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考点2 工业革命巩固提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与练】(通用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考点2 工
业革命巩固提升
考点题号
第一次工业革命1、2、3、4、5、6
第二次工业革命7、8、9、10
综合11、12
一、选择题
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写道:“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

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

”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包括( )
①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②圈地运动的开展③机器工厂的出现④海外市场的扩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A 从材料言语来看,“种种有利力量”应该是指工业革命开展的因素。

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为工业革命开展提供政治保障,圈地运动的开展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的扩大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①②④正确;机器工厂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故③不正确,答案为A。

2.(2014泰安一模)斯塔夫里阿诺斯(1913~2004)指出:“人类的物质文化在过去的200年中发生的变化远甚于前5000年。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②地理大发现促进新旧大陆的联系③科学革命导致一系列新发明出现④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D 依据题干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生卒年,可知“过去的200年”约从18世纪开始。

此阶段,人类历史由于科技的进步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③④正确;“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地理大发现”发生于16世纪前后,均早于18世纪,故排除①②,D项符合题意。

3.(2014南通调研)下图反映的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的比例。

该图说明当时英国( )
A.大力加强资本输出
B.禁止粮食和原料出口
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解析:D 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题中给的时间为1854~1856
年间,故A项错误;图中显示英国有少量的粮食和原料出口,故B项错误;英国当时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向国外或海外殖民地倾销商品,掠夺其他国家的原材料,此时推行贸易自由主义,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故D项正确。

4.(2015西安月考)下图是《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海外贸易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帝国的地位
B.西方主要国家完成工业革命
C.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解析:C 题干图片反映19世纪中期的英国海外贸易遍及全球,与工业革命的影响相联系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故C项正确;英国确立世界殖民帝国的地位是在18世纪下半叶,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仅是英国,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故D项错误。

5.《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

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

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B.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C.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D.西欧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解体
解析:A 家庭从有生产职能到没有生产职能,反映了生产的社会化,这是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的建立引起的,故选A。

结合时间“19世纪”,日益增多的应是工厂,故B排除。

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生产方式已经解体完成,故D不选。

海外殖民可解释“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但不能解释“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故C项排除。

6.(2014石家庄调研)“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这一观点重在( )
A.肯定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B.强调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C.分析重商主义思想对中世纪规则的突破
D.强调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的促进作用
解析:D 汤因比的观点没有涉及西方列强殖民扩张,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的实质“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中世纪的规则”即重商主义思想,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资本主义兴起,即题中的“竞争”,汤因比的这一观点重在分析自由主义思想对中世纪规则重商主义思想的突破,故C项错误,D项正确。

7.(2014常德质检)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人一栏,可是,1895年,电力工人就有25 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到107 000人。

这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 )
A.人口快速增长
B.电力工业发展最迅速
C.电力工业是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
D.工业发展催生了人口调查
解析:C 题干说明了德国电力工人数量增加,与人口的增长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了电力工业的发展,没有与其他行业的比较,体现不出“最迅速”,故B项错误;从电力工人的从无到有,再到数量的迅速增加可以看出电力工业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发展迅速,故C项正确;工业发展与人口调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

【教师备用】 (2014桐乡测试)“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世界性市场雏形的形成②新动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③殖民主义活动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④电信工具的创制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C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但世界性市场雏形形成于新航路开辟后,故①错误;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火车和轮船等越来越先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故②正确;殖民主义活动导致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故③正确;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8.(2014资阳二诊)《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作者要强调的是( )
A.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
B.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
C.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D.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解析:D 题干意思是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的成果来推动工业技术的提高,可以得出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故D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并非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A项错误;B、C两项材料无体现,排除。

9.(2014湖州调研)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出现是近代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 )
A.推动了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适应了社会化生产的需要
D.杜绝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解析:C 推动了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适用于垄断组织而不适用于工厂制,故A项错误;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B项错误;近代西方国家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可能杜绝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故D项错误;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结果,都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故C项正确。

10.(2014郑州质检)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大规模发展,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

股份公司的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这一“发展”客观上反映了( )
A.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
B.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
C.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要求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B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与科研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这一“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关系调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工业部门如钢铁、机器制造等得到巨大发展,工厂生产规模非常大,投资规模也随之增大,采用股份制融资成为必须,故B项正确;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罗斯福新政之后,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2014无锡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繁荣的经济以各种方式促进了英国的海外事业……使英国殖民者和商人胜过他们的竞争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18世纪,大英帝国已经成为一个密切协调的贸易团体:加拿大的小麦和木材,澳大利亚的羊毛,印度的棉花、黄麻和茶叶,以及西印度群岛的蔗糖,都主要是为英国市场生产的。

以英国的角度看,印度正成为英国工业品的主要市场。

——[英]R.J.马歇尔主编《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材料二议会在1701年通过的“嗣位法”,在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法案规定,威廉三世死后,王位应传给詹姆斯二世的第二个女儿安妮。

……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的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的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此外,法案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材料三
请回答:
(1)17、18世纪,英国“海外事业”的“竞争者”主要是哪些国家?“竞争”结果如何?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归纳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三则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并指出其对英国的共同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7、18世纪英国殖民扩张对手及结果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从议会权力(立法权)、国王权力(行政权)、司法权等角度分析。

第(3)问材料三反映的是工业革命。

材料一反映的是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资本和市场;材料二反映的是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其确立是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

答案:(1)国家:荷兰和法国。

结果:英国击败荷兰和法国,确立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2)特点: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或议会掌握立法权,并通过立法对王权作具体限制);国王行使行政权但受大臣牵制;司法权独立于王权。

(3)联系:殖民扩张与掠夺为工业革命兴起提供资金和市场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资产阶级代议制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保障。

影响:促进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2.(2014浙江十二校联考)世界体系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力量与利益的博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

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材料三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

……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

在最惠国原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的规则,有些最惠国条款明文把第三国写作“其他基督教国家”。

——《“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为什么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形成世界市场的主要条件。

(3)材料三反映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在实施过程中有何变异?结合19世纪中期中英贸易关系中的相关史实来说明这一变异,并从经济角度说明其对中国社会带来的两重影响。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可知这应为新航路的开辟、早期的殖民扩张所带来的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和拓展。

此外,也可从文艺复兴对人类思想的解放这一角度思考。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1824~1860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关税平等”“英法签订自由贸易条约”即可得出“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结论,依据“中国‘国门洞开’”“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即可得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为附庸”的信息;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物质基础、交通条件以及殖民体系的形成等方面作答。

第(3)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相互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作答;第二小问注意设问的限制“19世纪中期中英贸易关系”依据所学知识中鸦片战争后英国在中国取得的特权来回答;第三小问注意设问的要求“经济角度”“两重影响”,可从“主观上经济的破坏性”和“客观上经济的建设性”这两个角度思考。

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逐步走向相互联系。

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殖民扩张和殖民制度登上历史舞台,改变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轨迹,东方从属于西方。

文艺复兴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人文主义兴起。

(2)特征: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为附庸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实行自由贸易,取消贸易壁垒的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成熟。

条件: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为世界市场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提供了技术条件;殖民扩张的加剧,促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3)变异: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对非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具有不平等或歧视性。

史实:鸦片战争后英国在中国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影响:一方面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市场供应地,逐步成为共同宰割的对象;另一方面,客观上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联系,促进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自然经济解体和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