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 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 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4、衬托或烘托 采 莲 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 样的艺术效果?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 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 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表达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 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 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 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哀景 写哀情。 杜甫《登高》是最有代表性的哀景写哀情。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1: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 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的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燕 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 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 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参考答案2: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 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 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 的神情。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 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 者忧,后者乐,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 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 的阶级矛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对比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虞美人》 • 李煜(五代)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 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 •
雨霖铃 ·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 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 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 情,更与何人说?
最深的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高的楼——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 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 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 惑。
啄木鸟在给树治病。 啄木鸟像医生一样给树治病。 啄木鸟成了医生。
表达技巧鉴赏之
表现手法鉴赏
一、试题传真:08年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如燕子的活泼可爱,充满情趣,自然和谐等) (如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
注:答出两种手法以上,取其答得较好的一种给分。要点 完整,可得满分;但错别字较多,有明显语病的,扣 1分。
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衬托 (烘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 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 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 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 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 亡妻的怀念之情。
3、托物言志(象征) 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 节操。如:
“牡丹”象征富丽;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陆游以“梅 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 咏梅》)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屈原用“兰芷” 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
比喻 比拟(拟人拟物)对偶 2.修辞方法 夸张 借代 设问 用典 顶真等
3.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比拟是借助想像力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可以把物当作人(拟人),也可以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比拟的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拟人: 1、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花儿羞答答的垂下头来。 3、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物: 1、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2、人群不顾及一切涌了上来。
诗中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 写今日冷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 受到特别深切,蕴含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衬托烘托与对比对照的区别
A、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 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B、衬托,也叫映衬,相形。为了突出主 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 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 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衬托又分正衬 和反衬。
•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 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 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 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 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 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 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 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 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 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6、动静结合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前一首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 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 而更显得山之静。 后一首以动衬静,通过落花、月出、鸟鸣把山的幽 静突现出来,以动衬静。
7、虚实结合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 b、已逝之景之境。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c、设想的未来之境。 《雨霖铃》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 景。
• 《梦游天姥吟留别》1 • 唐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 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 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 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 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 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 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 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 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画菊》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菊》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 于人的高贵志向。 《画菊》表现了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 气节。
这首诗歌运用了衬托(烘托)手法。将采莲少女 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 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 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 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5、对比对照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 作简要赏析。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哀景
乐情
哀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春意盎然, 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莺争”“燕 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 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乐景 ,借 景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乐景写乐情
根据答案及评分标准,你能总结出诗歌表现手法 鉴赏的评分要点 即具体的解题步骤是什么吗?
二、结论: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明手法)
(如借景抒情,白描,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阐运用)
(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 含的诗人情感。(析效果)
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
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
规范答题。
古 诗 词 表 达 技 巧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类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1.表现手法 描写类 动静,虚实,侧面 烘托,细节描写, 白描,乐景衬哀情
赋比兴,抑扬,对比, 联想,衬托(正、 反衬)
诗歌鉴赏专题
--表达技巧
填诗词小练习 诗词之魅力
最快的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害羞的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最多的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消瘦的人——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眼力最差的人——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 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实结合。通过设想 “行人” 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 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 致。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 在拟 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 拟人中,人并不出现,也无比喻词。拟人句中凡有“比喻词”和 “人”出现就成了比喻句。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如何体现乐景写哀情?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 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 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 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 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 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 加浓厚。
小结: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
以“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 “悲欢离合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 情”;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