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小升初语文统考模拟试题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题
请回忆你所学的内容,进行作答。

(1)《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____________》,描写了“我”与闰土相处的过程,介绍了__________、海边拾贝、__________和看跳鱼儿这四件新鲜事。

(2)《好的故事》是作者在中看见的一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其中作者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和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

(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在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来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为自己__________、为别人__________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__________之情。

(4)《有的人》中的“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鲁迅《自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都流露出鲁迅一心为民、甘愿为民牺牲的精神。

(5)我们从古以来,就有__________的人,有__________的人,有__________的人,有__________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二题
根据所学知识,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内容。

(1)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_______。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又用什么________?
(2)当李白来到庐山上,他看到了这样神奇的景色:日_______香_____紫_______,遥看瀑布挂前______。

(3)听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我明白了:志当存__________。

第三题
按要求填空。

古人有智慧。

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气候有规律。

通过观察,他们发现气候变化的特点,谚
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根据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农历八九月,甚至十月都还很暖和的特点总结出来的。

生活有发现。

宋代诗人苏轼游遍了庐山之后,发现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各不相同,明白了一个朴素又重要的道理,于是就写下了游山所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耐人寻味。

学习有方法。

《礼记》告诉我们为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笃行之”,这是为学的态度、方法,只有将博学与精思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第四题
填空题。

(1)懂得欣赏,处处皆可得。

锺子期欣赏琴音,言道“善哉乎鼓琴,________若流水”;盲姑娘欣赏《月光曲》,仿佛“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__________下的_________的大海”;老舍欣常草原之美,感慨“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一首奇丽的小诗”。

(2)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

在民族危机关头,总有无数英雄人物“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__________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__________。


(3)水,万物之源,千百年来便是最美的景致。

诗经中以“水”入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意外出泗水河边寻春吟诵“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游览杭州西湖写下“卷地风来忽吹
散,___________”;伟人毛泽东长征途中经过万水千山留下名句,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以“水”构词,成语内涵丰富:比喻青春易逝,水一样流逝的光阴叫“流年似水”;比喻知已或知音称
为“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从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叫“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眼亮似灯。

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翎鹅黄氅(chǎng),腰束双攒露白藤。

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西游记》中_______的外貌特征。

(5)才艺展示会上,同学们“___________”:有的挥毫,有的剪纸,有的弹琴……精彩的技艺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填歇后语)
第五题
请补全鲁迅的人物档案卡。

鲁迅人物档案卡
(1)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他是伟大的文学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2)代表作品:《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

(3)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

(4)五四运动前后,参加《__________》杂志的编辑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第六题
妙妙的演讲稿中还引用了一些古诗,请你帮她将下列古诗补充完整。

跟随苏轼登上望湖楼,欣赏山雨来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美景;体会孟浩然泊舟至烟雨朦胧的小洲边
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宿建德江》)的情感;感受黄沙道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稻香与蛙鸣。

第七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疫情凶猛来袭,我们的白衣天使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B.有些人喜欢夸夸其谈,其实肚子里却是空空如也。

C.院子里的大白鹅趾高气扬地走了过来。

D.比赛终于结束了,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扬长而去。

第八题
下面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坚定执着(zhuó)轻声应和(hè)
B.繁衍生息(yǎn)十分厌恶(wù)
C.看家护院(kān)海边徜徉(yáng)
D.一曝十寒(pù)辛勤哺育(pū)
第九题
李明摘抄的词语中正确的一项是()
A.响午稀疏瓶息B.慰藉忧虑警戒
C.构成蝙蝠照列D.讨厌预防锐力
第十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颤颤巍巍,跌跌撞撞,他满脸皱纹,弓着腰,手里拄着拐杖,大步流星地走着,是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B.即使遇到令人气愤的事,也要心平气和地去面对。

C.他这次考试不及格,大家都很吃惊,因为这样的事大家司空见惯。

D.联欢会快开始了,同学们前赴后继地走进学校报告厅。

第十一题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占卜(bǔ)厌恶(wù)屏(píng)息凝视
B.栖(qī)息宛(wǎn)如随声应和(hè)
C.绣(xiù)花嚣(xiāo)张枝折(shé)花落
D.哺(bǔ)育杀菌(jūn)看(kān)门护院
第十二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A.王阿姨看见被砸坏的车玻璃对着一群孩子喊:“是哪个坏家伙干的?”
B.妈妈对爸爸说道:“我们家的淘气鬼不知又跑哪儿去了。


C.老师看着沾沾自喜的我,语重心长地说:“谦虚才能使人进步。


D.班长就是我们的“领头羊”,带领我们又取得了好成绩。

第十三题
横着书写一段话时,下面的注意事项有误的一项是( )
A.字号大小一致。

B.两边留白大致相等。

C.行距要比字距小。

D.要注重整体美感。

第十四题
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在工作中如老黄牛一般,勤恳地为人民服务。

B.他们都称吴教授是千里马,慧眼识英才,向学校推荐了很多的优秀的人才。

C.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推选他为班级的领头羊——班长。

D.貌似强大的敌人实际是纸老虎。

第十五题
阅读《月光曲》,回答习题。

①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
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②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
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③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
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④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⑤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
这位姑娘听的。


⑥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苏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
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⑦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
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
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
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⑩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从选文第③段皮鞋匠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了盲姑娘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选文第⑥段“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
_____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对“贝多芬愿意为盲姑娘再弹一曲”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又十分懂音乐,是他的知音。

B.因为贝多芬十分同情盲姑娘。

C.因为贝多芬认为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热爱音乐的人们。

D.因为贝多芬想借机会练习一下,好让旅行演出更成功。

4.鞋匠兄妹在听贝多芬弹奏第二首曲子时,鞋匠眼前想象出三幅怎样的画面?每一幅画面的音乐有什么特点?请结合选文概括回答。

画面特点音乐特点
第一幅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1)___________
第二幅(2)__________气势增强,曲调转折。

第三幅海面波涛汹涌(3)___________
5.贝多芬是伟大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贝多芬的伟大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
第十六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读不完的大书(节选)
①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叫人愉悦。

老鹰在高空(盘旋螺旋),展翅(滑行滑翔),突然
(猛烈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勇敢)的感觉。

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②植物的开花、结籽,暑寒荣枯,有着不同的趣味。

花儿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有单瓣的、重瓣的,
千姿百态。

草的叶各不相同,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的还带着刺。

1.用“√”选出选文括号里最恰当的词语。

2.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下面词语的。

井然有序:______
3.从选文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抄写下来。

( )——( ) ( )——( )
4.用“______”画出选文第二自然段的关键句,围绕关键句写一写让你感觉到好玩有趣的东西。

第十七题
课内阅读。

《秋天的雨》节选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 …… 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把_________比作了_________。

3.选文中有一个词表示颜色很多,这个词是:_____________
4.“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八题
①秋天来了,人们忙着秋收。

一群小蚂蚁也忙着往洞里搬运食物准备过冬。

它们有的滚着圆圆的豆粒,有的抬
着大虫子,还有的扛着树叶大家干得可欢啦!
②有一只蚂蚱(zhà),它既不搬食物,也不拾树叶,只是懒洋洋地吹着口琴,还自言自语地说:“趁(chèn)
着这大好时光,还不痛痛快快地玩,这群傻瓜在瞎忙什么?”
③冬天来了,大雪纷飞。

小蚂蚁们在温暖的洞里,一边开着联欢会,一边享用着秋天备好的美食,快乐极了!
④雪地里,那只吹口琴的蚂蚱捂(wǔ)着空空的肚子,在垂头丧气地走着。

它多么渴望有一片树叶落下来呀,
哪怕一颗小小的豆粒也好啊!可是,它什么也没有等到,终于倒下了。

选自组卷网《童话故事》)
1.请给短文取一个题目,并写在横线上。

A.勤劳的小蚂蚁B.懒惰的蚂蚱C.小蚂蚁和蚂蚱
2.本文第( )自然段写的是秋天的事,第( )自然段写的是冬天的事()。

A.一B.一、二C.三D.三、四
3.不能作为“渴望”近义词的是()
A.希望B.绝望C.盼望D.渴求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短文赞美了小蚂蚁的勤劳。

B.冬天到了,蚂蚱饿死了。

C.冬天到了,蚂蚱没有食物,小蚂蚁没有帮助蚂蚱是不对的。

D.我们应该学习小蚂蚁,不应该学习蚂蚱。

5.冬天来了,小蚂蚁因为_______而快乐,蚂蚱却因为________而垂头丧气。

6.请用“ ”画出蚂蚁劳动的句子。

7.蚂蚱认为小蚂蚁是傻瓜,你觉得呢?结合短文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
第十九题
阅读。

燧(suì)人钻木取火
燧明国①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②。

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

有鸟若③鸮(xiāo),以口啄树,灿然火出。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注释:①燧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

②屈盘万顷:屈盘起来,占地面积一万顷。

③若:像。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知道
B.至于其国:到达
C.息此树下:休息
D.圣人感焉:感谢
2.短文中的圣人从哪里受到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用“_____”画出来。

3.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哪里让你感受到了神奇的想象?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这个故事,你认为燧人是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题
课外阅读。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②,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

②瞳子:瞳仁。

1.联系句子,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月下戏( )
A.戏弄。

B.演戏。

C.玩耍,游戏。

(2)人语之曰( )
A.语文。

B.对……说。

C.语言。

2.与译文“若是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会更加明亮呢”意思相同的一句是:___________
3.徐孺子的回答显示出了超人的智慧,徐孺子的回答妙在()
A.不正面直接回答,而是借助“眼有瞳仁”来回答,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B.顺水推舟,回答问题复杂,引人深思。

C.回答问题委婉,起到了含沙射影的作用。

D.徐孺子能言善辩,能说服对方相信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