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的形成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根据褶皱层内质点的相对运动关系,褶皱作用可以划分为________褶皱作用、_________褶皱作用和________褶皱作用。(9分) A.主动,被动,剪切 B.纵弯,横弯,斜弯 C.中和面,弯滑,弯流 5. 褶皱作用过程中岩石物质的滑动和流动不受层面的限制,层理在变形中不具积极的控制作用,只是作为岩层错移方向的标志,从而产生一种外貌上的弯曲现象,这种作用称为____________褶皱作用。(9分) A.主动 B.流动 C.被动
第二节 横弯褶皱作用 特点: 1. 垂直层面的外力作用,形成的褶皱 2. 岩层处于拉伸状态,无中和面 3. 顶薄褶皱,背斜顶部形成地堑;穹隆顶部有放射状或同心圆状断层 4. 背斜顶部岩层变薄,向两侧流动,岩层变厚 底辟作用: 地下岩盐、石膏、粘土、岩浆等低粘性、易流动的物质,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流动,部分刺穿上部岩层,使上覆岩层拱起而形成的构造 (岩丘、岩浆底辟)
当 / 0 50时,形成肠状褶皱
当 / 0 10时,形成肿缩式褶皱
当 = 0 时,只有顺层均匀缩短,而不会发生褶皱。
接触应变带:强硬岩层发生褶皱时,软岩层会发生不同的构造反映,形成的变形带。
硬岩层间距对褶皱形态的影响: 相隔很远,互不影响各自波长,形成不协调褶皱 间距较小,均在接触应变带之内,相互影响。
01
02
03
04
05
06
07
根据最小功原理,褶皱波长为二者之间的调和中间值
04
软弱层,阻止大波长形成
03
强硬层内部,趋于形成大波长
02
岩层褶皱的阻抗来自强硬层内部和相邻的软弱层
01
(一)单层褶皱的发育机制
2
各层的能干性
3
相邻层互相影响
1
控制褶皱形态的影响因素
5
三. 纵弯褶皱中发育的劈理 (1)高韧性差: A. 远离强岩层处,形成与褶皱轴面平行的劈理 B. 在强岩层附近,围绕强岩层形成劈理 C. 在强岩层内部,外侧受顺层拉伸,形成顺层劈理、垂直层理的张裂隙张裂隙内侧受压缩,形成正扇形劈理、轴面劈理 (2)低韧性差: A. 褶皱前,顺层缩短而加厚 B. 褶皱幅度小时,压扁面垂直层面 C. 变形继续,强岩层中正扇形劈理;软岩层中 反扇形劈理 D. 变形再继续,发育轴面劈理
接触应变带的宽度
4
强层间的距离
接触应变带与强硬层间距
令:n = d2/ d1 d1——硬层厚度 d2——软层厚度 μ1>μ2
1
μ1——硬层粘度
2
μ2——软层粘度
3
规则互层岩系的褶皱
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 (1)褶皱的主波长与所受作用力的大小无关,与强岩层的厚度及其层与介质的粘度有关。 (2)褶皱的主波长与褶皱层的原始厚度 d 成正比。 当岩层与介质比(μ1 / μ2)为常数时,厚度大的岩层波长大,数量少;厚度小的岩层波长小,数量多而紧闭。 (3)褶皱的主波长与强岩层和介质的粘度比的立方根成正比。 A、强岩层与介质能干差大时,宽缓褶皱—顶角变小—香肠构造 B|、强岩层与介质能干差小时,顺层缩短—岩层加厚—圆弧褶皱—压扁褶皱
2、多层岩层的褶皱发育机制
多层纵弯褶皱作用
假设四层岩石的粘度分别为:1 2 3 4 ,那么有如下情况:
不同能干性岩层的褶皱形态(μ1>μ2>μ3>μ4>μ5)
当1 4时
1
即岩石能干性差达最大,则分布在软弱基质中最能干的强硬层形成肠状褶皱。
2
肠状褶皱
当3 4 时 因两者之间能干性差最小,故形成尖园褶皱或肿缩式褶皱。
02
03
01
04
第四节 柔流褶皱作用
在物质的持续粘性流动中,既有层流,也有紊流,使得褶皱形态十分复杂。较简单层流条件下的柔流褶皱可看作剪切褶皱作用进行研究
1. 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石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形成的构造称作________构造。(9分) A. 穹隆 B.顶托 C.底辟 2. 根据褶皱过程中岩层的变形行为来划分,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9分) A.主动褶皱、被动褶皱 B.对称褶皱、不对称褶皱 C.平行褶皱、相似褶皱和底辟构造 3. 纵弯褶皱指的是引起褶皱的挤压力________岩层,使岩层失稳而弯曲;横弯褶皱指的是引起褶皱的挤压力_______岩层,从而使岩层发生弯曲的褶皱作用。(9分) A.垂直于,平行于 B.斜交,斜交 C.平行于,垂直于
第十章 褶皱的形成作用
丰富多姿的褶皱形态
灰岩中的等厚褶皱
北京西山大理岩中相似的平卧褶皱
瑞士 Alps Morcles平卧褶皱
褶皱中的轴面劈理
北京大灰厂奥陶系灰岩与白云岩互层中的不协调褶皱
褶皱作用的基本概念 褶皱的形成方式与其受力状态、变形环境及岩层的变形行为密切相关。从褶皱过程中岩层的变形行为来看,可把褶皱分为主动褶皱和被动褶皱两类。
中和面褶皱作用 平行褶轴方向为中间应变轴,等厚褶皱,外侧拉伸内侧压缩,具中和面
背斜内弧受压,形成劈理或逆断层,中和面向外迁移
背斜顶部受拉伸,形成张裂,中和面向内移动
多层褶皱中内弧的压缩
01
02
03
纵弯褶皱作用
又分为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基本特点
尖园褶皱
当2 与4 之间的能干性差居中,则形成平行褶皱或相似褶皱。
当各岩层厚度都比较小且粘度比较大时,各层应变相互影响,总体上形成不协调褶皱或S、M、Z褶皱。
01
强硬层间相对距离对褶皱形态的影响。
02
不协调褶皱
不协调褶皱或S、M、Z褶皱
五.压扁作用
褶皱后的压扁作用,压扁面向轴面旋转,形成轴面劈理
弯滑褶皱作用 平行褶皱
平行褶皱
弯流褶皱作用
中和面褶皱作用:层的切向长度变化而引起的单层弯曲
01
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02
压扁作用
03
二、纵弯褶皱内的应变分布型式与小型构造
纵弯褶皱作用
2顺层剪切作用 弯滑褶皱及其伴生构造
接触应变带与无应变三角区
..小图分析 根据A图中断层及其旁侧构造,用箭头标注断层的相对错动方向,说明其断层类型。根据B图标志层中的原生和次生构造,恢复褶皱形态(用虚线)。
.判断岩层顶、底,并指出岩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请分析褶皱形态,并用虚线画出。
弯滑作用下,当两硬层夹一软弱岩层时,则在上下硬岩层滑动的力偶作用下,使薄层软弱(韧性)层产层间小褶皱可帮助我们确定层序倒转与否及背、向斜的位置。 方法是:新岩层总是向背斜转端滑动,老岩层则向反方向滑动,先画出小褶皱的轴面,与主褶皱面所交锐角尖指示相邻居层相对滑方向,滑动方向一旦确定,根据上述原理就可推测背、向斜的位置,也就知道了岩层正常与否。
答案
01
1C 2A 3C 4C 5C
02
主动褶皱
当各岩层的力学性质和层理积极地控制着褶皱的发育时,这种褶皱称为主动褶皱。
当各层岩石间的韧性差很小,层理在褶皱变形中不再具有力学上的不均一性,而只是被动地作为变形的标志,这种褶皱称为被动褶皱。
02
被动褶皱
01
01
纵弯褶皱作用
02
横弯褶皱作用
03
剪切褶皱作用
04
柔流褶皱作用
褶皱作用的基本类型
02
如岩系中各层力学性质差异较小且平均韧性较大﹐则强和弱的岩层在褶皱的同时共同受到总体的压扁﹐可形成 IC型到3型的褶皱。纵弯褶皱的轴面垂直挤压方向﹐褶轴与中间应变轴一致。
一、 中和面褶皱作用 (1) 中和面:褶皱面中部的无应变面 (2) 平行褶皱轴的方向无拉伸作用 (3) 褶皱各处垂直层面的厚度不变,平行褶皱 (4) 外弧深长,内弧压缩,应变量大小与离中和面的距离成正比 (5) 应变椭球体在外侧平行层面排列,内侧垂直层面 呈扇型排列 (6) 形成不同类型的小构造: A. 外侧岩层变薄,形成平行层理的劈理,垂直层面、扇型排列的楔形张裂隙 B. 内侧岩层加厚,形成扇型劈理,小褶皱,逆冲小断层 (7) 继续挤压,中和面向外侧迁移,直至不存在
STEP3
STEP2
STEP1
盐核直径2-3km,边界陡立,下延数km,内部发育轴面和枢纽陡立的复杂褶皱

围岩顶部穹隆状隆起、发育正断层系,褶皱形态为1A型顶薄褶皱外围的翼部地带向上卷起,甚至形成围绕盐核的向斜
大多数褶皱是在岩层形成后受力变形而形成的。但是,也有一些褶皱是在岩层沉积的同时逐渐变形而形成的,这类褶皱称为同沉积褶皱(生长背斜)。具有:
褶皱两翼的倾角一般是上部平缓,往下逐渐变陡,褶皱总的形态多为开阔褶皱;
在背斜顶部岩层厚度变薄(有的层位甚至缺失),而两翼岩层厚度却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如为向斜则中心部位岩层厚度往往最大;
岩层的结构构造也明显受构造控制,即背斜顶部常沉积浅水的粗粒物质,而向斜中部则沉积细粒物质。
同沉积褶皱: 1.边沉积边形成的褶皱 2.褶皱上平,两翼逐渐变陡,开阔褶皱 3.顶薄,两翼增厚,向斜核部厚度最大 4.顶部颗粒粗,两翼颗粒细 5.两翼常有同沉积滑塌构造、滑塌褶皱
褶皱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纵弯褶皱作用
弯滑褶皱作用
又分为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一系列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曲成为褶皱的过程
Hale Waihona Puke 岩层受到顺层挤压作用而形成褶皱。一般认为岩层在褶皱前处於初始的水平状态﹐所以纵弯褶皱作用是地壳受水平挤压的结果。岩层间的力学性质差异在褶皱形成中起著主导作用。
01
如岩系中各层力学性质很不一致﹐则在顺层挤压下﹐强硬层就会失稳而发生正弦曲线状弯曲﹐形成等厚褶皱﹔相对软的层作为介质﹐在均匀压扁的同时被动地调整和适应由强硬层引起的弯曲形态。进一步挤压下﹐强硬层的褶皱变得越紧闭﹐可使翼部被压扁而成IC型褶皱。
褶皱前的顺层压扁,岩层缩短加厚,压扁面垂直于层理
平均韧性大,弯曲之前发生,一直延续到变形后
韧性差大,弯曲前可以不发生顺层压扁,形成香肠状褶皱
第二节 剪切褶皱作用 其特征为: 剪切面是无应变面 剪切面平行与褶皱轴面 平行轴面岩层厚度变形前后不变(相似褶皱) 在褶皱中无中和面 轴面两侧的相对剪切方向相反 成直线派历代线理,可能发生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