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填写模式20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
申报表
课程负责人只能1名,已经是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的不能再申报同类课程。
课程负责人必须是本校本专业教师,个人资料反映的教学工作、教育研究、技术服务等必须与本专业是相关的。
必须担任本课程教学工作。
其他主讲教师亦然。
课程名称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
所属专业类名称
所属专业名称(专业课程填写)
课程负责人
所属学校
推荐单位
申报日期
各位评审专家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课程建设的一流水平表现在各个方面,申报表的每一部分都要认真地较为详细地填写,哪方面过弱都可能是致命的。
要特别重视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的入门条件(很可能是专家对课程的否定原因),例如,校企合作建设专业课程(不能仅是文件的表述,要有实际合作的佐证),课程负责人的企业工作经历(专兼职)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二○一○年三月
1.课程负责人情况(其他主讲教师填写要求相同)
申报表填写要紧凑、尽可能减小总的容量。
不是非常必要的照片、彩图、表格就不要!必要的照片、彩图、表格要协调、美观,设法减小所占空间。
3. 教学队伍情况
5.教学内容
6.教学方法与手段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顺序,姜大源讲座PPT有误,其主编的《当代德国……研究》中的排序是正确的!
7.实践条件
8.教学效果
9.特色与创新
10.课程建设规划
11.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
12.其他说明
目前,各类专业课程的改革显得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原来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却很难见新的突破。
从各门专业基础课程的申报表,可以看得出老师们为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改革方面努力做了大量较有成效的工作。
但是,从申报表看到,老师们想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方向去努力,也套用了不少相关的词语和概念;但是,受到课程自身学科体系的限制,受到“先基础后应用、先理论后实训”的多年课程教学传统思路的限制,课程改革的思路尚未见突破。
建议专业基础课程的老师们,不要追求整门课程套用某一种教学模式,要冷静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在构建具有鲜明的工作过程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性的课程如何改革?
在我们国家目前的国情条件下(班级规模大学生数量多,实践条件不足,企业对学校支持有限,都会长期存在),一、必要的基础理论学科课程要保留和坚持建设好!二、学科性基础理论课程必须要改革!保留和坚持的是学科课程的必不可少的理论学习要求和学科教学的优势;必须改革的是机械的建筑学的基础观念(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学习)模式。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学习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理论和课程开发方法,特别是一定要学习国际教育新理念和以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为代表的当代国际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探索在中国国情条件下基础类课程自己的改革思路和课程开发技术方法。
目前我国普遍展开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借鉴,但是不要硬性套用。
对目前专业基础课程提出以下共性问题:
1、有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不一定必须打破学科性,实际上看申报表中课程的思路,从文字介绍和图示来看,与过去的学科体系没有实质性变化。
2、目前课程基本上还是“先基础后应用、先理论后实践”,不是一体化教学,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论、实践有机融合,没有达到真正的“在做中学”。
较好的做中学的途径只能是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
从申报表介绍看,一体化的项目教学特征并不明显!没有完整独立的项目化学习模式表述。
3、课程中的所谓“典型工作任务”都不是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而都是按照传统专业基础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学习要求设臵的学习性任务。
虽然这些知识也是从实际工作中抽象概括而来的,但是,所设计的工作任务大多是实验室的训练任务,有的是职业岗位的职责任务,不是真实的工作任务,所选取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宏观的、原则性的知识,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重组了原有的学科知识,这种工作任务不是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缺少真实工作的具体细节问题;理论与职业实践也没有融合。
但这种设计项目的思路也是可以作为课程改革的思路之一的。
4、专业基础学科课程改革的思路有:1)可以将部分内容分解到专业课程去,结合仿真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2)有些教学内容必须独立保留在该课程内,可以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3)有些课程内容还是采取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一些,应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部分课程内容也可以理论和实践是分离的,是先讲授理论,再去实践操作。
切不可在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勉强套用某种模式的新词汇。
或者明明不是典型工作过程导向的,非要靠在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上去表述,如果切实能够将一部分教学内容改造为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在做中学,理论实践一体化,甚至是多学科知识技能培养的一体化,可能就更为理想了,改革也就真的推进了一大步了。
5、这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难能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与真实生产结合!课程不要强求生产性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