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前概念的探究式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前概念的探究式教学
吴建加[1]陈秀芳[2]
([1]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浙江·瑞安325200;
[2]瑞安市飞云镇中学浙江·瑞安325200)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5-0137-02
摘要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前概念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应着力挖掘其教育价值。
前概念大致可以分为:同化型前概念和异化型前概念。
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为前概念的教学,为之进行的新课标下的探究学习创造宽松的氛围;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让学生充分暴露前概念;制订计划,设计、观察实验,获取事实和证据,让前概念过渡到科学概念,进行更合适的建构;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对前概念进行及时总结,面向全体学生。
关键词前概念探究式教学
A Brief Discussion on Inquiry Teaching of Pre-concept// Wu Jianjia[1],Chen Xiufang[2]
Abstract Pre-concept in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concept formed from real life experience by students,and its education value should be developed.Pre-concept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assimilated pre-concept and alienated pre-concept.Teach-ers should learn to respect students and create easy atmosphere for inquiry learn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Ques-tions and hypothesis should be proposed to make students fully expose pre-concept;Experiments are needed to get the facts and evidence,and make pre-concept transform to scientific concept; Evaluation is also important in this process.
Key words pre-concept;inquiry-based;teaching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这些错误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科学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全国实行新课程改革,制订了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课程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2]。
这些都给我们针对前概念的教学起了指引作用,对以上的教学策略起了完善作用。
1前概念的教育价值
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进入初中之前,学生已经获得了关于身边的世界大量丰富的初步经验和具有一定解释的个人见解、观点、想法和认识,都是学生建构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新认识的起点。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3]
2前概念的类型
根据其是否易于转换成科学的概念,可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虽然与科学的科学概念不一致,但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预备知识之后,再辅之以有关的实验引导,便不难使学
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比如,从“一斤的棉花重还是一斤的铁重”的不同物质轻重的概念转换成密度的概念。
从结构上来说,这类概念在学生头脑里的形成并不涉及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属于认知同化型前概念。
然而另一类概念则与此大不一样,在学生的原有经验中,这些概念在儿童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向,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是属于认知异化型概念。
异化型的前概念一直以来是一个教学难点,采取科学探究进行学习有助于这个难点的转化。
3具体的教学策略——
—对前概念进行探究式教学3.1学会尊重学生——
—为前概念的教学和为之进行的探究学习创造宽松氛围
课堂上,因为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才得以畅所欲言。
特别是对平时爱表现自己而且经常出错的小男孩,仍然给了他发表意见的机会。
由于教师的这种动态生成为课堂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学生才能提出教材上都没有的知识和做法。
尊重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人文关怀。
教师理当“目中有人”,少点武断,多点欣赏。
只有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
3.2提出问题,提出猜想——
—让学生充分暴露前概念在教材的内容开始部分,一定会联系学生的实际,要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在课文的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要让课文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如果教学和教材的编写忽视了学生的前概念,就找不到教学的始发点。
但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前概念除了课本上设计之外,还可能要做进一步的设计。
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建立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就设计如下的实验、观察,让他们暴露前概念。
[学生实验]让学生拿出铅笔盒,放在桌上,然后用手指推动它,观察用力的推动和停止用力时铅笔盒的运动情况。
[对话]师:请同学们报告观察到的现象。
生1:用力推铅笔盒它就运动,停止用力它就停下来。
师:我们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2:有力作用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就不运动。
生3:物体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来维持。
以此来获得学生关于力的前概念,物体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来维护。
3.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让前概念过渡到科学概念,进行更合适的建构
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后,这些问题不要太分散,否则学生无法对自己的已有认识进行验证和澄清。
所以教师还要对它们进行一些分析、梳理和归类,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计划、实验等教学活动。
教师如何达成这一目标?以下成功的教学案例很有代表性:[4]
科学优质课评选活动的课题是《液体的压强》。
上课一开始,老师以教科书中的叙述为突破口,开门见山点明主
作者简介:吴建加(1977—),男,浙江瑞安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科学课堂教学。
(下转第139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题,紧接着就进行了演示实验,课堂教学设计遵循“水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压强的特点”这样一条主线开展教学活动。
片断如下:师: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生:深度、密度等。
生:老师,我认为“水内部的压强与容器中水的数量有关”。
师(面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略作思考后,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为什么水内的压强大小与容器中水的数量有关?生:你不是说过“液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和固体一样,对支承它的物体也有压强”,刚才你继续向玻璃筒加水,当然是由于水的重力增加,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也随之增大。
师:哦,这倒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好是在水质量一样的情况下来比较容器底部橡皮膜凸出程度。
生:有了,只要把等质量的水倒入粗细不同、侧壁小孔大小一样的玻璃筒中,比较橡皮膜凸出程度。
师:按他的要求进行实验,你们看哪个橡皮膜凸得更出一些?生:细的一支。
师:能说明理由吗生:水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师:水的压强与水的数量有关系吗?生:肯定没有。
……学生对水的压强有许多科学的或不科学想法这是很正常的,“水内部的压强与水的数量有关”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一个前概念。
但与书本上的知识不一样,发生“冲突”,这时他们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是学生一直以来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经验,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这时学生的问题、困惑甚至常犯错误的地方就不再是教学的“绊脚石”了,应当把它看做是一种不可预测的动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捕捉了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制订计划,设计实验等和探究性学
习。
不仅仅是概念教学的需要,更是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
3.4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对前概念进行及时总结,面向全体学生
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有的前概念非常顽固,所以探究之后还要为新概念的最终形成提出巩固和系统化的机会。
因为孤立的概念很不稳定,很容易受
其他因素的影响,也难迁移到其他的情景中。
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分析、处理、观察、测量和实验总结,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作出解释,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
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和评价,使学生
进行更合适的建构,为新概念的最终形成提供巩固和系统化的机会。
前概念的价值也绝不仅仅体现在个别学生身上。
在个别学生表现出的前概念之中,经常蕴含着一些普遍性的东
西,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或教训。
老师要善于将其总结出来,以便于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
这样,不仅提
出前概念的学生从中受益,而且其他所有学生都可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5]
参考文献
[1]刘忠学.小学生的前概念和科学教学[J].科学课:小学版,2006(10):14-17.
[2]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11.
[3](美)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M].余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176,175.
[5]韩伟球.错误:一笔重要的教学资源[J].课程教材教学,2005(3):29.
y=x 的交点,且C (32,32)∴α+β2=32即α+β=3点评:本题若利用代数法
是不可能求出α与β的值的,从而不能求出α+β的值,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间接巧妙地求出α+β的值。
5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特例分析,往往能获得解题的重要信息,达到减缩思维过程,降低推算难度的目的。
例5:已知函数f (x )=lg 1-x 1+x ,若f (a )=b 则f (-a )=( )(A )b ; (B )-b ; (C )1b ; (D )-1b 解析:令a=12则f(12)=lg 1-
121+12=lg 13=-lg3=b 那么f(-12)
=lg 1+121-12=lg3=-b ,比较四个
选项后便可得出,只有(B )成立。
点评:考虑本题是选择题,a 、b 是用字母表示的数,我们
不妨用特殊值来研究,答案来的简单。
6几种数学思想相互渗透
一道数学题往往考查多个知识点,渗透多种数学思想。
例6:(2012高考江苏卷18题)若函数y=f(x)在x=x 0取得极
大值或者极小值则x=x 0是y=f(x)的极值点。
已知a ,b 是实数,1
和-1是函数f(x)=x 3+ax 2
+bx 的两个极值点。
(1)求a 和b 的值;
(2)设函数g(x)的导函数g'(x)=f(x)+2,求g(x)的极值点;
(3)设h(x)=f(f(x))-c ,其中c ∈[-2,2],求函数y=h(x)的零点个数。
解析:(1)求导函数,根据1和-1是函数的两个极值点代
入列方程组求解即可;
(2)由(1)得f(x)=x 3-3x 求出g'(x),令g'(x)=0,求解讨论即
可;
(3)先分|d|=2和|d|<2讨论关于方程f(x)=d 的情况,再考
虑函数y=h(x)的零点。
点评:本题考查函数概念、性质及导数等基础知识,考
查函数极值、函数单调性、零点,考查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
思想方法,从而使问题巧妙解决。
总之,数学思想是从数学内容提炼出来的数学知识精髓。
只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使数学知识转化为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特点,才能形成优
秀的数学素养。
(上接第137页)
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