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功能角度看日本武士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功能角度看日本武士道
作者简介:于文卿(1991.06),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研究生,鲁东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的语言学方向。
功能,是指满足某种需求的作用。
它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是维持社会体系或结构均衡和谐的活动。
由法国社会学创始人孔德较早地将功能function应用于社会学领域。
除孔德之外,文化功能学派还有一批杰出的大家。
例如: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之父的斯宾塞,他认为社会是不同于人体的有机体,可称为超有机体。
法国社会学家,也是功能学派大家,杜尔干,他认为社会是超乎个人的实体,但一群人加起来并不等于社会。
社会各部分是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单位,社会趋向于均衡。
马林诺夫斯基,英国功能学派创始人,提出功能就是满足需求,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
拉德克里夫―布朗认为应研究社会各个部分的作用关系。
美国功能学派创始人帕森斯提出了AGIL功能分析法。
而默顿的功能分析理论则提出了两对概念: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
提到文化的基本功能,有以下几种。
满足需求的功能,适应的功能,规范的功能,调节的功能,整合的功能,凝聚的功能,认知的功能,区分的功能。
日本的武士道,作为一把双刃剑,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文化的功能,下面我们就具体来探讨一下。
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武士的形成是与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
关联的。
大化革新以后实行的征兵制随著中央集权制的衰落也日趋松弛。
9世纪初改行“健儿制”,而导致服兵役成为贵族的专制,以至军队素质一落千丈。
正于此时日本各地庄园兴起,庄园主为了领土和安全,而慢慢分离一些农民去训练,后来干脆成立了专门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团。
一些寺庙、神社也组织了“僧兵”。
但庄园武装的建立,对地方构成威胁,意识地方势力也组织了武装力量。
一般由当地的富豪组成,称为“郎党、郎众”。
武士势力的出现和加强,从11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
无数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统一指挥,组成了武士团。
武士团的首领称“物领”下属称“庶子”。
武士团有著极强的宗族观念,坚决实行首领的命令,实行主从关系。
武士在战场上武勇和对主人的献身精神,是武士个人和武士团的基本要求,形成了“武家习气”,“弓矢之道”等新观念,成为维持武士团组织的重要思想支柱。
武士兴起的年代,正是日本从律令社会转变为贵族社会的时期。
也正是封建社会开始占据优势的时代。
所谓武士的兴起,决不仅仅是贵族与武士之间争夺权利的过程,而
且包含了武士从地方富农中产生的新兴力量。
那时,作为地方地主的五武士,把根扎在土地之中。
他们被任命为捕头、押司等,并且拥戴出身名门的武将为靠山。
武士道一词真正成为日语单词是在日俄战争前后,明治32年新渡户稻造在美国用英文“BUSHIDO”代表“武士道”当时仅为美国知识份子所知。
直至明治41年此书从美国返销日本才被正式翻译成“武士道”。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也不可“臣不臣”,尽忠是绝对的价值。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克己”要求武士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能被欲望左右信念,这样才能侍奉君主,保护领国领民。
武士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较为明显的体现出默顿所提出的文化的正功能和反功能。
武士道是一把双刃剑,在日本历史向前发展的洪流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促使日本走向了近代化;同时,由于武士道向军国主义的转变,也给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
先看武士道的正功能。
武士道的目的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规章很相近:为战士设定生存的理念,将他们由受雇的杀手的地位加以升华。
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忠诚等种种美德。
受到武士道深深影响的武士,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时,根本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武士必须智勇双全,无谓的性命是错误而愚不可及的行为。
像是经常出现的城内守军开城迎击敌人的自杀行为,就得用武士道重新审视一番。
出城迎击围攻城堡的敌军,不啻是自杀行为,但要是能牵制敌军,让领主有时间击退敌军,就是忠义和英勇的表现,而不是自我毁灭的冲动。
自武士在日本平安时期开始出现雏形,就以其独特的凝聚力发挥着积极作用。
武士忠于自己所属的武士集团,在历次的改朝换代中,勇敢无畏,奋勇杀敌。
尤其在日本近代遭遇外来侵略时,武士集团为保卫日本的独立不沦为殖民地,在明治维新前后做出了巨大努力,将日本推向了近代化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武士道不仅以文化的规范作用规范了社
会,同时也极大地体现了文化凝聚力。
我们再来看一下武士道的负功能。
武士道,有说法称其归根到底是一种封建时代的特殊的特别的君臣思想,但由于发展的过程中掺杂了太多军事以外的东西,竟成为日本文化的代名词。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武士道被扭曲经历了一次畸变。
与军国主义渐渐连接在一起。
所谓军国主义,即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将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及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军国主义充满残酷性和反动性,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它的基本理论包括对和平的否认,坚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认为战争本身是美好和令人神往的。
武士道作为封建制度的宠儿,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
武士道本来就是武士争雄天下,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把军刀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
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这种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
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发挥到极端,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这使得日本与德国法西斯一道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
其实,武士道本身并没有正邪之分,但日本武士道在日本走向法西斯的过程中,的确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但真正给亚洲国家带来苦难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国思想和皇国史观教育。
武士和武士制度虽然消亡,但是作为一种价值观,武士道精神仍然对现代日本人有深深的影响。
日本武士道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偏激的消极面。
发挥它凝聚人心,团结向上的精神,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这种“忠”“义”“勇”是在历史长河中应该被保留下来的闪光点。
但是,其中那种偏激的狂炽的“忠君”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出调整,如果和军国主义再一次结合在一起,后果就不可设想。
当前日本右翼势力蠢蠢欲动,安倍首相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极大的伤害了战后人民的感情。
对于日本这种不合时宜的行为,起各国人民应予以警惕。
不管什么样的文化,我们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全盘接受,全盘否定也有失偏颇。
正如文化功能所说的,它要满足社会需求。
根据当今时代需求对文化作出调相应整才是正道。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日本文化史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顾伟坤
[2] 日本武士道源流考述?娄贵书
[3] 《日本国家概况》?南开大学出版社?刘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