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格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适用专业:计算机专业
学时:36
学分:2
一、引言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也是学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必备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所必需的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及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电工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电工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
1、课程的性质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它以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背景,理论联系实际,课程体系完整。
二、设计理念
注重一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充分体会有关电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注重学科渗透,关注科技发展,有机结合时代的新产品
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知能力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
能够识别电路的主要物理量和主要的电气符号,能利用一些方法分析直流电路;能说明正弦交流电的表达方法;能归纳区别纯电阻、纯电容、纯电感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半导体元件的名称与作用;能理解整流电路与基本稳压电路的原理;能说明放大电路的作用;能复述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并利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并能分析简单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
2、情感目标价值目标
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电学问题
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具有团队精神
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半导体器件
参考学时
6学时
(1)熟悉下列定义、概念及原理:自由电子与空穴,扩散与漂移,复合,空间电荷区,PN 结,耗尽层,导电沟道;
(2)掌握半导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伏安特性并熟悉二极管电流方程、主要参数与小信号模型,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特性与稳压管的稳压作用;
(3)掌握BJT的工作原理及电流分配关系,BJT的伏安特性,三种工作状态(饱和、截止、放大)的外部条件和特点,BJT的主要参数、小信号电路模型及其参数的计算;
(4)理解增强型和耗尽型FET的工作原理、特性和主要参数,掌握FET的小信号电路模型及其参数。
第2章基本放大电路
参考学时
8学时
(1)掌握基本概念和定义:放大,静态工作点,饱和失真与截止失真,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直流负载线与交流负载线,放大倍数(增益)、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2)掌握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工作原理及BJT、FET构成的三种基本组态放大电路的性能特点,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分析法(静态分析的估算法和动态分析的微变等效电路法),能正确分析计算各类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及交流指标、和;
(3)理解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能通过图解法正确分析电路的输出波形和产生饱和失真、截止失真的原因,以及输出动态范围的估算;
(4)理解常用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工作原理。
第3章多级放大电路
参考学时
6学时
(1)掌握基本概念及定义:零点漂移与温度漂移,共模信号与共模增益,差模信号与差模增益,共模抑制比,互补;
(2)掌握多级放大电路各种级间耦合方式及其特点;掌握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能正确估算多级放大电路的、和;
(3)掌握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四种不同运用方式时,理想差分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及性能指标的分析计算;
第四章数字电子技术
参考学时
8学时
数制和码制
(1)二、十六进制、十进制及其它们的相互转换。
(2)掌握十进制代码;了解格雷码及ASCII码。
逻辑代数基础
(1)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
(2)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与定理。
(3)逻辑函数的各种表示方法。
(4)逻辑代数的公式化简法、卡诺图化简法。
触发器
(1) RS、D、JK、T型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描述方法及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转换。
(2)异步复位、置位端的应用。
(3)会画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触发器的时序波形图。
第五章集成组合逻辑电路及应用
参考学时
8学时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1)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2)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常用集成组合逻辑电路
(1)掌握译码器、编码器的原理
(2)能制作简单的表决器
五、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涉及基本的电子元器件的识别的教学环节,必须通过实验、实训才能达到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
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可在实训室进行,充分体现在“做中学”的理念。
(3)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新技术,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
(4)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培养良好的工程规范,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探索能力。
(二)考核评价建议
(1)改革评价手段和办法,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考核,可采用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办法相结合。
(2)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学习和实践环节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三)教材编写建议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通过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引入必要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操作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选取要科学、符合该门课程的工作逻辑、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
(4)教材内容要能及时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5)编写内容的组织应以任务组织、项目驱动的原则,随同教材配备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实训操作等,便于组织教学。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学校建有电子实验室,并有实验器材,如:电子电压表,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
良好的实践条件为教学质量提供了大力支持和保障。
经过这些实践环节,同学们受到了很好的实战锻炼,为课程讲授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台等。
(1)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2)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阶段实训,让学生在真是的环境中磨炼自己,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
(3)编写实训指导手册和电子实验题目,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4)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六、编制说明
1.本课程由合作开发。
2.执笔:
3.审核:4.时间:
系部意见:
教务处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