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听课记录表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听课记录表范文
一、基本信息。

1.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
2.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3. 授课班级:九年级[X]班。

4. 授课课题:[课题名称]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具体化学概念/原理],例如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要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掌握[具体化学实验操作/计算方法],像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学生要掌握使用托盘天平准确称量药品的操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 学会运用[某种科学方法],如对比实验法,在探究不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关系时,通过对比有气体参与和无气体参与的反应,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镁条燃烧实验中耀眼的白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神奇,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过程中,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严谨认真。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重点化学概念/原理],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定律的内涵,通过多个实验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这一核心内容。

- [重点化学实验操作/现象],像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的搭建、药品的取用以及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都是重点内容。

2. 教学难点。

- [较难理解的化学概念/原理],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解释其本质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需要理解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这需要教师运用动画演示、微观模型等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 [较复杂的化学计算/实验设计],例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涉及到对反应中各物质质量关系的准确把握,是学生较难掌握的部分。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教师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时,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阐述定律的内容、适用范围等基本信息。

例如,“同学们,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它指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2. 实验探究法。

- 教师通过设计多个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如在进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的实验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和药品,然后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包括如何准确称量反应前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质量,如何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进行反应,以及反应后如何再次称量整个体系的质量。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变浅等,最后根据实验数据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 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动画清晰地展示了原子在反应前后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微观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长])
1. 导入方式。

-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张镁条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镁条燃烧后质量是增加了、减少了还是不变呢?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先猜测一下。


2. 学生反应。

- 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认为质量增加了,因为燃烧后有白色固体生成;有的学生认为质量减少了,因为燃烧时有烟产生;还有的学生认为质量不变。

3. 教师引导。

-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质量守恒定律。

(二)新授([时长])
1.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时长])
- 教师介绍实验目的: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守恒。

- 实验一: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

- 教师演示实验步骤:
- 用托盘天平准确称量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的质量,记录数据。

- 将铁钉小心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

- 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烧杯(包含反应后的溶液和生成的铜)以及剩余铁钉的质量,记录数据。

-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浅。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反应前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初步得出在这个反应中质量守恒的结论。

- 实验二: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敞口容器)
-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 先称量装有盐酸和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的总质量,记录数据。

- 将碳酸钠粉末倒入盐酸中,观察反应现象。

- 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小烧杯及其中物质的总质量,记录数据。

- 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

- 学生发现实验结果:反应后小烧杯及其中物质的总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与前面的实验结果不同?是不是质量守恒定律不适用这个反应呢?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实验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密封容器)
- 教师再次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这次使用密封的锥形瓶进行反应:
- 称量装有盐酸和碳酸钠粉末的密封锥形瓶的总质量,记录数据。

- 倾斜锥形瓶,使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充分反应,观察反应现象。

- 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密封锥形瓶及其中物质的总质量,记录数据。

- 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产生,但锥形瓶及其中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个实验:在实验二中,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到空气中,导致反应后质量减少;而在实验三中,由于是密封容器,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从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是普遍适用的,但在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中,要注意在密封体系中进行实验才能准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时长])
- 教师根据前面的实验探究结果,正式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教师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等,通过举例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2克氢气和8克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反应中,只有参加反应的2克氢气和8克氧气的质量总和才等于生成水的质量,而如果氢气或氧气有剩余,剩余部分的质量不能计入反应前的质量总和。

3.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时长])
- 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 教师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理解:“同学们,现在大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了吗?”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强化对微观本质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时长])
1. 练习内容。

- 教师给出一些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练习题,如:在化学反应A + B = C + D中,5克A和3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克C,则生成D的质量是多少克?
- 还有一些需要从微观角度分析的题目,例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2X + Y = 2Z中,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0,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求[X]的值。

2. 学生表现。

- 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对于基础的质量计算题目,学生们能够快速准确地得出答案。

但在从微观角度分析相对分子质量的题目上,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困难,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3. 教师指导。

- 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

对于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题目,教师再次强调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从而列出等式进行计算。

通过个别辅导和全班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时长])
1. 小结内容。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通过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敞口和密封容器)等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同时要注意在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中要在密封体系中进行实验。

-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

2. 学生反馈。

- 学生积极参与小结过程,补充了一些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如学会了如何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对化学实验的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等。

(五)作业布置([时长])
1. 书面作业。

- 布置课本上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作业。

-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历程,写一篇简短的科普小短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

1. 教师教学评价。

-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 教师通过清晰的教学流程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掌握了相关实验操作和简单计算;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探究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 教学方法运用。

- 讲授法运用得当,教师讲解概念准确清晰;实验探究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

- 教学过程组织。

- 教学过程组织严谨,导入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新授环节逻辑清晰,实验探究层层递进,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到分析结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课堂练习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和拓展。

2. 学生学习评价。

- 课堂参与度。

-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在导入环节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在课堂练习和小结环节也能主动回答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

- 知识掌握情况。

- 从课堂练习和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但对于微观解释和较复杂的计算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七、教学建议。

1. 在实验探究环节,可以增加更多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2. 对于部分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如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和互动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加深理解。

3. 在课堂练习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分层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