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过程: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过程: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过程复苏探索讨论实验
(论文摘要)从1978年至今,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复苏、探索、讨论到实验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本文从整体来认识这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改革进程,并试图揭示其中的成效与不足。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现在,和基础教育其他学科教学改革一样,语文教学改革也走过了近30年。

正如加拿大教育改革专家富兰所说:‚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

;al语文教学改革近30年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而作为一个‚过程‛,其中有些什么经验和教训?哪些属于传承或创新?需要我们客观地去认识和总结。

一、复苏(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前期)
‚文化大革命‛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有目共睹。

1979年冬,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福建、江西两省对两所学校初、高中8个班的学生进行作文和语文知识测试。

测试结果反映:‚水平相当差和很差的竟占多数。

‛cz l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的语文教学改革开始‚复苏‛,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也就是双基。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课的教学目的
和要求是什么?我看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阅读和表达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落实‚双基‛,具体体现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上。

初版于1978年的人教版‚合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有这样一些特点:每个单元都是读写听说训练与语文知识教学的小综合体;课文分课内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三大类;文学知识、文体知识以及读写听说知识结合练习、注释介绍,而系统的汉语知识则集中编排在课本后面。

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套教材当然‚不怎么样‛,但如果翻阅一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材,就应该充分肯定当时语文教育工作者所作出的努力。

不少有影响的教师在这一阶段就开始试行语文教学改革实验。

例如,广东省潮州市六联小学特级教师丁有宽多年来从事‚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他主张低年级学生学习‚四素句‛(说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四要素的句子),以给中高年级的读写打好基础。

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斯霞主张:‚教师要充分用好课堂教学的时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当堂理解,当堂巩固。

‛“司有些语文教师上课时还通过指导学生赏析与积累词语,使他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的‚什么是提高语文能力最
有效的方法‛的讨论中,张志公等先生在肯定‚多读多练‛的同时,认为‚要力求做到语文能力教学科学化‛(s],试图通过科学手段规范语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后来出现了如陈钟梁先生所说的‚追求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教学程序的系列化,教学方法的模式化以及教学评估的标准化‛等问题,(6]使语文教学陷人一种颇尴尬的境地。

不过,我们今天在认识这些问题的时候,仍不能不承认张志公先生等‚立论‛的依据迄今依然存在。

实际上,教材‚说‘深’说‘浅’,基本上是凭感觉‛;作文凭什么判分,‚也说不太清楚,基本上也是‘一人一个口味‛’。

(7]对这些问题,迄今仍在寻求解决。

此外,当时的实验与探索还存在教学设计多从‚教‛的方面考虑,而较少从‚学‛方面去探讨等不完善之处。

广州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叶志盛先生后来坦然地承认:当时的实验‚忽视了语文的学习法,只是强调教法‛。

(8]
二、探索(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前)
1987年,上海华东师大受国家教委委托,对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多所学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错别字、病句减少了,但阅读和写作成绩仍未能令人满意……语文的应用能力比较差‛。

(9)显然,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他们学习方法。

其实,这种主张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学者提出来了。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已成了经典名言。

他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


1986年,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开始组织编写全国通用和地区适用的教材。

这些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当然,以现在标准来衡量,这一阶段所编的教材(特别是地区教材),无论在体例、选文还是练习设计都仍存在明显不足。

这说明,一部好教材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宽松的社会环境,科学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高素质的编写者。

这三个条件直到今天仍然起着制约的作用。

早在70年代后期,于漪、钱梦龙、李吉林等特级教师就开始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探索,这些探索成果在$0年代中期以后的语文教学界产生了影响。

钱梦龙的《论‚学生为主体饰、《论‚教师为主导‛》、《论‘`}Jil练为主线‛》先后发表在《语文学习》1988年第8,9,10期。

他认为:‚教师的责任不是给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真理’。

‛于是,‘学法’的指导被提到了语文教改的日程上来,取得了跟‘教法’同等重要的位置。

叫而李吉林探索的‚情境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把训练语言与
发展智力结合起来‛。

uz”他们的探索成果,对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起着有效的指导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各种旨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学习习惯的教学模式如雨春笋般地涌现。

尽管具体的步骤不同,但大都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等。

和前一阶段相比,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已比较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

然而,某些实验出现了‚偏向‛,比如只是强调语文‚工具性‛的‚有用‛,而没有注意到‚人文性‛方面也要‚有用‛。

此外,有的教师文化底蕴还欠深厚,对传统文化领会和理解还有待加强;或急于求成,希望寻找一种能大面积推广的好‚模式‛。

这说明,实践需要理论指导,而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薄弱,未能对语文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功能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研究。

当然,有的学者已对语文教学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的反思。

如韩军指出:‚几十年的失误就在于科学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消遁,’;‚科学主义总试图寻找一套纯逻辑的语文教学秩序……可是我们仔细审视这些秩序就会发现,当这些‘秩序’越精密,越清晰,就越觉得不像语文教学,而更像数学、物理学。

也就是说,科学理性的解剖越深人,就越背离语文教学的本质。

‛(13”这种反思对语文教学改
革有启发的意义,但要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效果,显然还有待时日。

三、讨论(20世纪90年代后期)
到了oo年代后期,停顿了十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也起步了,1996年修订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1997年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在天津、山西、江西开始试用。

也就在这个时候,《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世纪观察‛栏目刊登了《女儿的作业》、《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和《文学教育的悲哀》3篇文章,引发了全社会对语文教学的讨论。

客观地说,这场社会大讨论的效果大体上是正面的,促使全社会都关注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

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次大讨论也对XX年正式开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

人们注意到,2000年,时隔仅4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公布了,教材也进行了力度颇大的修订。

四、实验((21世纪初)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在XX年正式启动。

在这轮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并出版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验教材,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人新课程。

XX 年,广东、海南、宁夏、山东四省也开始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实验。

语文学科实施新课程实验的主要着力点之一,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束了‚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

这对于统一语文教师的思想认识很有意义。

在实验阶段,不少语文教师是从教学方式变革这方面着力的。

和20年前相比,如今学生学习方式有了颇大变化。

但学生是在一种过于‚动‛的情态下学习的,课堂的文学味不很浓。

应该说,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先生提出的观点颇有参考价值:‚语文课不是其他知识的拼盘。

要把不是语文味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净化语文教学的内环境。

要教出语文独特的美感和情感。

‑ysl他亲自执教《荷花淀》,引导学生在文化视野的观照之下来读这篇小说。

基础教育语文课程实验带来一定效果,教师的课程意识加强了,注意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更明显的应该是教材的变化,多种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在形式上逐渐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这轮新课程实验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引起广大教师与社会人士的关注。

XX年春,《教师之友》上刊发了3篇文章,批评上一世纪后期在语文教学界中有影响的几位教师,引起了一场网上网下的热烈讨论。

这场讨论是上一世纪末那场大讨论的纵深发展。

如果说,上一场讨论的话题侧重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评价(考试),那么这一场讨论直接触及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它促使我们思考:现阶段我
国国民的语文素养究竟如何?如何去评价(衡量)我国国民的语言素养?中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文素养形成中起什么作用?我们如何去评价我国的语文教学?而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历史外,显然应该对成人的语文应用情况加以深人的研究。

此外,新一轮语文课程实验的最大一个特点是高校教师的参预。

过去高校教师也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但多是‚各自为政‛,主要任务是编写教材、培养师范生、研究语文教育历史;而这次是有组织地进人第一线,直接参与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有关制订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设计试题、培训教师等方面,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解答了一线教师不少疑难问题。

纵观近30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近6年来的语文新课程实验,笔者有两点感受:
其一,语文教师要重视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比如,我们有的教师讲课欠生动,讲文学作品不能让学生感受到那种‚文学味‛。

其实,他们并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力不从心。

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积厚自己的文学底蕴,而这又需要师范院校努力提高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素质。

其二,要学会思考,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来看待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引进了不少西
方教学理论,这是必要的,但不能把很基本的东西忽略了。

‚工具性‛和‚人文性‛、高考备考和学习方式变革、主观题和客观题等等相互间都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我们需要用哲学思想处理好这些关系。

目前,课程改革还在进行中,教材还会继续修改,教法还会继续探索,这个‚过程‛还在延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阶段性的。

只有这样认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的精神,并不断地为解决新问题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