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省情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省情教案

三年级省情教案

三年级省情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省情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文化。

2. 探索并发现自己所在省份的历史、名胜古迹和传统文化。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文化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探索并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历史和文化。

3. 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省份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历史和文化。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对其特点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省份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海报展示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特点、名胜古迹和传统文化。

2. 地图或模型展示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

3. 图书、图片或视频资源,以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历史和文化。

4. 学生绘制地图的材料,如纸张、彩色铅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海报展示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特点、名胜古迹和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探索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 展示地图或模型,指导学生找到自己所在省份的位置。

2.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特点,如地势、气候、自然资源等。

了解省份的历史和文化:1. 利用图书、图片或视频资源,讲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历史和文化。

2. 引导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名胜古迹、传统文化等。

培养学生的热爱和自豪感:1. 组织学生绘制自己所在省份的地图,标出重要的地理特点、名胜古迹和传统文化。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所在省份的喜爱和自豪之处。

3. 带领学生合作制作一份关于自己所在省份的小册子或海报,展示给其他年级或学校。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关于自己所在省份的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历史和文化对其特点的影响。

3. 强调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省份的热爱和自豪感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名胜古迹或博物馆,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历史和文化。

三年级省情教案 -完整获奖版

三年级省情教案 -完整获奖版

主题一地图上的河南学习目标:1、掌握地图上的河南,知道河南的由来。

2、了解关于河南的知识。

学习重点:掌握地图上的河南,知道河南的由来。

学习难点:掌握记住关于河南的知识。

学习方法:五步学习法课前准备:课件学习过程:一、定向诱导1、诱导、导入新课我们是哪个省的?你想知道关于河南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上的河南。

板书课题:地图上的河南2、定向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地图上的河南,知道河南的由来。

2、了解关于河南的知识。

二、自学探究出示自学提纲:1)河南的由来,为什么河南简称“豫”?中国面积很大,有多少个省?2)在地图上指认与河南省相邻的省份,在课本2页上的地图上填完整。

3)河南省的轮廓像什么?全省土地面积多少?占地总面积多少?在全国位居第几位?河南省和哪6个省份相邻?学生自学三、展示答疑1)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因为大部分地区在河南以南,所以称为“河南”。

古时候,这里气候湿润,森林茂密,生长着大象、老虎等动物。

我们的祖先经常将捕到的大象牵回家喂养,并根据人牵大象的形状造出了象形文字“豫”至今,河南仍然称为“豫”。

中国面积很大,有34个省。

2)河南省东面是山东省和安徽省,西面是陕西省,北面是山西省和河北省,南面是湖北省。

3)从地图可以看出,河南省整个省域的轮廓好像一片叶柄朝东的树叶。

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74﹪,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位居第18位。

河南省东面是山东省和安徽省,西面是陕西省,北面是山西省和河北省,南面是湖北省。

四、拓展延伸仿照地图画出河南省的形状。

五、反馈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布置作业记住与河南省相邻的6个省份。

主题二河南省的行政区划学习目标:学习河南省的行政区划。

学习重点:掌握河南省的17个省辖市地大致位置。

学习难点:在地图上认识河南省的各个省辖市。

学习方法:五步学习法学习过程:一、定向诱导1、诱导你想了解河南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学习关于河南省的详细知识。

小学三年级省情教案

小学三年级省情教案

小学三年级省情教案标题:小学三年级省情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省情教学,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省份的了解和认同感。

2.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3. 发展学生的调研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 了解所在省份的地形地貌特点。

3. 了解所在省份的气候特点。

4. 学会使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进行调研和表达。

教学准备:1. 电子地图、纸质地图和图表。

2. 学生调研表格和问卷调查表。

3. 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所在省份的风景和文化特色。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所在省份的风景和文化特色,激发学生对省情的兴趣。

-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所在省份的了解和认知。

2.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10分钟)- 使用地图,指导学生找到所在省份的位置,并介绍其周边省份。

- 展示所在省份的行政区划图,让学生了解省份的行政划分。

3. 地形地貌特点(15分钟)- 使用地图和图片,介绍所在省份的地形地貌特点,如山脉、河流、平原等。

-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所在省份的地势高低和地貌类型。

4. 气候特点(15分钟)- 利用图表和气象数据,介绍所在省份的气候特点,如温度、降水量等。

- 引导学生思考所在省份的气候对当地人民生活和农业产业的影响。

5. 调研和表达(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当地的名胜古迹、传统文化等。

- 学生利用调研表格和问卷调查表,调查和收集相关信息。

-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调研结果,并向全班分享他们对所选话题的了解。

6. 总结和评价(5分钟)- 回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在省份的地理特点和文化特色。

- 对学生的调研和表达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展示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调研,了解所在省份的历史、经济和人文特色。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或博物馆,加深对所在省份的认知。

省情教案

省情教案

四年级省情教案农业大省——河南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河南的主要农作物基本情况。

2、让学生知道河南小麦、棉花等作物的产量在全国的排名。

3、了解河南的特色农副产品。

教学重点:河南小麦产地的分布情况教学难点:河南的农副产品分布情况主要教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先来了解一下知识窗的内容:河南农业的光辉成绩: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棉花和油料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三位。

大牲畜存栏数居全国第一位。

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居全国第二位。

小问题:想一想:河南都具备哪些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一、主要农作物1、小麦我们北方人喜欢的食品如面条、馒头、饺子等,都是由小麦加工的面粉制成的。

河南是全国小麦生产的第一大省,每年全省小麦的种植面积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的54%产量一直占全国的20%以上。

目前,河南幼稚专用小麦已发展到2170万亩,占全省小麦播种总面积的1/3初步建成了豫北幼稚强筋小麦生产基地、豫中中筋小麦生产基地和豫南弱筋小麦生产基地。

2、油料作物河南油料作物的生产主要包括花生、油菜籽和芝麻。

河南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居全国前列。

2011年,河南种植花生总面积950千公顷,居全国第一;总产量296.2万吨,居全国第二。

油菜一身是宝,苗可以做菜花可以酿蜜,籽可以榨油。

2001年,河南油菜主产区播种面积为233.5千公顷,居全国第十位。

芝麻的含油率在50%以上,是重要的油料作物。

2001年河南芝麻种植面积为249.06千公顷,总产量23.9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猜个谜语:开花结桃,桃不能吃。

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棉花3、棉花河南棉花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形成了豫东、豫南、豫北三大产棉区。

2001年,河南省棉花播种面积85.82万公顷,总产量为81.87万吨。

4、烟叶河南省的烟叶产区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地区。

自20世纪初种植烟叶以来,以许昌、漯河和平顶山烟区为代表的河南烟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年级省情礼仪教案

三年级省情礼仪教案

三年级省情礼仪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省情礼仪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省情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基本的省情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3. 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良好的社交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1. 省情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2. 省情礼仪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良好的社交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1. PPT或教学海报,介绍省情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2. 视频或图片资源,展示不同场景下的省情礼仪行为。

3. 小组活动材料,用于学生合作讨论和展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PPT或教学海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省情礼仪?”和“为什么省情礼仪重要?”的问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PPT或教学海报,向学生详细介绍省情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解释省情礼仪是指在不同场合下,遵守一定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的一种行为方式。

Step 3:规范与准则(15分钟)展示一些视频或图片资源,让学生观察不同场景下的省情礼仪行为。

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出一些基本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例如:尊重他人、礼貌待人、注意言行举止等。

Step 4: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例如:学校、家庭、公共场所等,讨论并展示该场景下的省情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鼓励学生展示创意和团队合作精神。

Step 5:总结与反思(5分钟)回顾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并分享自己在学习省情礼仪方面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以促进他们对礼仪意识的深入思考。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记录并分析其中存在的礼仪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和传播省情礼仪。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举办的礼仪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礼仪意识和技能。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省情礼仪展览或活动,加深对省情礼仪的理解和认识。

三年级省情第二单元教案

三年级省情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礼仪本组概述:主题设计主题:1《谁的走姿最矫健》——规范的走姿能体现动态的美,可以反映出同学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人们常说“行如风”,就是指行走要轻盈自然。

2《鞠躬致意》——鞠躬致意是一种常见的礼节,源于我国的先秦时代。

3《鼓掌致意》——鼓掌致意是国际通用的礼节。

鼓掌要做到用力适度,时间适宜,五指并拢,掌心相对置于胸前。

设计理念:1、选取适合小学生特点的礼仪常识,对小学生从坐、立、行、语、体态等方面进行培训,使小学生尽快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分享活动的快乐和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坚持方法创新,把创造和应用切实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通过选择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科学性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大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愿望,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式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内容:《礼仪》共3课:1、谁的走姿最矫健2、鞠躬致意;3、鼓掌致意;教学重点:选取适合小学生特点的礼仪常识,对小学生从坐、立、行、语、体态等方面进行培训,使小学生尽快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注重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克服单一知识灌输式的接受学习的弊端,发展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设计流程第二单元课题 2.1谁的走姿最矫健教学目标:1、看图了解谁的走姿最矫健?2、理解规范走姿应做到哪几方面。

任务评价:1、理解规范走姿应做到哪几方面。

2、知道不规范的走姿有哪些害处?教学准备:教学白板教学过程:一、自学1、看一看,议一议谁的走姿矫健?谁的走姿不得体?为什么?2、你知道吗?规范的走姿能体现动态的美,可以反映出同学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贵州省情课程设计

贵州省情课程设计

贵州省情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贵州省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传统。

2. 使学生掌握贵州省的发展历程、主要经济产业及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3. 帮助学生了解贵州省的民族构成、民间艺术和风土人情。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贵州省资料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能针对贵州省的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贵州省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2. 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和责任感,鼓励他们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解、讨论和实践,使学生在掌握贵州省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民族认同感。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贵州省地理概况:介绍贵州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及自然资源分布。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一章第一节2. 贵州省历史发展:讲解贵州省的发展历程、重要历史事件及名人典故。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二章3. 贵州省经济产业:分析贵州省的主要经济产业,如农业、旅游业、工业等,以及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果。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三章4. 贵州省民族文化:探讨贵州省的民族构成、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及风土人情。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四章5. 贵州省社会进步:展示贵州省在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当前社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五章6. 贵州省发展展望:分析贵州省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学生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六章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安排和进度,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年级省情教案

三年级省情教案

三年级省情教案省情教案三年级第一课时我为河南做名片课题:河南省情概目标:了解河南省的历史概况和经济状况,增强自豪感,理解河南今后的发展方向。

重点:河南历史文化,矿产,区位优势难点: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教学过程:一、河南省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河南地处祖国腹地,古为“豫州”,又有“中州”、“中原”之称。

全省现有17个省辖市、1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768万。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先后创造了XXX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8大古都河南有4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都郑州。

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XXX、XXX、XXX,政治家和军事家XXX、XXX、XXX,科学家和医学家XXX、XXX,文学家和艺术家XXX、XXX、XXX、XXX、XXX、XXX等。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居天下第一,地上文物居天下第二,馆藏文物占天下的八分之一。

安阳殷墟被国家文物局部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严重考古发现之首,今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嵩阳书院、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XXX等古修建群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

自然风光兼具北雄南秀,比较著名的风景区有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XXX、鲁山石人山、嵩县白云山等景区。

矿产资源丰富。

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多年来,河南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稳居全国前3位。

省情礼仪教案

省情礼仪教案

省情礼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2.掌握省情礼仪的基本知识和礼仪仪式;3.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文化素养;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1.什么是礼仪文化?2.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3.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特征。

2. 省情礼仪的基本知识和礼仪仪式1.省情礼仪的概念和作用;2.省情礼仪的基本知识;3.省情礼仪的仪式流程;4.省情礼仪的注意事项。

3. 学生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1.学生分组,模拟省情礼仪仪式;2.学生团队合作,分工合作,完成模拟仪式;3.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介绍模拟仪式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以及省情礼仪的基本知识和礼仪仪式。

2.模拟法:学生分组,模拟省情礼仪仪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互动法:通过互动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对于省情礼仪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1.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1.什么是礼仪文化?–礼仪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遵循的一套规范和仪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祭祀活动。

–周朝时期,礼仪文化开始被正式规范和制度化。

–春秋战国时期,礼仪文化达到了顶峰,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特征–尊重他人、尊重传统、尊重规则;–以和为贵、以礼相待、以诚相待;–重视仪式、重视礼节、重视仪容仪表。

2. 省情礼仪的基本知识和礼仪仪式1.省情礼仪的概念和作用–省情礼仪是指在省级领导干部任职、离任、调任、晋升、退休等重要场合,按照一定的规范和仪式进行的礼仪活动。

–省情礼仪的作用是彰显省级领导干部的威望和形象,展示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实力。

省情全册教案

省情全册教案

省情全册教案教案标题:省情全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省情全册这一教材,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省情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各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进行调整。

教学目标:1. 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特点等基本情况。

2. 掌握相关的地理术语和概念,如地形、气候、人口等。

3. 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获取和分析省情相关的信息。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研究和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整理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省情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 省情信息的获取和整理。

3. 省情信息的表达和展示。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获取和分析省情相关的信息。

3. 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展示能力,使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省情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省情全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教材。

2. 地图、图表等地理工具。

3. 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资源。

4.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自己省份的视频或展示一幅有关省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省份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二、知识讲解与学习(20分钟)1. 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介绍省情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如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特点等。

2. 利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省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省份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该省份的历史、文化、经济等特点,并整理相关信息。

三、信息整理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和分析所选省份的相关信息,包括地理特点、人口情况、经济发展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可视化的展示材料。

省情礼仪教学教案

省情礼仪教学教案

省情礼仪教学教案教案标题:省情礼仪教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省情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掌握省情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省情礼仪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1. 省情礼仪的概念和内涵。

2. 省情礼仪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3. 省情礼仪的实践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省情礼仪意识和习惯。

2. 提高学生的省情礼仪技能。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教学PPT。

2. 省情礼仪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省情礼仪相关的案例和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典型的省情礼仪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省情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讲解省情礼仪的概念和内涵(10分钟)1. 通过课件或教学PPT,向学生介绍省情礼仪的定义和涵义。

2. 分析省情礼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讲解省情礼仪的基本规范和要求(15分钟)1. 介绍省情礼仪的基本规范,如言谈举止、服饰仪容、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要求。

2. 引导学生讨论省情礼仪的特点和区别于其他礼仪的地方。

四、省情礼仪的实践和应用(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对省情礼仪的理解,设计一场模拟省情活动,包括活动流程、礼仪要求等。

2. 学生进行模拟省情活动的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点评。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省情礼仪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省情礼仪方面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省情礼仪的心得体会或小结。

2.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省情礼仪现象,并记录下来。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省情礼仪展览或活动。

2. 邀请专家或相关人士来校开展省情礼仪讲座或培训。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

3. 模拟省情活动的表演效果和礼仪规范程度。

三年级上册省情教案

三年级上册省情教案

三年级上册省情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省情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省会城市、人口、特色资源等基本情况;2.培养学生对所在省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提高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知识。

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让学生全面了解所在省份的基本情况;2.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所在省份的特色资源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准备:1.地图、图片或PPT等相关教学资源;2.学生课本和练习册;3.学生小组活动所需的分组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利用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省会城市。

二、呈现(10分钟)1.使用地图或图片展示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省会城市,并简要介绍人口和特色资源等基本情况。

2.让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对所在省份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探究(15分钟)1.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发放分组卡片,每组选择一个特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

2.学生小组讨论并准备展示,包括该特色资源的名称、地理分布、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四、展示与分享(15分钟)1.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向全班介绍所选择的特色资源。

2.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分享自己对该特色资源的了解和感受。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本或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所在省份的了解。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所在省份的知识。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回答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在省份的理解程度。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所在省份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2.可以邀请当地的专家或相关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所在省份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使学生全面了解所在省份的基本情况,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知识。

三年级省情

三年级省情

省情展开想象的翅膀代新红I.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用于创新的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难,解决各种难题。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积极探索,机智地解决问题,并寻找最佳方法。

II.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III.教学准备:PPT,图画IV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你们是知难而退,还是发挥想象,迎难而上呢?揭示课题:展开想象的翅膀二、探究新知1. 教师介绍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的事迹2. 听故事,明道理。

教师给学生讲孙膑和庞涓的故事。

(九曲珠,十文钱买东西装满房间,如何请老师走出房间)三、故事里的创新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们认真观察。

1. 图中的鸡妈妈都遇到了什么难题,她是怎样一一解决的?2. 画中的小红伞起到了什么作用?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讨论,交流。

1.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老师补充小结。

2. 指名同学述说故事五、我也能创造1. 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难题,你们能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解决问题吗?2. 出示生活中的各种难题,让学生思考①乌鸦喝水,②如何从树洞中取出皮球,③怎样阻止小羊打架,④巧帮货车过桥,⑤巧填数字,⑥针掉在地毯里了3.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想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发散思维,然后让学生一一列举,并且讨论找出最好的解决办法,教师可适当提示,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六、师生小结:求知欲,好奇心,创新与它不可分。

多观察,敢想象,创新伴随你成功。

多思考,勇创新,丰富想象妙无穷。

河南省情三年级第1课地图上的河南教案

河南省情三年级第1课地图上的河南教案

河南省情三年级省情第1课
地图上的河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河南的地理位置;
2、让学生知道“豫”的由来;
3、让学生从小树立为家乡争光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与河南相邻的省份都有哪些;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河南为什么简称“豫”?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河南”的位置么?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地图上的河南》。

二、找找我家乡:
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找一找:我们河南省在哪里?
生:认真观察后,仔细寻找;。

三年级上册省情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三年级上册省情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三年级上册省情教案一、教学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和生活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倡导下,学校开设了省情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省份的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的地域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年级上册省情教案以我国一个具体的省份为例进行教学,通过学习省份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省份的特点和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省份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使学生能够简单描述该省份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该省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整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整理相关的省情资料。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自己所在省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省份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该省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使其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相关的省情资料,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省份的地理位置、特点;(2)该省份的重大历史事件;(3)该省份的文化遗产。

2. 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省份是什么吗?它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有哪些特点?(2)学习省份的地理位置、特点(15分钟)教师介绍该省份的地理位置,与学生共同找出该省份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并简单介绍该省份的地理特点。

(3)学习该省份的重大历史事件(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该省份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该省份的建省时间、重要战役、革命历史等,并通过图片或文字资料进行展示。

(4)学习该省份的文化遗产(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该省份的文化遗产,如传统节日、名人故居、历史文物等,并通过图片或文字资料进行展示。

(5)小组活动(20分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省份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获取相关省情资料,并整理成简单的报告。

小学地理教案:《了解中国的省份》

小学地理教案:《了解中国的省份》

小学地理教案:《了解中国的省份》一、引言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其中包括自己所在的国家和省份。

了解中国的省份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项必备的基础知识,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省份,并培养他们对不同省份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核心知识点1. 中国省份的名称和位置2. 中国省份的特征和特色3. 中国省份的区划和行政单位三、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列举中国的省份名称和它们的位置。

2. 学生能够描述中国不同省份的特征和特色。

3. 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省份的行政区划和行政单位。

四、教学准备1. 地图:中国地图、省份分布地图等。

2. 教学材料:海量图片、文字资料,包括当地美食、名胜古迹等方面的介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位置和辽阔的面积,同时强调中国由34个省份组成。

二、学习省份的名称和位置(20分钟)1. 通过投影仪或者手持地图,依次介绍中国的各个省份名称及其所在位置,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2. 运用互动游戏加深记忆。

教师口头描述某个省的特征,学生根据描述快速找出对应的省份。

3. 以小组形式进行省份名称和位置的复习竞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三、了解省份的特征和特色(40分钟)1. 分小组,每个小组随机选择一个省份,并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字说明和观看图片等方式,介绍该省的自然地理特征、民俗文化、名胜古迹等。

学生可以准备PPT或海报进行展示。

2.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口头汇报,并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和图片。

3.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该省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听取声音的同时增加对不同省份的兴趣和认同感。

四、理解省份的区划和行政单位(30分钟)1. 通过地图展示中国的行政区划,解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概念。

2. 学习中国各省份的省会城市和行政单位,帮助学生理解行政单位的作用和组成。

三年级省情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省情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省情上册教学计划2012-2013学年上学期三年级省情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具体目标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主要内容在健康教育课及日常生活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必须从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四、途径和方法1、心理辅导课程。

2、强化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3、设个别心理辅导。

4、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寻找心理健康的契机,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教学进度表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9.3—9.27 地图上的河南 12 9.10—9.14 河南省的行政区划 13 9.17—9.21 河南省省会郑州 14 9.24—9.28 河南省内的山脉 15 10.1—10.5 国庆节放假6 10.8—10.12 河南省内的河流 17 10.15—10.19 河南省内的平原和盆地 18 10.22—10.26 河南省的气候 19 10.29—11.2 河南省的人口和民族 110 11.5—11.9 入队仪式讲礼仪 111 11.12—11.16 坐立行走讲礼仪 112 11.19—11.23 尊敬师长讲礼仪 113 11.26—11.30 同桌之间讲礼仪 114 12.3—12.7 文明用语讲礼仪 115 12.10—12.14 应答指误讲礼仪 116 12.17—12.21 遵纪守信讲礼仪 117 12.24—12.28 放学路上讲礼仪 118 12.31—复习。

贵州省情教案

贵州省情教案

贵州省情教案贵州省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贵州省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特色文化等基本情况;2.了解贵州省的自然资源、产业布局和著名景点等;3.培养学生对贵州省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贵州省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特色文化等基本情况;2.了解贵州省的自然资源、产业布局和著名景点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贵州省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贵州省的兴趣,并进行简单的导入。

2.呈现贵州省的地理位置:通过地图或幻灯片展示贵州省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贵州省是位于中国中南部的一个省份。

3.介绍贵州省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图表或图片展示贵州省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情况,让学生对贵州省的人口分布和经济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并进行相关讲解。

4.介绍贵州省的特色文化:通过图片展示贵州省的特色文化,如苗族、侗族等民族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让学生对贵州省的特色文化有一个初步认识。

5.介绍贵州省的自然资源:通过图表或图片展示贵州省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并进行相关讲解。

6.介绍贵州省的产业布局:通过图表或图片展示贵州省的产业布局,如农业、工业、旅游等,并进行相关讲解。

7.介绍贵州省的著名景点:通过图片展示贵州省的著名景点,如黄果树瀑布、贵阳花果园等,并进行相关讲解。

8.总结归纳:对贵州省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特色文化等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相关讲解。

9.反馈与评价: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反馈与评价,检查学生对贵州省情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地图和图表等,直观地向学生呈现贵州省的情况。

2.讲解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共同探讨贵州省的情况,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贵州省。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了解了贵州省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特色文化等基本情况,并对贵州省的自然资源、产业布局和著名景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河南省情三年级第1课地图上的河南教案

河南省情三年级第1课地图上的河南教案

河南省情三年级第1课地图上的河南教案
河南省情三年级省情第1课
地图上的河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河南的地理位置;
2、让学生知道“豫”的由来;
3、让学生从小树立为家乡争光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与河南相邻的省份都有哪些;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河南为什么简称“豫”?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河南”的位置么?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地图上的河南》。

二、找找我家乡:
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找一找:我们河南省在哪里?
生:认真观察后,仔细寻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情教案三年级第一课时我为河南做名片课题:河南省情概目标:了解河南省的历史概况和经济状况,增强自豪感,理解河南今后的发展方向。

重点:河南历史文化,矿产,区位优势难点: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教学过程:一、河南省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河南地处祖国腹地,古为“豫州”,又有“中州”、“中原”之称。

全省现有17个省辖市、1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768万。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先后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

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8大古都河南有4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都郑州。

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等。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安阳殷墟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今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嵩阳书院、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开封铁塔等古建筑群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

自然风光兼具北雄南秀,比较有名的风景区有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南阳宝天曼、鲁山石人山、嵩县白云山等景区。

矿产资源丰富。

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多年来,河南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稳居全国前3位。

全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157种,探明储量的有81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天然碱等8种,居前5位的有27种,居前10位的有44种。

河南水资源丰富。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493条,分属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

其中黄河横贯河南中部,境内干流700多公里,淮河发源于河南,境内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3%。

区位优势明显。

河南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通道和通讯枢纽,战略地位重要。

全国铁路“八纵八横”主通道,贯穿我省的就有“三纵三横”,境内铁路通车里程3898公里。

截至去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78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95万公里。

有郑州东站、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郑州出口加工区。

穿越河南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兴建,进一步彰显了河南的区位优势。

市场潜力巨大。

河南已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000多个,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达到107个,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流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省形成了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多业态、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体系。

郑州商品交易所已成为全国粮油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郑州价格”是世界粮油交易市场的重要参考价格之一。

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薄弱环节、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587亿元,居全国第5位,成为全国六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之一;人均生产总值11346元,超过1000美元。

粮食总产量今年突破了1000亿斤大关,已连续8年居全国第1位;财政收入1081.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37.65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71元。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的同时,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踏上了向经济强省、文化强省跨越的新征程。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达9012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居全国第5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8亿元,增长30%,增速连续31个月在25%以上。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继续提高。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11亿斤,增长10.3%,再创历史新高;粮食增产量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30%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贡献。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优质专用粮食播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61%,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4612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61.4%。

畜牧业稳步发展,前三季度肉类总产量、禽蛋产量和牛奶产量分别增长7.2%、8%和40%。

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十县百乡千村”试点工程逐步展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二)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全省上下深入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的良好发展态势。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005亿元,同比增长23%,总量及增速均居全国第6位;主营业务收入9571亿元,增长40.7%,增速居全国第3位;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为1208亿元和703亿元,均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分别增长62.2%和76.8%,在全国总量居第7位、增速居第2位。

重点企业经营规模进一步壮大,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今年全省有25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居中西部首位,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超20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

(三)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发展加快。

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召开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大会,积极谋划、强力推动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

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8.31亿元,同比增长11.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

旅游、现代物流、会展业、邮政、电信等行业快速发展,全省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0.5%、30.3%。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10.2%、19.8%;邮政业务和电信业务总量分别增长13.2%、28.8%。

建筑业发展迅速,全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845.46亿元,增长44.7%,同比提高22.2个百分点;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64.64亿元,增长10.5%。

(四)宏观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

我们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坚决控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积极清理新开工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

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80亿元,增长44.2%,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幅比8月份回落16.3个百分点。

国家重点监测的铝冶炼、炼钢、炼铁、焦炭投资同比下降3%、23.6%、50.8%和5.7%,而国家鼓励发展的机械、电子、食品等行业投资增幅均在60%以上。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增幅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

商品房价格稳中有降,9月份当月商品房平均售价分别比8月和7月当月平均售价下降1.5%和2%。

出口增长方式继续转变,前三季度外贸出口增长28.1%,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增长50%以上,而铝及铝材、钼砂矿等资源型产品出口分别下降10.5%,26.9%。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

我们不断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中原城市群、其他地区性中心城市、各县(市)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区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前三季度,全省18个省辖市生产总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在21%以上,14个市利润增长超过50%。

中原城市群9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增长23.5%和73.6%,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67.2%和62%。

全省108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1.6%,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62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5个县市超5亿元。

(六)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取得较好成效。

我们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的管理,出台了节能降耗的政策,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前三季度,全省单位生产总值电耗同比下降3%,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同比下降14.2%。

6个流域和5个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全省共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或生产线946家,停产或限产治理1083家。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前10个月,全省地表水责任断面水质量达标率为93.9%,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8%,同比分别提高11个和2个百分点。

(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条件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扩容工程取得新成效,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8.5%,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一批贫困县医院和800多所乡镇卫生院得到改造,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县级“两馆”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八)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6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4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得到城市低保救助的居民135万人、农村低保救助农民200.11万人。

省委、省政府今年确定要为群众办的实事如改水、改厕、改气、修路等十件实事得到较好落实。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我省经济发展还面临较多困难和问题,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人均发展水平低的基本省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三农”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域、城乡发展差别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压力大,社会事业发展不足,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比较突出等,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下大力气认真解决。

三、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河南省委立足实际,于2003年提出了中部崛起的远景目标,这一目标得到了全省上下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

前不久,我省召开了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中原崛起的历史性任务,明确提出中原崛起与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部署相统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是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在内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