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新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喜雨》新解
《春夜喜雨》新解
《春夜喜雨》,即事写景,状物抒情,其细腻,其贴切,其真挚,历来为人所称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名教师,读罢,不禁感触既深,且联想颇多。

春雨润物,与教书育人,何其相似,意象物态,与为师之道,无不相通。

春雨所润的对象是物,是能够开出艳丽的花朵的春苗。

我们不是常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吗?因此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把诗中的“物”“花”,理解成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对象。

教育的动机是什么?不是把学生当做敌人加以惩戒,不是当做木头随意摆布,而是把他们看作有思想、有情感、充满了生机的鲜活的人去对待。

因此,教育的出发点或者说动机,就应当是“润物细无声”中的“润”,即用阳光、养料、水分滋润他,助其茁壮,促其成长。

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是什么?是“知”。

“好雨知时节”,好雨有“知”,教育者岂能无知?岂能盲目?“知”就是彻底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生活的环境(家庭的、社会的)、前后的际遇,以及上述因素引起的阶段性的变化。

其次,要认真分研究,找出本质性、关键性的因素,从而,对一个学生的优缺点作出正确的判断,对矛盾的主次性质作出正确的界定,为如何开展教育制订相应的具体措施、预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学生,不是见面遇事就不分青红皂白讲一通,而应找准恰当的时间、恰当的阶段(思想发展的阶段)开展工作。

“当春乃发生”,“春”者,即教育对象最需要教育的时候,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候,最渴望得到指点的时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春”就是愤悱之时。

掌握了对学生施行教育的时间、阶段以后,还必须抓住时机,当机立断,采取行动,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就是“当春乃发生”中“当”字的要义。

教育,要认真研究方式、方法。

方式、方法恰当,事半功倍,否则适得其反,造成逆反心理,事与愿违。

方法之一是掌握施行教育的
契机,也就是诗中所说的“随风”。

“风”,可以是教育对象自身、也可以是教育对象周围有关联的事,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

“随风”,就是借助有关人物或事件,用不动声色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使教育对象觉得是即兴自然发生,而不是精心策划,有意设局,从而使之去掉戒心,去掉逆反心理,去掉“我有什么问题”的疑惑,使教育行为得以顺利实施。

教育方法的又一招,是“细无声”,即耐心细致的态度,声色俱厉,有时必要,但只能用于特殊的对象,特殊的`情况。

经常采用的还应该是和风细雨,耐心细致地交心谈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声色俱厉,有时能立竿见影,但不能持久,有时甚至会在当时发生爆炸,两败俱伤,不可收。

耐心细致地工作恰如中药治病,虽见效慢,但可除根。

这种效果,大凡教师皆有体会,这里不必细说。

“随风”是教育的契机,“细无声”是教育的态度,那么“潜入”则是教育产生效果的过程。

这不是直观的、显性的、立竿见影的。

是让人从感到愉悦至于产生感动、领悟、觉醒的心理过程。

“夜”是春雨润物所选的场合,那么,施行教育也要注意一定的场合。

从个体来说,由于情况的特殊,有时不宜在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进行。

教育者的只言片语、情态动作如果流露出让受教育者感到难堪、甚至有损颜面的情况,就会产生负面效果。

有些人和事,非在公众场合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则另当别论。

其实这还是一个教育场合问题,其途殊,其归同,其理一。

这首诗的后四句从两个方面讲了教育的效果。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一“黑”一“明”,就是受教育者心理效果的生动写照。

思想认识上感到朦胧的、糊涂的、一无所知、一团漆黑的东西,在耐心细致的关怀、启发、诱导之下,突然变得明晰起来,豁亮起来。

“明”就是茅塞顿开,就是恍然大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受教育者的外在表现。

在形象上容光焕发,在精神上,昂扬振作。

从一株幼苗长成大树,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最终开出询丽的花朵。

当千万株幼苗形成高林,开出万紫千红的花朵,客观上使社会面貌,发生了朝气蓬勃、荣昌盛的巨
大变化,这不是教育的效果又一生动体现吗?
让我们以教育者的心理,再读一次《春夜喜雨》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