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浮市郁南县西江中学高三生物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云浮市郁南县西江中学高三生物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①蓝细菌②酵母菌③草履虫④发菜⑤小球藻⑥根霉菌⑦大肠杆菌
A.①④⑦
B.①②⑥
C.①③④⑦
D.①②⑥⑦
2.下图为人体细胞中携带亮氨酸的RNA循环作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的表达均需要通过图示的过程才能实现
B.氨酰tRNA通过三个密码子与mRNA识别,并将氨基酸释放下来
C.离开核糖体—mRNA复合体的tRNA可再次结合亮氨酸,但不能结合其他氨基酸
D.核糖体移动至终止密码后,离开复合体并结合相同的mRNA,才进入下一个循环
3.已知玉米的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由基因A/a控制。
某基因型为aa的矮秆玉米农田中出现了一株基因为Aa 的高秆玉米,科研人员用秋水仙素处理该高秆玉米,并使其自花传粉(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后代出现高秆和矮秆两种类型。
理论上,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高秆玉米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该种变异发生频率低
B.秋水仙素处理后的高秆玉米形成基因型为Aa的配子的概率为2/3
C.自花传粉后代中,高秆玉米植株所占的比例为35/36
D.秋水仙素处理前、后的高秆玉米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物种
4.绝大多数酶在水解过程中,通常能得到多肽,最后能得到氨基酸,这说明()
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B.酶是生物催化剂
C.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多肽
5.有关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生物受环境影响而引起的变异都是不可以遗传的
C.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
6.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可合成多肽链。
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若要在体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所需的材料组合是
①同位素标记的tRNA
②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
③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
④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
⑤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7.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有()
A. Fe、Mn、Zn、K
B. Mn、Zn、Cu、Ca
C. Mn、Zn、Cu、B
D. Mn、Mo、Cu、Mg
8.人们在原有的稻田上新修公路,公路的两边种植许多麦草、花卉和乔木,几年之后形成了独特的公路群落,与公路附近的稻田群落相比,公路群落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绿化环境等生态功能。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喜阳乔木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草本植物的生长
B.稻田群落演替为公路群落的过程中,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
C.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D.公路群落中的植物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空间,利于稻田害虫的防治
9.研究者观察到某一雄性哺乳动物(2n=24)处于四分体时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期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特殊的联会显现,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四射体”,图中的字母为染色体区段的标号,数字为染色体的标号。
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四射体”的4条染色体随机的两两分离,并且只有遗传信息完整的精子才能成活。
以下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除去“四射体”外,处于四分体时期的该初级精母细胞中还有10个四分体
B.出现“四射体”的原因是s-s、w-w、t-t、v-v均为同源区段,所以发生联会
C.若不考虑致死,从染色体的组合(①-④组合)来看,该动物能产生5种精子
D.由于只有遗传信息完成的精子才能成活,推测该动物产生的精子有1/3会能存活
10.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Ⅱ、Ⅱ),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Ⅱ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
B.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无关
C.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Ⅱ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
D.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Ⅱ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病概率大于女性
11.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TP分子的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形成的产物中,有些是组成某些酶的基本单位
B. 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供能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C. 细胞代谢耗能越多,ATP与ADP的转化速率越快
D.ATP是细胞中连接C3还原等放能反应和蛋白质合成等吸能反应的纽带
12.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B.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
C.用不同浓度硝酸钾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正常生理功能
13.科学研究表明,摄入过多的糖类物质可能诱发肥胖、高血压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壳多糖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属于糖类,不应过多摄入
B.葡萄糖供应过多时只能转化为脂肪来储存能量,因而会诱发肥胖
C.一般只有体内的糖类代谢出现障碍时,脂肪才会分解供能
D.若某人是肥胖症患者,则该人有可能比正常人更容易患糖尿病
14.斯他林等在发现促胰液素之后,继续进行研究:把一条狗的小肠黏膜刮下来,研磨过滤后注射给另一条狗,后者在胰液分泌明显增加的同时,血压还骤然下降。
下列推测或叙述不合理的是()
A.本实验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B.胰液分泌的增加是促胰液素作用的结果
C.滤液中物质的作用效果多样说明激素不具有专一性
D.促胰液素需要借助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细胞、器官
15.下列生物中不属于蓝细菌的是()
A.念珠蓝细菌
B.黑藻
C.颤蓝细菌
D.发菜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神经—体液调节是神经条件和体液条件都参与的调节机制;反馈调节可理解为一种自我反醒的调节方式,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类型;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
对上述概念的辨析错误的是()
A.在神经—体液调节中,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B.神经调节方式为正反馈;激素调节方式为负反馈
C.激素调节中存在分级调节,神经调节中不存在分级调节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17.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
B.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幼苗的过程中存在基因重组
C.与染色体变异相比,基因突变带来的碱基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不可见
D.DNA中有1个碱基C被T替换,复制3次后,突变的DNA数一般是4个
18.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
19.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曲线。
下列不正确的是()
A.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期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B.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cd段
C. 该图为有丝分裂,则中心体的复制和纺锤体都出现在bc时期
D.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期的细胞中都只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20.CO2浓度的增加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以大豆、甘薯、花生、水稻、棉花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三种不同的实验处理,甲组提供大气CO2浓度(375 μmol·mol-1),乙组提供CO2浓度倍增环境(750 μmol·mol-1),丙组先在CO2浓度倍增的环境中培养60 d,测定前一周恢复为大气CO2浓度。
整个生长过程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选择晴天上午测定各组的光合作用速率。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随着CO2浓度的增加,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始终成正相关
B.在CO2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倍增,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的因素可能是固定CO2的酶的活性不够高、有机物在叶绿体中积累较多等
C.丙组的光合作用速率比甲组低,可能是因为作物长期处于高浓度的CO2环境中而降低了固定CO2的酶的活性
D.该实验自变量仅是CO2浓度,因变量是光合作用速率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问题。
(1)如图1所示将1粒种子绑在一个旋转的平台上(假设向心而速度=重力加速度),并创造其适合萌发的条件让其萌发,一段时间后将其停在如图所示位置,请问此时,该种子的根和茎的生长方向分别是________;若将该装置置于太空船的失重条件下,该种子的根和茎的生长方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3所示的两曲线分别代表图2中根或茎的生长速度跟生长素浓度的关系,请问图3中的M、N、P、Q四点分别代表图2中的哪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很广泛,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结论的实验。
①实验材料:图中所示健康植物若干,不含(或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
步骤:
第一步:
取几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均分为甲、乙两组。
第二步:用剪刀剪去甲组植物叶片某部位,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组不作处理。
第三步:甲、乙两组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某部位的情况。
应选用叶片__(填“A”或“C”)作为观察对象,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实验结束后该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甲组叶柄先脱落,丙组叶柄A不脱落,请根据该实验现象完善实验设计。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
22.分析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
上图中R、R'、R''、R'''可能是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子团或碳链。
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键。
资料二:现有一链状多肽,化学式为C55H70O19N10,已知将它彻底水解后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
(1)根据资料一,该化合物由________个氨基酸脱去________分子水而形成,水分子中的氧来自________,氢来自________。
(2)根据资料一,该化合物共有________个肽键。
在该多肽水解时,断裂的化学键是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3)根据资料二,丙氨酸和谷氨酸的R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资料二中该多肽的化学式推算,它在完全水解后可得到氨基酸共_______个,共需添加________个水分子。
23.秋末冬初,气温逐渐降低,请回答下列的问题:
(1)气温骤降时,寒冷刺激皮肤中的___________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_____________,促进其分泌______________,最终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使产热增加。
但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也不会过高,这与甲状腺激素调节存在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有关。
(2)机体抵御寒冷除了增加产热,还会通过_____________调节,引起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反应减少散热,使产热_____________散热,从而保持约37Ⅱ的体温。
(3)从体温调节角度解释为什么说“春捂秋冻”和“知冷知热”都有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_____________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_______冬季。
(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
再被图中的A、B的_______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 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
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向森林阶段演替过程中,则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_____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3)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___形式循环,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5.图为某二倍体生物(2N=22)进行细胞分裂时,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细胞中典型染色体图像。
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染色体图像可判断该细胞正在进行______分裂,该细胞中核DNA分子数为______________。
(2)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定该细胞中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
(3)该时期的细胞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4)据图分析该细胞__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B
6.C
7.C
8.C
9.C
10.B
11.D
12.B
13.B
14.C
15.B
16.BCD
17.CD
18.ABD
19.ACD
20.BC
21. (1). ②;⑥ (2).水平(3). N点对应A点、M点对应B点、P点对应C点、Q点对应D点(4). A (5).甲组和乙组叶柄都脱落(6).取三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分别标号甲,乙、丙(7).用剪刀剪去甲、乙两盆植物叶片A,在甲盆植物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在乙盆植物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丙不作处理(8).将甲、乙、丙三盆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A的情况22. (1).4 (2).3 (3).羧基(4).氨基和羧基(5).3 (6).C (7).—CH3 (8).—CH2—CH2—COOH (9).10 (10).9
23. (1).冷觉感受器(2).下丘脑(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4).反馈(5).神经调节(6).皮肤血管收缩(7).汗腺分泌量减少(8).等于(9).春捂秋冻是为了锻炼机体体温调节能力,适应外界温度变化。
但是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有限,对于环境温度的剧烈变化,也要知冷知热,适当添减衣物
24. (1).D (2).低于(小于)(3).呼吸作用(4).大于(5).二氧化碳(6).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5.减数44 不能该时期细胞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有可能发生交叉互换未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