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 教案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XX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学设计[修改版]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XX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学设计[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bc5b3ba1c7aa00b42acbb2.png)
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学设计《泊秦淮》教学设计崇义县茶滩中小学钟宇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目标1三、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而唐朝则是这颗明星最璀璨、明亮的时刻,在这个诗歌活跃的朝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师佳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这首诗。
(二)出示古诗《清明》1、请同学们齐读,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2、请一位同学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作者资料)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是中唐著名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他的诗风格豪放疏朗、气势纵横、清新俊逸,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如《江南春》《山行》等,历来为人们传诵。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3、我们都知道“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个人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杜”杜牧的《泊秦淮》,解题:“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4、你们了解秦淮河吗?老师找了一些秦淮河的资料,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图片。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这条河在六朝古都南京,秦淮河在南京城中穿城而过,流入长江。
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三)我诵读,明诗意1、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点学生读,教师点评。
出示录音(老师找了一位名家朗读,我们一起来听一下)2、再次齐读古诗,注意读出节奏,教师点评3、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倾注了所有的感情,因此,有感情的朗读是诵读诗歌最高的境界。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泊秦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的相关知识。
(2)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声音传达诗人情感。
(3)能根据五种表达方式找得到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第三四句是抒情。
能自己得出首句是描绘出了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悲凉的氛围。
(4)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寒”“犹”等等。
(5)能理解诗人的借古讽今的写法,并深入理解诗人真正抨击的对象是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统治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名家范读,自由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多种方式读准诗歌字音,读出节奏。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根据课文下的注释了解古诗大意,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3)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南朝及晚唐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
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读准古诗掌握节奏,通过深入探究部分的学习了解诗的深沉情感。
(2)通过教师有浅入深的讲解,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 3) 掌握首句描绘的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的氛围。
理解“寒”字的深沉含义。
(4)理解“犹”的含义及作用,作者抨击的真正对象。
教学难点:(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师生谈话法,任务引导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对比阅读法。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泊秦淮》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欣赏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代诗人及其背景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泊秦淮》。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4.了解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2.诗文内容的理解:诗人通过描绘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古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背景知识和重难点词语。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3.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5.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诗文内容、背景知识、重难点词语解释等。
2.相关资料:关于唐代诗人张继的介绍、秦淮河的图片等。
3.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朗诵或音乐。
4.作业纸:用于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诗文《泊秦淮》,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泊秦淮》是金庸先生创作的一部武侠小说,以古代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在泊秦淮地区的冒险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我们设计了本教案。
二、教学目标1.理解《泊秦淮》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3.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了解背景知识•介绍《泊秦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金庸的生平事迹;•分析小说名称的含义和泊秦淮地区的特点。
2. 理解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探讨小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阅读和分析文本•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注意细节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阅读小说中的经典段落,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4. 创作文学评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短文对小说进行评论;•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学生间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评论,促进思想和文学素养的交流。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小组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提供阅读材料和经典段落,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设立小组活动和小组分享,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4.教师对学生的文学评论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阶段性考查: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2.作品分析:学生通过撰写文学评论展示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3.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六、教学资源1.《泊秦淮》电子版或纸质书籍;2.阅读材料和经典段落的选取;3.课件和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泊秦淮》的背景和主题,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阅读:组织学生分组阅读小说的选定章节,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3.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总结故事的发展脉络和主题;4.评论:引导学生撰写短文对小说进行评论,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5.分享:学生按小组分享自己的文学评论,互相交流和学习;6.总结: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要点和思考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泊秦淮》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在夜晚欣赏美景的经历?”(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泊秦淮》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描绘夜景的奥秘。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他们分组讨论和诗词创作都进行得非常积极。但我发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依赖同伴,自己的思考不够独立。为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对他们的成果进行了点评,并及时给予了鼓励和指导。但我意识到,在点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烟笼”、“月笼沙”)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泊秦淮》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现代语言描绘类似的夜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诗词背景:介绍《泊秦淮》的作者杜牧,以及创作背景。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泊秦淮》,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尝试仿写《泊秦淮》,运用所学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泊秦淮教案设计

泊秦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泊秦淮的历史与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将体验到泊秦淮独特的魅力,进一步了解中国江南地区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泊秦淮的地理位置, 湖泊景观以及与历史事件的相关性;2. 掌握泊秦淮文化的代表性特点;3. 了解泊秦淮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民俗等。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2.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能够通过参观和实地体验来获得感知;3.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 培养学生的守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泊秦淮的历史与文化;2. 泊秦淮传统艺术形式的了解与欣赏;3. 学生对泊秦淮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传统文化历史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泊秦淮产生兴趣。
2. 观摩学习法:观摩相关视频、照片或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泊秦淮的独特魅力。
3. 实地体验法:组织学生参观泊秦淮景点,亲身体验相关传统文化活动。
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入泊秦淮的概念,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泊秦淮的了解程度。
以泊秦淮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泊秦淮的兴趣。
2. 知识展示通过PPT、图片等展示泊秦淮的美丽景色、重要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结合富有代表性的泊秦淮故事和民俗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泊秦淮的独特之处。
3. 实地体验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泊秦淮相关景点,并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当中。
例如,学生可以观看精彩的泊秦淮戏曲表演,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或品尝泊秦淮特色食物等。
学生可以根据实地观察和体验,记录感受并进行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

(几位同学竟读该诗。)
三读:细嚼慢品,比较阅读
[屏显]
《赤壁》
唐 •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总结:
杜牧七绝两种题材:一咏史(如另学过的:《江南春》等),二即景抒情(如另学过的《山行》等)
无论写史还是抒情,多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诗即景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彼此交融。
意境幽美,意味深长。
四读:知人论世,读出意蕴
1.关于作者
[屏显]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他是唐朝一个很有名的学者杜佑的孙子,而且他们家是唐朝的首都长安附近的人。而他弱冠年纪——不过20岁左右就进士及第了,而且进士及第以后不久通过了制科的考试。就是说考中了进士不久又中了制科的考试,可以说是少年得意的。
[屏显]
1、整体概读,读准音节
2、局部细读,大胆质疑
3、细嚼慢品,比较阅读
4、知人论世,读出意蕴
二、研读课文,读中悟。
一读:整体概读, 读准音节
首先我们来看笼的读音:笼(lóng lǒng),从前读lóng:笼罩的意思。依据:唐诗七绝头两句的格律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作为第二字和倒数第二字的“笼”应该读二声,平音。
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唐 •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共同点:
都是七绝
都是由事或景生发议论。
都借女子来表达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泊秦淮》参考教案2(部编本)

《泊秦淮》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连连,但统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诗人面对此种景象,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的愤慨。
二、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杜牧,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三、鉴赏诗歌1、写景中蕴含凄清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
2、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亭花。
3、杜牧的《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5、本诗最后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答: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6、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啊?答: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9、“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四、课堂检测十分钟测试。
五、拓展延伸比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体会不同的人生境界,不同的追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泊秦淮》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泊秦淮》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小说家涂光裕到南京泊船时看到的秦淮河的景色,展现了秦淮河的美丽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该篇课文适合在七年级上学期进行教学,属于教材的写景篇目。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秦淮河的魅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独特结构。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景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意义。
–掌握重要词汇的意思并运用。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对具体景点的形象化理解和描绘。
–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景色与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或者实地采样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2.预习导入(10分钟)–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段美丽的景色,如山水、花草等,让学生提前感受写景的魅力和乐趣。
3.阅读与理解(20分钟)–学生开始阅读课文《泊秦淮》,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精彩描述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词汇解析与运用(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重要的词汇进行解析和讲解,并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用法。
–学生通过造句、语境填空等方式运用所学词汇,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
5.逐段赏析(20分钟)–将课文分段进行解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把握每一段的主题和描写手法。
–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课堂练习(15分钟)–给学生一些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泊秦淮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五6.学生通过相关诗句 的分析,总结诗歌主 旨。
五6.通过相
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9.那么研究到这里,我们能不能研究一下本诗的主
题?
(明确:)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
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
忧愤。
六、借诗境、学手法
1.诗人在写景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六.学生根据相关诗 句,学习写作手法。 发言积极踊跃。
七.学生发言踊跃。
八.学生积极交流。
九.学生记录作业
十、学生积极,共同 背诵诗歌。
九.布置作业 继续积累关于“山”和“水”的诗句,并把它们整
理到积累本上。
十.教师引 导学生再次 背诵诗歌, 领悟诗歌的 语言魅力。
十、齐背《泊秦淮》,再一次领略诗人为国家担忧的心 声。
课堂教学小结(1分钟)
这首即景感怀之作,直书六朝金陵繁华一时,最后还是摆脱不了覆灭的命运。满腔愤恨化为慷慨之言,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要以身作则,就如《国殇》中所言“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 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真正勇敢顽强而又英武,始终刚强坚毅不可凌辱,人虽死亡神灵终 究不泯。为了实现中国梦不改其志。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南京 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秦淮河一 带又是南京城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 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 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七绝。
3.了解了背景,我们能够窥探出作者感情的冰山一 角,下面我们加快脚步,去领略和聆听作者内心的声 音。
五1.教师引 导学生品读 诗歌一、二 句。
五 1.学生进行探讨 并积极回答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杜牧《泊秦淮》教学设计

杜牧《泊秦淮》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熟读成诵。
2.分析诗中意象并结合时代背景,感悟诗人情感。
(重点)3.比较阅读领悟“怀古咏史诗”特征及写作手法,掌握做题方法。
(难点)诗歌给了我们一种重新面对生命真相的视野,这种真相就是无论生活的或泥泞或顺遂,或喜或悲,蒹葭就在湖边摇曳着,明月就在天上高悬着。
一直平凡着,也一直诗意着。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那些星星点点的光让无望的生活有了一点点希望。
上学期教材里《天上的街市》这一篇课文后边的积累拓展选取了以下三首诗词。
李商隐的《七夕》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备课之前,我问了自己一些问题。
1、为什么烟笼寒水月笼沙和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两句不能换一下位置?2、烟只能笼罩寒水,月只能笼罩沙?3、商女不知亡国恨,还有谁不知亡国恨?谁又知亡国恨?4、后庭花是什么?商女是什么人?她们唱后庭花有何不妥吗?一、导入古人讲,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人居于天地之间,他们观照古往今来,也会感慨家国兴亡。
杜牧的《秋夕》中有烛光、有流萤(火虫的)光、有星光。
烛火,萤火,星光,都是微光,但足以照亮那个宫女的幽怨。
那些星星点点的光让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也被人看见了。
当然还有诗人杜牧眼眸中深邃的光。
今天我们将继续透过诗人杜牧的眼睛,一起去感受月光下秦淮河。
二、师生朗读师:朗读能让我们通过声音抵达诗人创作的秦淮河,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泊秦淮》(学生朗读)师: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这首七绝押什么韵呀?请找出韵脚。
生:沙,家,花。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读出韵味。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以《泊秦淮》为教学重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泊秦淮》全诗诵读、诗句解析、诗歌手法鉴赏、诗人情感体味及文化背景了解。具体内容包括:
1.诵读《泊秦淮》,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泊秦淮》相关的诗句或手法。
2.诵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诵读体验。通过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和情感表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绕“《泊秦淮》中的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传承意识;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把握《泊秦淮》全诗的基本意思,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诗歌手法:识别并分析杜牧在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2.分析诗句,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和寓意;
3.探讨诗人杜牧在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4.品味诗人情感,领悟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5.了解《泊秦淮》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增进对古典文化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泊秦淮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悟真情。
多读多背,增加积累。
板书设计:
泊秦淮
杜牧
景:烟、水、月、沙美丽、凄清
人:商女——上层人物
讽
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2、多种方式读诗歌,把诗歌读熟。
1、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的内容。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诗进行赏析,说说为什么喜欢?
2、联系背景,说说作者想表达了什么情感?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背诵诗歌
自由发言
1.自读,读准字音。
2.齐读,读准节奏。
3.男生读,试读出感情。
4.女生读,试读出感情。
1、独学。
2、同桌交流。
《泊秦淮》教学设计
执教者:秦荣敏
教学目标:
1.多次朗读,读出诗的节奏。
2.能在熟读的基础上描绘诗的内容。
3.能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重点:目标2.3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二Biblioteka 读诗三、绘诗四、赏诗
五、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六、背诗
1、大家学习了历史,谁能说说晚唐是什么样局势?
3、个别展示。
1、独学。
2、前后桌交流。
3、个别展示。
自由发言
1、自由读
2、展示
回顾历史,了解写作背景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古诗词离学生很久远了,文字比较凝练,难于理解,多读,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学生与文本对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同桌交流,能让学生相互补充,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运用第五单元学习的赏析诗歌的方法进行赏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泊秦淮34-部编版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忧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忧国之情。
教学过程:一、引锚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河开凿。
其流经的南京夫子庙,在六朝时期时非常繁荣。
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发现实之忧。
二、作者简介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谁来简单介绍一下他。
我来补充一些内容,请同学们看ppt。
三、探锚探究活动一:自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任何文字都离不开读,诗歌更是如此。
现在让我们放声自由朗读全诗,感知诗歌大意。
探究活动二:研读要想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离不开细细地研读。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描绘所见之景,感受所听之音,体会所蕴之情。
1.诗中描绘所见之景的诗句是?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此景吗?这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2.诗人夜泊秦淮听到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一下这句诗的意思。
3.“不知”是讽刺歌女吗?补充背景介绍: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混战,外部有敌人侵扰,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但是,统治集团还在尽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4.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与忧愤。
带着这样的理解,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感情,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探究活动三:展读《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1.疏通诗歌大意。
2.找出抒情诗句。
3.与《泊秦淮》中抒情句进行比较,赏析两者的异同点。
四、悟锚——归纳小结这首诗前半段,后半段,(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五、固锚——检测反馈按要求写出相应诗句:所见之景所听之音六、省锚——评价提升七、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全诗。
《泊秦淮》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泊秦淮》这首诗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下册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学情分析: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味。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二、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犹”等等。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3、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五、教学媒介PPT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出示秦淮河繁华美景的图片,并讲述关于秦淮河的三个重要信息:(1)相传秦始皇南巡,经过南京时发现其地势龙盘虎踞,风水积蓄着皇家贵气,于是下令斩断龙脉,开河断垄,引淮入宁,以泄王气,这条秦始皇引淮水而开的河就是秦淮河。
(2)秦淮河自古多酒家歌女,素被称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有很多关于歌女名妓的传说。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泊秦淮1-部编版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从炼字角度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语言的想象能力。
3.体会诗歌主旨,积累杜牧诗,讽劝诗。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赏析诗歌中的炼字,简约深沉。
教学难点:理解讽劝诗中体现出来的忧国强国之心。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小学背过杜牧诗有哪首?请背一下。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的景象?二、新授(一)了解作者和背景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切时世之感。
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晚唐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每况愈下,一蹶不振。
晚唐更是叛乱不断,无暇顾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加之统治者皆昏庸无能,宠信奸臣,疏远贤良,使朝庭内忧外患,正如许浑说“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解诗语,绘诗境分两步骤赏析诗歌,一是调动想象,描绘场景,二是炼字赏析。
学生讨论,闭眼想象。
1.用“(一词或一句),我仿佛来到了秦淮河边,那里”说话。
2.作者真是高手,你看“”,写出多么画面。
(三)识诗语,悟诗旨1.读《登乐游原》(唐李商隐)了解晚唐的内有外患,了解作为有识之士的爱国情怀。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晚唐,犹如诗人眼里的黄昏,让人不适,美好短暂,杜牧眼里的唐王朝,又会怎样?诗歌言志,诗人看到偌大的唐王朝,会说些什么?)2.杜牧怀古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
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
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
“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
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
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泊秦淮说课稿

泊秦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杜牧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这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但对于诗歌的深层内涵和艺术手法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历史背景的了解相对较少,可能会对理解诗歌的主题造成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内容。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
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借题发挥
商女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
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六、积累:
1、《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