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检验及结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检验及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19T14:57:04.3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7期作者:马建英李晓莉曾德军(通讯作者)[导读] 在导致患者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所有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性大肠杆菌是比例最高的两种病菌。
(四川省德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所四川德阳 618000)【摘要】目的:通过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分析,探讨其病原性特征,评价微生物检验结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60例被确诊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相关的粪便、肛拭子、呕吐物、厨师或食物售卖者手拭子以及食物操作间涂抹样。
结果:全部60例食物中毒事件中,占比最大的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共16例,占比26.7%;占比第二位的致病菌是致泻性大肠杆菌,共8例,占比13.3%;占比第三位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共7例,占比11.7%;其余依次为蜡样芽孢杆菌6例,占比10.0%;变形杆菌5例,占比8.3%;沙门菌4例,占比6.7%;志贺菌3例,占比5.0%;另有11例为其他致病原菌,占比18.3%。
其中发生于春季的有12例,占比20.0%;发生在夏季的有20例,占比33.3%;发生在秋季的有24例,占比40.0%;发生在冬季的有4例,占比6.7%。
结论:在导致患者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所有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性大肠杆菌是比例最高的两种病菌;从发生时间上来看,夏秋两季发生细菌性食物的概率较大,在生活中应当提高警惕。
此外,通过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实施微生物检验,能够迅速找出致病菌类型,找到致病污染源,对于有效控制病情,科学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食物中毒;微生物检验【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7-0-02 引言食品安全对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甚至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有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屡爆发,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形势不容乐观,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也得到了世界的广泛重视。
患者食用了携带有致病菌的食物,就会引发集体中毒[1]。
食物中毒事件一方面涉及面广,往往是多人中毒甚至群体中毒,另一方面发病迅速,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患者很快就会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直接导致患者脱水、乏力,治疗不及时,会引发多种严重病症,严重食物中毒甚至对患者生命造成直接威胁。
在食物中毒患者的急救和治疗过程中,迅速准确的找到致病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
只有找到致病菌,才能够对症治疗。
微生物检验是当前用来寻找致病菌的最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发生的6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对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展开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60例确诊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作为研究对象。
对全部患者食用的剩余食物展开检验,包括:19例肉类食物,18例瓜果蔬菜类食物,11例饮料类食物以及其他12例其他类型食物。
同时,还对全部患者的粪便、肛拭子、呕吐物实施检查;另外对31例与中毒事件相关的厨师、食品售卖者的手拭子实施检查。
另外,在48例事件相关的操作间采集样本实施检查。
1.2 检查所用的仪器和试剂
所有检验使用的仪器包括如下:显微镜、电子天平、细菌生化鉴定仪分析系统、恒温水浴、菌落计数器、酶标仪以及荧光定量PCR 仪。
使用的全部试剂如下:T-PCR检测试剂、3%双氧水溶液、各类检测所需的营养素培养基以及缓冲葡糖糖蛋白陈水。
1.3 方法
全部检测均严格参照GB4789系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执行;另外,霍乱弧菌的检测方法依据《霍乱防止手册》中的检查方法实施。
检测试验中试剂的使用方法,依据试剂说明书所示内容执行。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8.0来完成,其中计数数据表示为(数量/百分比),以卡方检验来验证组间差异;计量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方差),以t检验来验证组间差异。
P<0.05,表明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细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分布状况
通过微生物检验可以看出,全部60例食物中毒事件中,占比最大的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共16例,占比26.7%;占比第二位的致病菌是致泻性大肠杆菌,共8例,占比13.3%;占比第三位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共7例,占比11.7%;其余依次为蜡样芽孢杆菌6例,占比10.0%;变形杆菌5例,占比8.3%;沙门菌4例,占比6.7%;志贺菌3例,占比5.0%;另有11例为其他致病原菌,占比18.3%。
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2.2 细菌性中毒事件时间分布状况
统计全部60例细菌性中毒事件的发生时间,其中发生于春季的有12例,占比20.0%;发生在夏季的有20例,占比33.3%;发生在秋季的有24例,占比40.0%;发生在冬季的有4例,占比6.7%。
可见,夏秋两季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风险较高,日常生活中应当予以高度警惕。
3.讨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公共场合发生食物中毒现象更多,比如在集体食堂,或宾馆饭店等。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免疫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实际症状也不完全相同。
通常来说,导致食物中毒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1)使用的食品原材料卫生不符合;(2)食品运输过程中保管不善,导致感染致病菌;(3)食品采用的烹调方式不当,滋生致病菌,这在生鲜类食物中比较普遍;(4)操作人员以及操作环境卫生状况不佳。
综上所述,在导致患者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所有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性大肠杆菌是比例最高的两种病菌;时间发生时间上来看,夏秋两季发生细菌性食物的概率较大,在生活中应当提高警惕。
此外,通过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实施微生物检验,能够迅速找出致病菌类型,找到致病污染源,对于有效控制病情,科学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峰.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23):22-23.
[2]赵月守,黄新萍.影响细菌性食物中毒快速检验的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2,(0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