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胃宜用甘味中医中药39康复网医源世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脾胃宜用甘味中医中药39康复网医源世界
脾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对于这种病证的调治,关键在于选方用药。

用药宜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

又“脾欲甘”等,说明“甘味”是补脾药物的主味。

“甘味”有“甘温”和“甘凉”之分,阳不足者,治宜“甘温”;阴不足者,治宜“甘凉”。

就脾胃而言,“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润”,故治脾病,多宜“甘温”以助其升;“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治胃病,多宜“甘凉”以助其降,但由于脾胃当中各有其阴阳,因此又不能固执地认为“补脾”必有“甘温”。

脾喜甘温,在李东垣的《脾胃论》中曾提取“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

他认为“甘温”药能助脾阳之升,因此治疗脾阳不足、中气下陷的“补中益气汤”,治胃阳不足的“升阳益胃汤”等方中,都用了“甘温”药,我们常用补脾的“四君子汤”也是以“甘温”药为主。

脾有阴阳之分,“脾喜甘温”仅指脾阳不足而言,若是脾阴不足则不宜“甘温”,而宜“甘淡”。

在《素问·补法论》中首次记载“欲会脾实,气而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冷物,宜甘宜淡。

”这正是指出了“甘淡”是补脾阴的药味,我们常用的怀山药、薏米、茯苓、扁豆、莲肉、芡实等,其味都属“甘淡”,均系补脾阴之药。

如拘泥于“脾喜甘温”,凡脾虚之证,都用“甘温”那就错了。

脾虚有阴虚与气虚之别,虽然有“气即阳也”之说,但在运用方药时,有“温阳”与“助气”之分,如“四君子汤”是助脾气,而“理中汤”是温脾阳。

脾气虚证则不能用“理中汤”,更不能“附子理中汤”,否则会出现“燥象”。

相反若是脾阳虚证,用“四君子汤”也不会见效,因“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甚。

”其症状为阳虚者必生寒;而气虚者没有寒象,相反气虚者可能兼有阴虚,从而出现
“气阴两虚”之证,这个“阴虚”,就是“脾阴虚”。

如“参苓白术散”,方中用了“甘温”的党参等药,同时又用了“甘淡”的茯苓等药,其义在此。

胃喜甘凉,叶天士曾说:“胃为阳土,宜凉宜润。

”因甘凉用濡润之品,能蕴胃阴而助其降,胃气才不致上逆。

在临床中,治疗胃阴不足者,宜用“甘凉”,就是胃阴不足,阴虚内热者,亦宜用“甘凉”,以增其液,善其阴,如常用之“增液汤”,“益胃汤”、“沙参麦冬汤”均属此类。

胃也有阴阳之别,“甘凉”药物只能益胃阴而不能补胃阳,喻嘉言的《医门法律》云:“胃属土而喜甘,故中气不足者,非甘温不可。

”他说的非“甘温”不可,是指“胃阳虚”者而言。

临床中治疗“阳虚胃寒”的中脘疼痛病证均需用温阳祛寒药物,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因此,固执“胃喜甘凉”之说,也是有一定片面性的。

总之,脾胃都是喜“甘味”的,调补脾胃,都应以“甘凉”为主,再视其寒热而略兼它味,以调其温凉,则不伤胃。

治疗脾胃病,选方用药,虽然不尽是“甘味”,有时兼用“苦味”、“酸味”等等,但不宜多用久用,否则必致伤胃,尤其是若寒之药,更易损害胃阳,“苦寒伤胃”之说就是指的“伤胃阳”,胃阳一伤,脏腑皆无气,于是身体日渐衰弱而百病从生。

作者单位:130021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收稿日期:2004-10-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