多变故以后,终于找到了毕尔的踪迹,他心里交织着复仇的欢喜和莫名的恐怖。
他盘算着,怎样去见毕尔,对他说些什么话,又如何责备他弃信背盟隐匿宝藏,失了江湖上的信义。
这样想着,平时记熟了的剧本中的英语便自然地涌到脑子里来了。
他醒悟似地欢叫起来:“二哥,我懂得了!”觉民惊讶地看他一眼,问道:“什么事情?你这样高兴!”
“二哥,我现在才晓得演戏的奥妙了,”觉慧带着幼稚的得意的笑容说。
“我想着,仿佛我自己就是‘黑狗’一样,于是话自然地流露了出来,并不要我费力思索。
”
“对的,演戏正是要这样,”觉民微笑地说。
“你既然明白了这一层,你一定会成功的……现在雪很小了,把伞收起来罢。
刮着这样的风,打伞很吃力。
”他便抖落了伞上的雪,收了伞。
觉慧也把伞收起了。
两个人并排走着,伞架在肩上,身子靠得很近。
雪已经住了,风也渐渐地减轻了它的威势。
墙头和屋顶上都积了很厚的雪,在灰暗的暮色里闪闪地发亮。
几家灯烛辉煌的店铺夹杂在黑漆大门的公馆中间,点缀了这条寂寞的街道,在这寒冷的冬日的傍晚,多少散布了一点温暖与光明。
“三弟,你觉得冷吗?”觉民忽然关心地问。
“不,我很暖和,在路上谈着话,一点也不觉得冷。
”
“那么,你为什么发抖?”
“因为我很激动。
我激动的时候都是这样,我总是发抖,我的心跳得厉害。
我想到演戏的事情,我就紧张。
老实说,我很希望成功。
二哥,你不笑我幼稚吗?”觉慧说着,掉过头去望了觉民一眼。
“三弟,”觉民同情地对觉慧说。
“不,一点也不。
我也是这样。
我也很希望成功。
我们都是一样。
所以在课堂上先生的称赞,即使是一句简单的话,不论哪一个听到也会高兴。
”
“对,你说得不错,”弟弟的身子更挨近了哥哥的,两个人一块儿向前走着,忘却了寒冷,忘却了风雪,忘却了夜。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中巴金先生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
B. “他连忙闭上嘴,用力捏紧伞柄。
”这个情节既照应了开头的风刮的很紧,又为后文收伞等情节做铺垫。
C. 觉民对三弟觉慧在排练时忘词的事,不但不怪责,反而一直鼓励帮助,体现出觉民友爱宽厚地性格。
D. 觉慧在哥哥的鼓励下,慢慢进入了剧本的情境里,放佛自己就是剧中的黑狗,台词也都记了起来。
8. 请简要分析一下本文人物对话的艺术效果。
9.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象先,本名景初。
少有器量,应制举,拜扬州参军。
秩满调选,时吉顼为吏部侍郎,擢授洛阳尉。
元方①时亦为吏部,固辞不敢当。
顼曰:“为官择人,至公之道。
陆景初才望高雅,非常流所及,实不以吏部之子妄推荐也。
”竟奏授之。
迁左台监察御史。
景云二年冬,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初,太平公主②将引中书侍郎崔湜知政事,密以告之,湜固让象先,主不许之,湜因亦请辞。
主遽言于睿宗,乃并拜焉。
象先清净寡欲,不以细务介意,言论高远,雅为时贤所服。
湜每谓人曰:“陆公加于人一等。
”太平公主时既用事,时宰相萧至忠、岑义及湜等咸倾附之,唯象先孤立,未尝造谒。
先天二年,至忠等伏诛,象先独免其难。
以保护功封兗国公,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其年,出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在官务以宽仁为政,司马韦抱真言曰:“望明公稍行杖罚,以立威名。
不然,恐下人怠堕,无所惧也。
”象先曰:“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
”竟不从抱真之言。
历迁河中尹。
六年,为蒲州,象先为刺史,仍为河东道按察使。
尝有小人犯罪,但示语而遣之。
录事白曰:“此例当合与杖。
”象先曰:“人情相去不远,此岂不解吾言?若必须行杖,即当自汝为始。
”录事惭惧而退。
前后为刺史,其政如一,人吏咸怀思之。
十年冬,知吏部选事,又加刑部尚书,以继母忧免官。
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二。
赠尚书左丞相,谥曰文贞。
(节选自《旧唐书·陆象先传》)注:①元方:即陆元方,陆象先的父亲。
②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女儿,曾揽朝政。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
B. 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
C. 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
D. 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吏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
B. 景云二年:古代纪年常用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王公年次纪年法等,“景云二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C. 母忧:指母亲之丧,按儒家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或者丁艰。
母亲去世叫“丁内艰”,父亲去世叫“丁外艰”。
D. 谥:指谥号,是古代帝王、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为了褒扬他们而给予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象先声望卓著,深受推许。
太平公主想要提拔崔湜主持政事时,崔湜要求把职位让给象先,且态度非常坚决。
最终,两人都被拜宰相。
B. 陆象先出身官家,才高望雅。
超出了一般人,再加上父亲为吏部官员,所以被提拔授予洛阳尉之职。
C. 陆象先内心清净,少生欲念。
不把细小的事放在心上,言论高明深远,一向被当时的贤人钦服。
D. 陆象先为政宽仁,不施严刑。
司马韦抱真建议他施行杖罚来树立威名时,他没有听从,他认为为政者达到治理的目的就可以了,用严刑来树立威名不合乎仁恕之道。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平公主时既用事,时宰相萧至忠、岑义及湜等咸倾附之,唯象先孤立,未尝造谒。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