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年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山西师大附中模拟)用等高线反映一特定岩层顶面起伏形态的构造图称为构造
等高线图。

这种构造图定量地、醒目地反映了地下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形态。

这是油气田、煤田和一些层状矿床的勘探和开采中经常编绘的一种重要图件。

读某背斜构造岩层顶面标高(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10孔的孔深可能是( )
A.245 m B.300 m
C.345 m D.355 m
2.该背斜构造脊线大致经过的孔的位置是( )
A.12—11—6 B.10—9—7
C.12—10—9 D.11—9—7
解析:1.B 2.D 第1题,10孔的海拔300 m~400 m,10孔岩层顶面标高为55 m,即
10孔岩层顶面海拔为55 m;10孔的孔深=10孔地面海拔-10孔岩层顶面标高,即孔深245 m~345 m。

选B正确。

第2题,地面海拔在300~400 m之间的岩层顶面标高中,11孔的岩
层顶面标高85 m最高,背斜脊线是中部高,两侧低,85 m比上下两侧的55 m高,所以在
脊线附近,即背斜构造脊线大致经过该孔;同理,地面海拔在400~500 m之间的岩层顶面
标高中,9孔的岩层顶面标高70 m最高,背斜构造脊线大致经过该孔;经过11孔和9孔的
只有11—9—7。

选D正确。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图。

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四地地貌成因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向斜谷地乙—背斜山地
B.甲—向斜谷地乙—向斜山地
C.丙—向斜平原丁—背斜山地
D.丙—背斜平原丁—向斜山地
4.图中有可能形成溶洞和发现恐龙化石的岩层分别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⑤
解析:3.B 4.C 第3题,甲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地表表现为中间低,四周高,所以甲地为向斜谷地;乙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地表海拔较高,崎岖不平,所以乙处为向斜山地;丙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表平坦广阔,该地为平原地形,所以丙处为向斜平原;丁处地下为明显的断层构造,在地表上表现为崎岖的山地,故该地为断块山,综上分析,A、C、D选项明显错误,B选项符合题意。

第4题,溶洞常形成在地下,内部往往有大量的地下水汇集(岩层之间渗水性强),周边存在大量的钟乳石(石灰岩的一种),故适合溶洞发育的地质构造为向斜结构(储水性),③(石灰岩层)岩层断裂发育明显,渗水性强,符合溶洞形成条件;恐龙化石往往布局在年代相对久远的沉积岩中,图片中的⑤(砂岩)形成年代较晚,不符合恐龙化石分布条件,④(页岩)内部分层明显,适合恐龙化石的保存,综上分析,C选项正确。

(2018·包头模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学校附近地区进行考察,记录结果如下表。

完成5~6题。

A.大理岩、板岩B.片麻岩、大理岩
C.石英岩、板岩D.石英岩、片麻岩
6.符合学生往东南方向行进时观察到的岩石的地质构造剖面是( )
解析:5.C 6.D 第5题,根据表格中岩层分布顺序,花岗岩两侧是砾岩和页岩,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炽热的岩浆与其两侧的沉积岩接触,砾岩可能会变质成石英岩,页岩可能变质形成板岩,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形成,表中石灰岩没有与岩浆接触,片麻岩不是沉积岩变质形成。

第6题,根据表格中岩层的序号,学生往东南方向行进时,观察到的岩石的地质构
造剖面出露的岩层依次是①②③④③⑤②①,读地质构造剖面图,符合顺序的是D图,其他剖面图出露岩层不符合。

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下图为黄河某河段阶地剖面图。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阶地的形成最早的是( )
A.一级阶地B.二级阶地
C.三级阶地D.四级阶地
8.当河水漫过河漫滩时,该段黄河( )
A.出现凌汛,进入结冰期
B.含沙量小、沉积作用强
C.处于枯水期,水位低
D.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
解析:7.D 8.D 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形成较早的阶地应该位于同一地区地势最高的区域,所以D正确。

第8题,根据图中东西方向及河床的陡缓分布可知,该河段东岸较缓、西岸较陡,所以河流向南流,应该位于黄河的中游河段,即黄土高原河段,河水漫过河漫滩说明处在丰水期,即黄土高原处在夏季多暴雨的时期,此时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该河段自高纬流向低纬,无凌汛。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9~11题。

9.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B.凸岸
C.凹岸D.入海口
10.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B.冰斗
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
11.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上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解析:9.B 10.C 11.D 第9题,砾石是岩石在搬运过程中常年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规律,砾石遇到河流凸岸时,就会堆积下来,慢慢形成了砾石滩。

第10题,石笋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由于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冰斗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斗状洼地;风蚀蘑菇是岩石常年受到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地貌,与流水对岩石侵蚀的效果类似;花岗岩风化球主要是风化作用形成的。

第11题,对比图中9 cm的砾石大小,可以断定图中粒径9 cm左右的砾石最多,粒径过大或过小的较少。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

如下图中“”表示岩层与水平面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8分)
(1)在下图中画出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垂直剖面图上画出岩层分布情况。

(8分)
(要求:用粗实线表示岩层分界;用符号表示岩层名称;先用铅笔作图再用黑色水笔描黑)
(2)从地形形态看,年轻的褶皱地区,向斜往往形成________,背斜往往形成________。

(6分)
(3)从地表形态看,甲处为________。

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________。

(6分)
(4)简析甲处地表形态的成因。

(8分)
解析:第(1)题,首先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等高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海拔和与A、B的位置关系画出地形剖面图;然后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岩层分界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位置及相连两交点之间的岩层类型画出岩层的分布。

第(2)题,年轻的褶皱地区,受外力作用小,因而向斜成谷背斜成山。

第(3)题,甲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因而为山脊;甲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因而为向斜。

第(4)题,甲处地貌为向斜山,主要与向斜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有关。

答案:(1)
(2)谷地或盆地山岭(3)山脊向斜
(4)向斜槽部的岩石受到挤压,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形成凸起的山地。

13.读图,回答问题。

(28分)
(1)结合材料说明宁夏平原的成因。

(8分)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其原因。

(10分)
(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

(10分)
解析:第(1)题,宁夏平原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与断层构造有关,外力作用主要与流水沉积有关。

第(2)题,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流水作用不同,一般上游是侵蚀作用为主,下游是堆积作用为主;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与侵蚀作用有关;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与堆积作用有关。

第(3)题,从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河流流速的降低,使得搬运能力下降,导致泥沙堆积的颗粒大小发生变化。

答案:(1)内力作用: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外力作用: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

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

CD 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

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

(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

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