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及单元测试 培优专题强化试卷学能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及单元测试培优专题强化试卷学能测试
一、选择题
1.小明和宁宁两人多次进行百米赛跑,同时出发,每次小明都比宁宁提前10 m到达终点。
如果两人都以原来的速度跑,将小明的起跑线向后移动10 m,宁宁仍在原起跑线,两人同时出发,结果是()
A.两人同时到终点B.小明先到达终点
C.宁宁先到达终点D.无法确定谁先到
2.一辆汽车以速度v1行驶了2
3
的路程,接着以速度v2=20km/h跑完了其余的
1
3
的路程,
如果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40km/h,则v1的值为()。
A.32 km/h B.50 km/h C.60 km/h D.80 km/h
3.甲乙两物体相向运动即两个物体各自朝对方的方向运动。
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 B.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
C.0﹣4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4.已知每根铁路钢轨长25m,若45s内听到车轮和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为30次,则火车的速度是()
A.60km/h B.62km/h C.58km/h D.无法确定
5.A和B两滑块在同一光滑的水平直导轨上相向运动并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用闪光照相闪光4次摄得的闪光照片如图所示。
已知相邻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为
△T=0.1s,而闪光的持续时间极短;第一次闪光时,滑块A恰好通过x1=10cm处,滑块B恰好通过x2=70cm处,且在这4次闪光的瞬间,A、B两滑块均在0−−80cm刻度范围内。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碰撞前,A、B两滑块的速度均为2m/s
B.碰撞时刻离第一次闪光的时间间隔为2s
C.A、B两滑块碰撞的位置x3=40cm处
D.碰撞前后,A滑块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
6.小明和小华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明都要比小华提前6m到达终点,若让小明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6m,小华仍在原起点处与小明同时起跑,按原来的平均速度运动,则
A.小明先到达终点B.小华先到达终点
C.两人同时到达终点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7.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倡“吃动平衡,天天运动”,李老师喜欢绕东区广场行走,通过手机软件测得40min行走6000步,路程约4km.据此估计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行走的平均速度和进一步的长度.下列选项中最合理的一项是()
A.6km/h 65cm B.1.5km/h 1.2cm
C.6km/h 20cm D.1.5km/h 0.6cm
8.蹦极是一种极具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是
A.他自己
B.地面
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极者
D.跳台
9.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 D.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
10.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情况的是()
A.B.
C.
D.
二、选择题
11.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丙乙甲丁D.丁甲乙丙
12.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
C.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两名宇航员不可以直接对话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
13.雨后的山林中,鸟鸣清脆,溪水潺潺,微风轻拂,树枝摇曳……关于此环境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鸟鸣声是由振动产生的,流水声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人们主要通过音调的不同来分辨鸟鸣声和流水声
C.常温下鸟鸣声和流水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一定不同
D.鸟鸣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14.如图所示,下列应用能说明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倒车雷达
C.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D.超声波清洗机
15.日常生活中,下列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A.正常人的脉搏跳动100次所需时间大约为1.5min
B.人们正常交流时的响度约90分贝
C.初中学生步行1km的路程经历的时间大约为100s
D.一支钢笔的长度大约为14dm
1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太空中宇航员间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能传声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中“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C.我们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D.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17.下列有关噪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安静的图书馆里的说话声属于噪声
B.优美的音乐人人爱听,它不可能是噪声
C.机床车间的机器工作产生的声音属于噪声
D.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18.如图所示为不同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时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丁的音调相同B.甲、丙的音调相同
C.甲、乙的音色相同D.丙、丁的响度相同
19.国庆节前夕,同学们在操场上齐声高歌,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深情表白伟大祖国。
演唱中涉及到下列声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A.歌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听众的耳中
B.唱歌时声带振动的幅度越大,歌声的响度越大
C.“齐声高歌”指的是音调高
D.老师能通过音色分辨出是哪位同学在唱歌
20.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图乙中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降低噪声的
C.图丙中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图丁中扬声器播放声音时,它面前的蜡烛的火焰会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三、选择题
21.我们能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
下列有关形成“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打开盖子的热水瓶口处会出现“白气”,这是瓶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清晨能看到河面上有一团团的“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蒸发现象
D.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白气”,这是冰箱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22.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它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工作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点的刻度值应该小于A点的刻度值
B.如果B点为室温刻度,则A点可能为-10℃
C.液柱上升,表明气体缩小,此时气温上升
D.液柱下降,表明液体缩小,此时气温下降
23.我国漠河以北地区最低温可达-52.3℃,下表为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判断,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应选用()
水水银酒精乙醚
凝固点/℃0-39-117-114
沸点/℃1003577835
A.酒精温度计B.乙醚温度计
C.水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24.小明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
气”的情景。
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25.天气炎热,小明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棒冰以及吃棒冰的过程中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表面出现霜,是液化现象
B.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附近出现“白汽”,是汽化现象
C.吃棒冰时棒冰贴紧舌头,舌头会被“粘”住,是凝固现象
D.吃棒冰时人感到凉爽,是升华吸热现象
26.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舒适的洗澡水的温度是40℃
B.人的正常体温是38℃
C.人的心跳频率大约1.2Hz
D.霜的出现在0℃以下
27.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B.甲物质在4-6min内可能没有吸热
C.乙物质的沸点可能是60℃
D.乙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28.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失,以下四幅图中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与其相同的是()
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
29.把温度为-8℃的冰块投入密闭隔热盛有0℃水的容器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关于容器
中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的质量减少了B.冰的质量没变化
C.冰的质量增大了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
30.“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味,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淞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一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朝露待日晞”一一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四、选择题
31.小明同学在课外用直径不同的纸筒制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外筒左侧中央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点燃蜡烛并置于小孔前一段距离,贴在内筒左侧半透明纸上能看到清晰的像。
关于小孔成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半透明纸上成的是整个蜡烛倒立的实像
B.像的形状不是三角形,而是圆形的亮斑
C.增大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并向右拉动内筒,像变大
D.其他不变,仅移动内筒,既可成放大也可成缩小的像
32.下列有关光的知识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们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画面,因为屏幕是光源
B.红色的牡丹花看上去为红色,是由于它吸收红光反射其它色光引起的
C.老师上课使用的“电子教鞭”,是利用红外线来指出重点内容
D.紫外线能杀菌消毒,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益
33.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然后退到恰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
如果想再次看到硬币,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A.用手电筒照亮硬币B.向碗里缓缓注水
C.人向碗走近一些D.借助一块平面镜
34.如图所示,在做“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小明让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O点,纸板B可沿折缝ON向后翻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α为反射角
B.实验时必须使纸板与反射面垂直
C.当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时,没有反射光线
D.纸板B向后翻折后,反射光线消失,是因为此时没有反射光线
35.晚上看天上的星星,会看到星星忽闪忽闪的,像“眨眼睛”似的,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下列四种解释,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A.星星发光是忽明忽暗的
B.太空中星球繁多,不时地有其它星球挡住被观察的星星射向地球的光线
C.星星发光是不连续的
D.大气层中的空气疏密不均匀而且不稳定,使光的传播方向不断改变
36.有一只大雁在平静的湖面上飞翔,有时我们能看到大雁好像是在水中的蓝天白云间游动,有时又只能看到大雁的阴影在水面上移动,则
A.前者光线较强,后者光线较弱,二者产生原理相同
B.前者光线较弱,后者光线较强,二者产生原理相同
C.前者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影,后者是由于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D.前者是由于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后者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影
37.下列做法中,属于红外线技术应用的是
A.照相机用滤镜来照相
B.用验钞机来辨别钱币的真假
C.用家中电视机的遥控器来控制电视的音量和频道
D.医院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38.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上,小亮注意到发令台上有一块“板子”,如图所示,关于这块板子的作用,他做了如下猜想,其中正确的是:
A.主要用来反射发令枪的枪声,所以必须正对着终点计时裁判的方向
B.主要用来衬托发令枪冒出的白烟,所以应该是深色或黑色的
C.主要用来减弱噪声,所以要把它放在看台和发令枪之间
D.主要用来遮阳,所以要把它放在裁判员的头的上方
39.关于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B.“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C.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0.下列光学图示中正确的是
A.平面镜成像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D.光从水中射入空气
五、选择题
41.下面四个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A.B.C.
D.
42.下列光学仪器或日常用品中,能够成与物体大小相等的虚像的是()
A.潜望镜B.老花镜C.显微镜D.望远镜
43.如图所示,灯泡通电发光后,拿一个焦距为15cm凸透镜在灯泡与其正对的白墙之间(灯泡与白墙之间距离约为3m)移动,则下列有关灯丝在墙上成清晰像的情况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能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②能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③能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④能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A.只有①②正确B.只③④有正确
C.只有②⑧④正确D.①②③④都正确
44.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调节透镜另一侧的
光屏,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此时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B.该透镜的焦距是15cm
C.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60cm时,调节光屏,屏上可得缩小的像
D.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15cm时,调节光屏,屏上可得放大的像
45.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时,若保持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假设两种情况下,人眼看到的物体等大),则有水时( )
A.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B.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C.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D.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46.照相时,通过选择不同的“光圈”可以控制镜头的进光面积;选择不同的快门速度可以控制镜头的进光时间。
两者结合的目的是使底片受到的光照量保持一定而得到好照片,表中列出了照相机光圈与快门的几种正确组合。
在“快门”一行中,“25”表示快门打开的时间
是1
25
秒。
在“光圈”一行中,“12”表示镜头通光部分的直径等于镜头焦距的
1
12。
那么快门
“16”对应的“光圈”应该是( )
光圈20128.5632
快门9162550100400900
A.18 B.17 C.15 D.14
47.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分别和下列哪组仪器成像原理类似
A.投影仪、照相机B.照相机、放大镜 C.投影仪、放大镜D.放大镜、投影仪48.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都会聚在焦点上
B.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焦点,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
C.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只对平行光有发散作用
49.如图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远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远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
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某小组提出的做法如下:①将光屏远离透镜;②将光屏靠近透镜;③将蜡烛远离透镜;④将蜡烛靠近透镜,你认为可行的是()
A.①和④B.②和④C.①和③D.②和③
50.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小孔成倒立的虚像
B .图乙中,配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 .图丙中,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D .图丁中,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设小明用的时间为t ,小明速度为
1100m v t
=
宁宁速度为 2100m 10m 90m v t t
-== 第2次比赛时,小明路程为s 1=110m ,宁宁路程为s 2=100m ,因为速度不变,小明用时
111110m 11100m 10s t t v t
=
== 宁宁用时 222100m 1090m 9s t t v t
=== 因为
1110109t t < 所以小明先到,故AC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
故选B 。
2.D
解析:D
全程平均速度
121212
321233
v v s s v s s t v v v v ===++ 代入数据,得 11320km/h 40km/h 220km/h v v ⨯=
+⨯ 解得
v 1=80km/h
故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D 。
3.B
解析:B
【详解】
A .由图象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
400m-100m=300m
乙通过的路程为100m ;故A 错误;
B .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30s 内通过的路程为300m ,甲的运动速度为
300m 30s
s v t =
==10m/s 故B 正确; C .由图象可知,在0-10s 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s 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C 错误;
D .由图象可知,在0-10s 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s-30s ,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s 出发,故D 错误。
故选B 。
4.C
解析:C
【详解】
设火车行驶的总路程为s ,一节钢轨长L ,共有n 节,则有
25m 301725m s Ln
设速度为v ,时间为t ,由速度的定义式可得 725m 145m/s=58km/h 45s 9
s
v
t 故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择C 选项。
5.B
【详解】
由于A 和B 两滑块在同一光滑的水平直导轨上相向运动,则A 和B 两滑块在碰撞前做匀速直线运动,碰撞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第一次闪光时,滑块A 、B 均具有相向的运动速度。
对滑块A 而言,四次闪光时的位置如表所示,其中第四次闪光时,A 的位置有二种可能。
情况①表明:碰后滑块A 在x =30cm 处静止,故碰撞位置为x =30cm 、碰撞时刻为t <△T 。
对于滑块B 而言,后三次闪光时,依次处于40cm 、50cm 、70cm 处;这与碰后做匀速运动相矛盾,本情况不成立。
情况②表明:碰撞前后滑块A 的速度为
0.2m =2m /s 0.1s
A Δv x ΔT =
= 则碰撞位置为x 3=40cm ;
碰撞时刻为 130.15s 22
ΔT t Δt Δt =+
==; 碰后滑块B 必在40cm 处静止; 即后三次闪光时,滑块B 依次处于50cm 、40cm 、40cm 处;
故碰前B 的速度为
0.2m =2m /s 0.1s
B Δx v ΔT == 碰后滑块B 速度为v B =0。
综上所述,故选B 。
6.A
解析:A
【详解】
设小明百米赛跑用的时间为t ,则速度为 1100m
v t
=, 小华的速度为 2100m 6m 94m =v t t -=, 第2次比赛时, 1 100m 6m 106m s '=+=, 2
100m s '=, 按原来的平均速度运动,小明用时:
1 11 106m 53 100m 50 s t t v t
''===; 小华用时:
2 22 100m 50 94m 47s t t v t
''===,
因为 5350
5047
t t <,即小明用时短,还是小明先到达终点. 故选A . 7.A
解析:A
【解析】
运动的时间t =40min 23
=h ,路程s =4km =4×105cm ,则陈老师行走的速度:v 46km /h 23
s km t h =
==,一步的长度为5410cm 6000⨯步≈66.7cm/步,最接近于65cm .故A 正确. 8.A
解析:A
【解析】
物理学中将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称为运动,故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即地面相对他自己的位置发生改变,故所选的参照物是他自己,答案选A . 9.C
解析:C
【解析】
A 、由图象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在10min 时两同学相遇,相遇时甲行驶了4km-1km=3km ,故A 错误;
B 、由图象可知,甲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3km ,相遇前甲的速度是
v 甲 =s 甲/t =3km/10min=0.3km/min ;乙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1km ,相遇前乙的速度是v 乙 =s 乙/t=1km/10min=0.1km/min ,则v 甲 =3v 乙,故B 错误;
C 、由图象可知,相遇后甲15min-10min=5min 经过的路程为1km ,
速度v 甲′=s 甲′/t ′=1km/5min=0.2km/min ,v 甲=1.5v 甲′,故C 正确;
D 、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甲经过的总路程为4km ,总时间为15min ,甲的平均速度为v 甲平=s 甲总/t 总=4km/15min=4/15km/min ;乙经过的总路程为2km ,总时间为15min ,甲的平均速度为v 乙平=s 乙总/t 总=2km/15min=2/15km/min ;所以,v 甲平=2v 乙平,故D 错误,故选C . 10.B
解析:B
【详解】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乙通过的路程比甲长,由速度公式s v t
=可知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A .图中甲的路程大于乙的路程,故A 不符合题意;
B .图中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故B 符合题意;
C .图中同一时刻,甲的路程大于乙的路程,故C 不符合题意;
D.图中甲乙都做加速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选择题
11.C
【详解】
当用嘴向瓶内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高,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低到高分别是:丙、乙、甲、丁,因
解析:C
【详解】
当用嘴向瓶内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高,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低到高分别是:丙、乙、甲、丁,因此对应的四个音阶是“dou(1)”“ruai(2)”“mi
(3)”“fa(4)”四个音阶.
故选C
12.A
【详解】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
解析:A
【详解】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由于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两名宇航员不可以直接对话,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可以传递振动能量,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D
【详解】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鸟鸣声和流水声均是由振动产生的,故A错
误;
B.人们主要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分辨鸟鸣声和流水声,故B错误;
C.常温下,鸟鸣声和流水声在同种空气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解析:D
【详解】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鸟鸣声和流水声均是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人们主要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分辨鸟鸣声和流水声,故B错误;
C.常温下,鸟鸣声和流水声在同种空气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C错误;
D.鸟鸣声在气体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液体水中的传播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14.D
【详解】
A.蝙蝠靠超声波传递信息来发现昆虫,故A不符合题意;
B.倒车雷达靠超声波传递信息来判断车后障碍物情况,故B不符合题意;C.医生利用B超传递信息,来查看胎儿发育情况,故C不符合题意;
解析:D
【详解】
A.蝙蝠靠超声波传递信息来发现昆虫,故A不符合题意;
B.倒车雷达靠超声波传递信息来判断车后障碍物情况,故B不符合题意;
C.医生利用B超传递信息,来查看胎儿发育情况,故C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清洗机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来清洗物体上的污垢,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A
【详解】
A.正常人1min的脉搏跳动次数约为70次,跳动100次约1.5min,故A符合题意;
B.人们正常交流时的响度约50分贝,故B不符合题意;
C.初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1.4m/s,1k
解析:A
【详解】
A.正常人1min的脉搏跳动次数约为70次,跳动100次约1.5min,故A符合题意;B.人们正常交流时的响度约50分贝,故B不符合题意;
C.初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1.4m/s,1km的路程经历的时间大约为700s,故C不符合题意;
D.一支钢笔的长度大约为14cm,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B
【详解】
A.太空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太空中的宇航员之间不能直接对话,要采用无线电话交流,故A错误;
B.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
解析:B
【详解】
A.太空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太空中的宇航员之间不能直接对话,要采用无线电话交流,故A错误;
B.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B正确;
C.我们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故D错误。
故选B。
17.B
【详解】
一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安静的图书馆里的说话声、机床车间的机器工作产生的声音属于噪声,优美的音乐也可能影响人们的休息、学习和工作,可能是噪声;故A、C、D正确,
解析:B
【详解】
一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安静的图书馆里的说话声、机床车间的机器工作产生的声音属于噪声,优美的音乐也可能影响人们的休息、学习和工作,可能是噪声;故A、C、D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18.A
【详解】
A.甲、丁的振动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A正确;
B.甲、丙的振动幅度相同,响度相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B错误;C.甲、乙的振动幅度相同,响度相同,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故C错误
解析:A
【详解】
A.甲、丁的振动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A正确;
B.甲、丙的振动幅度相同,响度相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B错误;
C.甲、乙的振动幅度相同,响度相同,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故C错误;
D.丙、丁的振动幅度、振动频率都不同,音调、响度都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19.C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