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创新的阶段性和辐射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创新的阶段性和辐射力
学术创新有阶段性。

最根本的创新是认识论的拓新,它会影响到学科发展的根本转向。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在认识论上不断转向,其理论演进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语言的外部事实研究转向揭示语言心智的内在规律,从纯粹形式研究到形式和语义相结合,从普适语法理论的一般论证到普适语法与具体语法关系理论的系统构建,再到理论的由繁归约,研究步步推进。

对前沿学术思想的广泛吸收,使其理论与学术界广泛关联,反过来其各阶段的理论新思想又对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影响,表现出强盛的辐射力。

其中,每个阶段之间相隔近十年,都在自我扬弃中有所创新,并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产生相应的影响,而创新的角度和进程各有不同的方式和特点,表现出持续弥新的学术创新精神和广泛的学术辐射力。

透视其理论演进过程,有助于探讨学术创新的实质、过程和方式等。

一、语言认识论的两个创新点:“有限生成无限”、“解释而非描述”
学术创新在认识论层面进行,涉及理论的根本思维方式,体现于研究的出发点、立论的根基和观察的方式等,决定着研究的基本格局。

因此,从认识论角度来思考学术创新问题,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学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路向。

语言认识论的转变,正是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不同于以往语言理论的根本转变。

客观事实分为外在客观事实与内在客观事实。

以往的语言理论是建立于外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注重眼见耳闻的语言事实(语言行为过程、语言的社会和地理分布、语句、语篇、历史变迁等),在此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描写、概括和归纳语言规则(如句式、词组搭配、构词法、读音规则等),进而抽象出若干理论原理(如:能指和所指关系的任意性、语言单位的分层构造、语言单位的价值存在于语言系统之中等),形成一定的语言观(如行为主义语言观、结构主义语言观等)。

这是从大量的外部客观语言实践中获得理性认识,从无限的语言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有限的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

这些理论认识又反过来指导语言研究实践。

乔姆斯基则认为,无数的语言运用(事实/实践)是由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的,而且只有人类才能够习得(人类)语言,每个人天生具有习得语言的生理基础(即语言机能language facul-ty),因此,他将他的语言理论立足于人的语言生理和心理事实(内在客观事实)基础上,通过数理逻辑方式来概括和表述这种能够生成无限语句的有限规则,用以解释人类共同的语言生成机能。

因而,在语言认识论上,乔姆斯基的语言研究把只有人能够习得和运用语言,并且是以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语句这两点作为公理性的理论预设,从内在客观事实(心理机制)中推导出能够生成无限语句的有限规则,而以外在的语言合法性(即正确的语言运用)来检验其语言生成规则的理论假设,因而明显地表现出理论模式建构性。

在《句法结构》中,乔姆斯基提出了一套作为句法基础的“短语改写规则”,构成转换生成语法“深层结构”的基础,一套“词形的语音改写规则”作为表层结构,还有一套把基本句式转换为其他句式的“转换规则”①。

他试图以这些有限的规则(大约三页)来构成英语各种符合社会语言规范的句子。

这是一个用于解释语言生成的规则系统,但只有短语形式的改写规则和将短语结构转换成语音结构的转换规则关系。

这个以理论假设为前提的理论模式,假定人天生具有学会和使用语言的生理机制。

其理论假设试图以一套抽象的数理语言方式来概括和表达,要求对现实语言具有解释力。

假定性是其基本的理论特点,而不同于以往语言研究只描述事实的性质。

这种研究特质(创新性)是由他的语言认识方式决定的。

从研究的认识方式来看,如果说以往的语言学是从语言实践(事实)的认识到语言理论的形成;那么,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研究则是从语言理论假设到语言事实的解释。

由于他的研究指向人的心智,从语言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来把握语言的生成,形成了多个学科兴趣交叉点,因此,正如约翰·莱昂斯《乔姆斯基评传》当时就指出的:“目前在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兴趣会合之势。

但是目前这种协作关系的出现是‘独立处方’的语言学发展的结果;正是语言学(说得更具体些,乔姆斯基的活动)推动了这三门学科的联合。

”[2](P11)乔姆斯基语言认识论的转向,促成了多个学科的综合研究。

二、理论模型与现象研究相磨合:标准(扩充)理论确立语义解释
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在语言认识论上的转向带来语言理论的巨大革新,有其理论渊源,如此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就强调过语言为人类所特有,而哈里斯也曾“试图给语法描写建立一套后来乔氏所说的‘发现程序’”[2](P26)。

不过,这种滋养同时也使乔姆斯基难以完全摆脱其理论来源的某些观念的影响。

其中,突出地表现为对语义的处理与其老师哈里斯的取向保持一致。

其实,在写《句法结构》一书时,乔姆斯基周围已经有人(如Fodor和Katz)提出语义解释(semantic interpretation)的方案,但是,乔氏感到与自己的设想格格不入,在该著中便没有正视语义解释的问题。

[3]《句法结构》把语法只是看作纯粹的形式规则,如他在该书“摘要”中所说的:“我们可以把语法看作是一个由三部分构成的结构。

语法包含着一系列据之可以重新造出词组结构的规则,包含着一系列可以把语素符号链变成音位符号链的语素音位规则,还包含着把这两个系列的规则连结起来的一系列转换规则(这些转换规则可以把词组结构符号链变成语素音位规则能对其适用的新符号链)。

词组结构规则和语素音位规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基本的,而转换规则在这种意义上说,则不是基本的。

”其中并不包含语义解释的规则。

然而,语言理论模型的假设或建构,需要用语言事实来检验,其语言理论模型必须能够解释各种语言事实如何可以生成才算成立,因此,具体语言(以英语为主)的实际语句在乔姆斯基的研究中被用来检验其理论模型得以运行的可行性。

他的转换生成语法旨在构拟能够生成人类语言的一般原则(principles),这些原则再配以能够生成具体语言的规则(rules),但在各种语言事实的解释中又往往离不开语义。

比如,面对德语、俄语和日语那样具有丰富“格”(case)的语言,就需要解释“格”的语义。

因此,从语言解释的实际来考虑问题时,其理论模型中加
入了语义解释模块,并把自然语言层面(表层)的“格”与逻辑语义(深层)的“格”区别开来[4](P126-130),从而形成了60年代的标准理论和70年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

原则与参数理论突出地体现着一般与特殊关系的认识论哲思,对理论创新也有普遍的原理性启示意义。

四、理论模型的推演和简化:功能归约与理论简化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提出后,构成学术前沿,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参与、评说或引申发展,他自己也从其他学科和学者的研究中吸取学术思想和成果,形成了一种开放互动的理论研究态势,使自己的理论能够步步推进。

所以有学者说:“转换生成语法不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我们可以拿回家去用、去描写汉语或英语的语法,而是邀请大家参与理论建设,根据新的语言事实,一步步,一点点去修改在旧的语言事实上建立起来的条件、原则和理论,追求理论解释和理论描写上的充分性。

”[1](P31)从GB理论到简约论MP-模型的发展,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清楚。

在原则与参数理论中,“为了解释语言的共性,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的原则;而为了解释语言间的差异,研究者提出了更多新的参数。

尽管乔姆斯基等人多次重申参数的数量是有限的,而很多研究者往往把他们无法解释的语言间的差异设定为某种新的参数,一时间所提出的参数的数量多到惊人的地步,而且多数参数的设定没有明确的根据”[4](P128)。

这显然不能解释儿童在短期内便能够学会语言的事实,因而促使乔姆斯基要对GB理论模型做进一步改进。

这也是他一向主张语言理论要符合经济原则的最终体现。

MP-模型的提出还有一个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的学术背景,乔姆斯基紧跟时代步伐,在理论中加入了“运算系统”(computational system)这一重要概念,用以“指句子组合过程(派生)所需的一系列操作。

计算包括词项之间的句法组合,表征式的逻辑形式和语音形式的构建。

计算系统组建各种结构的过程是:从读数集选取一些成分并以各种方式将其组合成一个个次树;这些次树又最终组合(‘合并’)成一个树。

计算过程受各条经济原则的制约,如最短距离移位(movement)、拖延(procrastinate)和自贪(greed)制约等”[9](P74)。

简约论(Minimalist Program)贯彻语言经济原则的思想,重整理论模型,目标是使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模型呈现为一种最简单的形态,认为这样才接近语言生成方式的自然形态。

为了简化理论模型,简约论对标准理论以来的各个理论模型及其各种模块,按经济原则进行了逐一分析和清理,删除了深层结构、浅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等几个主干模块。

由此得到的简约论MP-模型,反映内在语言(I-language),仅由一个运算程序和一个词库构成。

⑥词库包含了词项的基本范畴属性和参数等为运算生成句法结构描述(structural discription)所需要的一切信息,经过运算系统的推导,直接生成句法的逻辑形式(LF)和相应的语音形式(PF)。

其中,许多功能和规则指定由词库对词性语义作完整的描述来完成。

这种思路促成了“词汇语法”理论的产生。

语言知识与世界知识的区分,则与认知语言学中概念认知与语言认知的研究思想相通。

纵观乔姆斯基转换生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从理论的体系性来看,各个阶段
的转换生成语法都是研究性质的语法,而非教学语法,尽管每个阶段都分别形成了一个理论模型,但其突出的特点是围绕各阶段探讨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而有阶段性的突破与创新,没有突破的部分则通常只是简述以往的论说,只论述含有新思想的部分,不像教学语法那样讲究共时描述的体系完整。

从学术创新的角度看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演进,我们可以得到三点相应的启示。

一是善于围绕学科研究对象为不同研究阶段提出核心问题,分阶段的核心问题与总体核心问题相关联,通过核心问题的研究形成新的理论,并推进理论研究的阶段性发展,从而实现总体理论的创新和阶段理论创新的步步推进;二是自觉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善于从观察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提出假设,通过大量的事实论证假设,从而揭示相关的规律、规则或形成相应的理论、原理;三是以开放的心态接纳相关学科的学术新知,融汇出新的学术思想,而不墨守阶段性的理论自圆格局,与学术前沿共同拓新,从而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学术关注点,形成较广泛的学术辐射力。

注释:
①(美)乔姆斯基《句法结构》,邢公畹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3页:“这一语法,在词组结构平面上有一套X→Y形式的规则序列。

在低层平面上有一套同一基础形式的语素音位规则序列。

还有一套转换规则序列把以上两个序列联系起来。

”这一语法略如下图:∑:Sentence
F:X1→Y1:Xn→Yn(词组结构规则)
T1:Tj(转换规则)
Z1→W1:Zm→Wm(语素音位规则)
其中,“转换规则”包含若干核心句式和变成其他句式的一套转换规则。

②Chomsky,Noam.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 Cambridg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65,p141. It can be illustrated in the following frame with a '?圯'used as 'output'.
Base (subcategories /lexicon)?圯Deep structure (+semantic component / interpretation)
Syntactic component
?坨Transformational rules(Surface structure (+pho-netic component /interpretation)
Or,it is as what was summarized by Andrew Radford in Transformational Syntax:a student's guide to Chomsky's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249-250):
Base (phrase structure rules,lexicon and lexical insertion rules) ?圯D→structure
Syntactic component
(transformations,conditions on them)Transformational component(S-structure
③原文:'IN THESE LECTURES,I would like to explore a number of issues relating to human cognitive ca-pacities and the mental structures that serve as the vehicles for the exercise of these capacities.'Chomsky,Noam.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④原文:'For many years,I have been intrigued by two problems concerning human knowledge. The first is the problem of explaining how we can know so much given that we have such limited evidence. The second is the problem of explaining how we can know so little,given that we have so much evidence.'Chomsky,Noam:Preface [A]. 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Origin,and Use[M]. USA:Praeger Publishers,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