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宝《柳枝词》和韦庄《古离别》古诗词比较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文宝《柳枝词》和韦庄《古离别》古诗词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面小题。
(甲)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乙)古离别
唐·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①毵毵(sa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
①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我们在高中课本学过的与这两首诗属于同一题材的诗词名篇是:《_____________》2.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诗首句都写到了柳,甲诗为暗写,乙诗为明写。
B.两首诗都写到“酒半酣”,都写出了离别者于半醉半醒之间体味到的别情的无奈。
C.甲诗中写“亭亭画舸”,乙诗中写“柳毵毵”,都是借乐景写哀情。
D.甲诗第三句感伤哀愁,乙诗第三句却刚健有力,一洗伤感情绪,体现了唐人的豪放气度。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甲诗的第三、四句。
【答案】
1.《雨霖铃》
2.D
3.虚实结合,实写了眼前之景,虚写了人生之路上的坎坷蹉跎。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
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
本题的两首诗题材都是送别,都是在春天,都有柳树。
高中课文里有一首词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写的也是送别,不过,柳永词中的送别是在秋天。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乙诗第三句却刚健有力,一洗伤感情绪”分析错误,“更把玉鞭云外指”中,“更”“指”写出作者信马挥鞭的动作,刚健有力,但感伤情绪仍然存在,可以通过第四句诗加以理解。
友人此去江南,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
“断肠”二字,感伤情绪是十分鲜明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 这两句作者直写离别。
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
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末句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
作者虚实结合,不写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转折,加深了意境。
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质,可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
实写了眼前之景,虚写了人生之路上的坎坷蹉跎。
【点睛】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
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诗歌赏析:
《柳枝词》(郑文宝)
该诗首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的是一个“等”字。
“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作者的构思不同一般。
“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与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手法相同,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
“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笔老到,布局精巧。
该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
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因此,首联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次句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
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
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
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
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画舸”停在水中这一特写背景下,创立了似乎是游春的场面,而下句转入离别,出现心理的反差,离别的黯然销魂的意况隐现在句中。
这两句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
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无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
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
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末句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
作者不写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转折,加深了意境。
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质,可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
此诗在新巧上做文章。
作者把离愁别恨变成有分量的东西,可用船来载,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为人所称道。
这一手法为后代诗人借鉴。
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复的。
该诗全篇构思精巧,把无形的别情写得具体、有形。
作者用到如下几种手法: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这一形象化的说法,后来常被诗人所仿效;二是移情于物。
似乎是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
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三是七绝诗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转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古离别》(韦庄)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
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
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
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像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
“酒半酣”三字也写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
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
“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
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
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
”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
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
”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
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
“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
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
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
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