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新生心理安康的干预研究
摘要:为检验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团体辅导效果,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安康水平,研究选取大一新生36名作为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18名和对照组18名,对实验组进展连续6周、每周1次的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照组不干预。

结果说明,干预组被试自尊和内控性得分显著提高,抑郁得分显著降低,而对照组18名被试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追踪评估结果显示团体辅导完毕后6周干预效果依然存在。

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能有效提高大一新生的心理安康水平。

关键词: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干预
分类号:B849
1前言
大一新生面临着学习生活的重大变化,要适应全新的环境,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年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安康调查发现,大一新生中有11.6%的人可能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如何预防和解决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安康水平,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目前高校新生辅导存在的问题是仅仅关注大学生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辅导方式也多为安排教师或学长讲解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区别,加快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让学生更多了解学校的政策法规和校园文化。

但这其实是一个浅层次的辅导,对新环境的适应随着时间会好转,但大学生活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更本质的认知风格
和解释方式才是关键,而这是无法通过传统授课的方式进展教学的。

积极心理学作为“关注人类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近年来对心理安康教育和团体辅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外大量研究说明,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个体和团体咨询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安康水平,预防抑郁。

Seligman 利用积极心理学进展团体辅导的实践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可以缓解抑郁症病人的抑郁情绪状态,提高其生活满意度(Krentzman,)。

但国外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抑郁症、物质依赖和癌症等身心疾病患者群体,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开展性辅导研究比较少,而相应的团体辅导实践更少。

团体辅导在国内的开展迅速,已有研究说明,团体辅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安康水平的各个不同方面,主要有缓解抑郁、愤怒、生气情绪,加强适应能力,缓解社交焦虑,减低人际敏感等(李丽娜,孙洪霞,付英雪,郭永芳,李建明,)。

适应不良是大一新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团体辅导被证实有利于提升新生人际和谐、自尊水平,降低压力和抑郁(葛慈,张聪颖,武雪娇,马红霞,)。

国内目前针对大一新生的团体辅导主要集中在学业适应和人际关系提升两个方面,这是问题导向的补救性措施,目的是解决现存的问题,而对新生的长处和优势关注甚少。

有研究者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团体辅导,结果提升了贫困生和研究生的自尊和幸福感,促进了高职学生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幸福感(何瑾,樊富珉,;黄文倩,张蓉,柳迎新,朱婉儿,;李丽娜,孙洪霞,付英雪,郭永芳,李建明,;杨云,陶嵘,)。

本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团体辅导,通过对大
一新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检验其促进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心理安康水平的效果。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通过公开志愿招募的方式,在北京某高校选取大一本科新生36 名,并平衡性别和专业的比例。

通过面谈筛除精神疾病患者和其他不适合参加团体辅导者。

将学生平均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 18 人(男生12人,女生6人,平均年龄19.4岁),对照组 18人(男生12人,女生6人,平均年龄19.4岁)。

2.2研究方法
2.2.1研究工具
Beck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BDI)。

该量表是应用最广泛的抑郁评估量表之一,共有 13 个工程,各项病症分别为:抑郁、悲观、失败感、满意感缺失、自罪感、自我失望感、消极倾向、社交退缩、犹豫不决、自我形象改变、工作困难、疲乏感、食欲丧失。

各项都为四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抑郁程度越高。

罗森博格自尊量表。

该量表共有10 个工程,按非常不符合、不符合、符合和非常符合4 个等级打分。

内控性量表。

Levenson 在IE 量表的根底上于1981 年开展了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nternality,Powerful Others,and Chance Scale,IPC 量表)。

本研究中只选用其内控性维度,测量个体对生活的控制感。

2.2.2团体干预方案
团体干预前 1 周,组织36名初选被试在统一的时间、地点完成Beck抑郁自评量表、罗森博格自尊量表、内控性量表。

干预组进展 6 次团体干预,每周1次,每次 2 小时,活动设置见表1。

辅导教师为经历丰富的高校心理咨询师。

对照组不进展任何干预。

后测及6周后追踪测验。

在团体辅导完毕后和6周后分别进展量表重测。

2.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对测试结果进展分析。

本研究采用多变量重复测量设计,追踪了被试的抑郁状态、内控性与自尊在团体干预之前、干预完毕当时以及干预完毕6周之后的变化情况。

对干预组与控制组数据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差异两两比较进展独立样本 t检验,对组内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差异比较进展配对样本t检验。

3结果
3.1积极心理团体对大学生心理安康的即时促进作用
从表2可以看出:在6周的积极心理团体干预后,干预组被试的抑郁水平显著降低( t=4.08, p
3.2积极心理团体促进大学生心理安康的维持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在积极团体干预完毕6周后的追踪测验中,干预组被试的抑郁水平继续降低,追踪测验和后测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t=1.79, p>0.05),可见干预效果具有稳定性。

干预对自尊提高的效果也在团体完毕后6周得到了保持,甚至进一步提升( t=2.15,
p0.05)。

而对照组被试的抑郁水平虽然有所降低,但是追踪测验和后测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即使没有干预,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一新生的抑郁水平也会有一定程度的自愈。

对照组被试的自尊在追踪测验和前测上存在显著差异( t=2.63, p0.05),这也说明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一新生的自尊水平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对照组的内控性在前测、后测和追踪测验上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内控性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特质。

4讨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能有效改善大一新生的心理安康状况,提高大一新生的自尊和内控性,降低大一新生的抑郁水平。

积极团体心理辅导的本质是放弃追究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己的不成功、不快乐,而聚焦在做哪些事情可以让自己更成功、更快乐。

也就是接纳自身和外界环境的限制,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生命,既品味当下的幸福,也为将来持续的幸福努力。

这在团体辅导中主要是通过塑造积极认知、体验积极情绪和建立积极的团队支持三方面完成的。

积极情绪能够直接促进个体心理安康水平的提高。

积极认知的培养实质上是塑造个体对环境做出一种积极的解释,从而为积极行为的表现奠定根底。

这两点都是从个体的层面上做工作,而建立积极的团队那么是将心理安康教育的途径拓宽到同辈辅导的组织层面上,积极利用学生本身的力量和资源,为学生的长期开展和互助合作奠定根底。

团体完毕6周后的追踪调查发现,团体辅导的积极效果依然显著,且自尊的得分显著高于后测,这说明积极的心理品质被激发后不但能够保持,而且会进一步发扬,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安康的促进具有长期效果,值得在高校中推广。

大学生群体总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虽然局部个体有一些心理问题和困惑,但也存在其自身的优势和资源。

将这些优势和资源激发出来之后,大学生的心理安康会朝更积极的方向去开展。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团体辅导之所以能提高大一学生的心理安康水平,主要是因为其发挥了以下四大功能。

第一,教育功能。

学生在这种同质化的团体中可以学习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非个案,而是新生面临的共性问题,这种“去特殊化”的过程本身就有疗愈性,团体带着者的积极示范也让学生看到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

第二,开展功能。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去问题化”的理念和操作,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大一新生的适应,从问题中看到学生开展的潜能,给学生探索自身问题的空间,不是将当前的心理困惑看作永久的、负面的障碍,而是将其视为开展过程中的曲折、成长中的必然,这就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促进其思考和探索未来的开展。

第三,预防功能。

在团体中分享和探讨每个人遇到的不同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大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学会了借鉴他人的观点,区分适应行为和不适应行为,探讨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法,此外还了解了心理咨询机构的功能和求助方法,这些都有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第四,治疗功能。

对于一些已经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来说,积极心理团体既能够镜映出他们在认
知和行为上的偏差,又能够通过团队的互动帮助他们减轻病症,重塑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提供个体心理咨询或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樊富珉, 2005)。

总之,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团体辅导有利于促进大一新生的适应与开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安康教育和辅导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