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19课 建国以来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2)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成就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背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成就
(1)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2)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意义: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的发展
(1)成就:
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Ⅰ号”。

(2)意义: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易错提醒]
(1)“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依然完成了氢弹试验,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试验,这些成果在当时足以震惊世界。

这些成就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排除“文化大革命”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辛勤劳动的成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必然产物。

(2)“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而只是重要原因。

“科教兴国”战略属于政策层面,对科技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要依赖于经济基础。

[轻巧识记]
1.新中国四大科技成就及重要意义
2.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新中国科技的发展
[材料一] 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1)结合材料一指出我国20世纪50~70年代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根据当时形势分析中国迫切需要原子弹的理由。

[教你读史]
把握关键词“要不受人家欺负”;抓住材料的出处和时间,明确答题范围。

[提示] 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发展。

理由: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苏联与中国关系逐渐恶化,发展原子弹可以打破美苏的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材料二] 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开发的1 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 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研究表明,航天技术的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0。

可以说,航天产业是一个联动效应极强的高技术产业。

——《西安晚报》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关注太空发展的侧重点,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原因。

[教你读史]
抓住结尾句理解航天产业的影响,这是解题的突破口。

[提示] 侧重点:发展经济。

原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环境趋于缓和。

助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5)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材料]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举行的中非商务合作论坛上作《发展杂交水稻,促进世界粮食安全》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保障全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好方法是尽可能地增加粮食单产,“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方法,现在看来就是利用杂交水稻技术”。

据上述材料指出,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有何重大意义。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技进步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教你读史]
注意结尾句,认识杂交水稻的意义。

[提示] 意义: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关系:科技进步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科技进步又会推动社会生产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和促进。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原因
(1)它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

袁隆平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杂交水稻的新理论,
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2)它又是一次农业上的革命。

由于常规稻的产量、抗病性、各种综合性状都比不上杂交
水稻,这就意味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助于缓解日益增加的人口与有限土地之间的矛盾。

(3)它又是一次世界性的革命。

研究和种植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世界上粮食不足的问题。

一、科技进步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加快了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二、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发展高科技侧重点的比较
重点原因影响
改革开放

以“两弹一
星”为代表的
国防高科技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敌视新中
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防安全面
临严重的威胁
(2)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1)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和核威
胁,国防安全得到巩固
(2)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
题组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 )
①体现了中国科技进步②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④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①②④正确。

改革开放后实行“科教兴国”战略,③时间不符合。

2.电影《钱学森》再现了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最终回国报效祖国,成为“两弹一星”之父的传奇经历。

下列有关钱学森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仿制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文化大革命”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解析:选B 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

综上,本题选B项。

3.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

此卫星被命名为( )
A.“东方红”B.“神舟”
C.“嫦娥” D.“银河”
解析:选A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选择A项。

4.下列科技成就中,标志着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D.“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
解析:选D 2003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表明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D项正确。

题组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5.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与他相关的重大科学成就是( )
A.“两弹一星” B.杂交水稻
C.“神舟五号” D.“银河-Ⅰ号”
解析:选B 袁隆平的杰出贡献是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选B项。

6.中国的农民说,吃饭靠“两平”(邓小平、袁隆平)。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分别作出了如下贡献( )
A.解放思想、杂交水稻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
C.改革开放、勤俭节约
D.“一国两制”、转基因技术
解析:选B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走向富裕之路。

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的实验成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故B项符合题意。

题组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7.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生物学领域就曾取得领先地位,它是( )
A.依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B.依靠基因技术合成胰岛素
C.依靠杂交技术合成牛胰岛素
D.依靠克隆技术合成胰岛素
解析:选A 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成功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合成。

本题选A项。

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战略核潜艇、银河系列计算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并打入国际航天市场。

这些自主创新的巨大成就的重大意义有( )
①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②彻底完善了中国的科技创新体制③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④
C.②③D.②③④
解析:选B “打入国际航天市场”说明这些成就的取得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①正确;高精尖科技成果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④正确;②说法明显错误;③说法不符合史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威信。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有力打击了美苏的核讹诈
B.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
C.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
D.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被打破
解析:选D 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有力打击了美苏的核讹诈,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但并没有打破世界两极格局,故选D项。

2.钱学森说:“谁掌握了科技进步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制高点,谁就可以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产生的作用不包括( )
A.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B.发展国民经济,增强了综合国力
C.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我国处于领先地位
解析:选D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成就,但就整个综合国力来看,我国并不处于领先地位,所以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3.新华社电:“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材料表明(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解析:选C 据“空间技术”“文化大革命”可知, C项正确。

4.“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科学技术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在老一辈科学家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中国亦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成就。

下面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
①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②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③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④袁隆平“南优2号”杂交水稻选育成功
A.①③B.①②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1966~1976,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是1970年,袁隆平“南优2号”杂交水稻选育成功是1973年,均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①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5.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 A.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选D 由“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中国人进入太空”“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可知中国的崛起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故选D项。

6.下列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④成功研制高性能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D.①③②④
解析:选D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7.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20世纪70年代,“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B.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C.“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D.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解析:选C 1970年发射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即“东方红一号”卫星,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C项错误,符合题意。

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
C.“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D.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
解析:选D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走在世界最前列,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

从地面迈向天空,再迈向太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新华网《嫦娥二号: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阶梯》
(1)材料一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卫星的运行轨迹上看,“嫦娥二号”卫星有什么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8分) 解析:第(1)问,“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的变化”从比较单一的国防领域变成了“更多领域”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的影响”主要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断进步、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方面回答。

第(2)问,从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的角度回答特点;通过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经历的变化说明认识的变
化。

答案:(1)变化:70年代前重点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科技;70年代后在高新技术的多个领域取得众多突破。

影响: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或“嫦娥二号”主要是绕着另外一个天体运行)。

由想象到近距离探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