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增长方式: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
所谓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 单纯依靠大量生产要素投入的积聚,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 设备、增多劳动力等方式 , 来实现提高产出的增长方式。其特征主 要是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重总 量单纯增加轻资源合理配置,重短期增长轻可持续发展。它也被称 作“速度型增长方式”。 所谓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 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提高产出水平的增长方式。 其特征主要是重速度更重效益 ,重数量更重质量 , 重近期发展更重可 持续发展。它也被称作“效益型增长方式”。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一)
战略目标 到21世纪中叶,把 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 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
十三 大
基本实现 现代化
战略步骤
小康
温饱
比较富裕
21世纪中叶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
十五大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是人民小 康生活国家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
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 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二)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战 略 措 施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从全局出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发展
在经济方面: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劳动就业压力大;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 居民等社会困难群体的问题急待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压 力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地 区间收入差距拉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
在政治方面:如何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当家作主的 各项权利,许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立法工作还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发展的要求。 在执法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还有待于解决。一些 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还仍然存在。在决策中 缺乏科学化、民主化程序,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广泛听取意 见,不经专家论证,决策随意性比较大。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 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 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 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 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在文化方面:城乡教育差距较大,落后腐朽文化还有一 定市场。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
3,东部地区继续发挥带头作用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外向型经济,有条件的地方率 先实现现代化。
4,支持老工业基地、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 族地区加快发展
5,加强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四)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相互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部署 促进中推进现代化进程 1,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力争在十年内使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 性进展。

2,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
要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 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
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为什么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
农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如何发展农业 一靠政策 (邓小平) 二靠科学 规模经营 两个飞跃:承包制
十六大
全面小康
更高水平 内容比较全面丰富 发展较为均衡
经济: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法制更加更加完备
文化: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 化和健康素质提高 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一)
邓小平提出的战略重点
(1)农业 (2)能源和交通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5年党中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指从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出 发,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把 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 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通过这种良性循环,生产 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 关系,推动和建立新的社会文明。 公平性
持续性 共同性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保护和改善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三原则
(七)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机制 切实打破城乡隔阂,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 赋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让公共服务更多地 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自 身良性发展机制
牧业
渔业
采掘业、制造业
煤、电、水
建筑业 流通部门 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 为提高教育科技水平服务的部门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第三产业
四个层次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
产业调整的方向: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 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基础产业——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物质条件。 制造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 服务业——它的兴旺发达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核心: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特点和实现方式是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最终目标是五个方面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支撑力量是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工业化的过程是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过程 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比例 第一产业 种植业 林业 工业 第二产业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措施战略重点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步骤19801990年2000年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三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是人民小康生活国家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国家发展各项制度国家完善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五大1980年1990年2000年2056年人均gnp400019881995人均gnp翻两番人均80010002010年2000年翻一番2020年全面小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低水平人均800美元不全面侧重于物质不平衡城乡东西个人收入差距还较大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国家发展,各项制度国家完善
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主义国家
比较富裕 “三步走”的实施
全面小康
2000年 翻两番 2000年 人均GNP翻两番 人均800——1000¥ 翻一番
人均
GNP4000$
温饱
小康
1995 1980年 1988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2056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
低水平——人均800美元 不全面——侧重于物质
不平衡——城乡、东西、 个人收入差 距还较大 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 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距、贫富差 别没有改变;人口总量增加,老龄人上 涨,就业压力大;面临发达国家科技发 展的压力;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不健 全;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不够。
(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历史的、地理的原因, 政策上的原因,加之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区域间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性,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要正确认识、处理、 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要从大局出发,促进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 东部经济发展迅猛,比较富裕;中西部发展缓慢,相对落后。 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距出现加大的趋势。 东部沿海地区一般指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 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 中部地区指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 南、安徽、江西等9个省、自治区。 西部地区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云南、 贵州、西藏、重庆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教育和科学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的特点
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战略实现具有不平衡性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意义
“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
第二,是真正对人类做除了贡献; 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根据经 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全局出发,对较长时期内国家经济发 展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步骤、重点、指导原则和根本措施 等所作的谋划,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 三 个 特 征 全局性 根本性 长期性 邓小平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为我国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 略,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 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战略目标 战略步骤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战略重点 战略措施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三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是积极转变经济最终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 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 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 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 大
通常经济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活动各个类别的比例组合, 它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实质是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995年党中央提出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就是指贯彻落实“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 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 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 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加 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的战略。
(四)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 “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 心的轨道上来。”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必须通过改革形成 有利于节约资源、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 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运行机制; 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有利于集约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