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八年级下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2018.07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A卷(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课内古诗词赏析(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闸.(zhá)口锵.(kēnɡ)然堕.(duò)落泥土龟.(ɡuī)裂
B.拙.(zhuō)劣缄.(jiān)默脑畔.(bàn)蛮横.(hénɡ)无理
C.翌.(yì)日两栖.(qī)惧惮.(dàn)拾.(shè)级而上
D.沙砾.(lè)羁绊.(pàn)巉.(chán)峻行.(xínɡ)将就木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
A.欺侮大彻大悟缭望不修边副
B.漂移草长鹰飞骤然振耳欲聋
C.赌注海枯石烂懈怠目眩神迷
D.腐蚀挑拨离间浮燥轻歌漫舞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联合国特使正在也门、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间进行紧急斡旋
..,避免战事发生。
B. 渭南校园暴力事件令人叹为观止
....,5分半的视频中,靠墙的校服女孩,被多名同龄人殴打欺辱,遭受45个耳光。
C. 从他这副阳奉阴违
....的长像来看,无论是着装的花色衣服,还是满口的细语声调,都极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女人。
D. 新世代的中学生应当有目空一切
....的豪情壮志,要在时代的洪流中去搏浪奋进。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明星拍一部片子酬劳几千万,是普通百姓无数代人的总收入,其主要原因是这个社会的纵容、年青人的吹捧造成的。
B.五月初五端午节来临,“一粽浓情”活动在民间悄然开展,拉近了亲人间的距离。
C.如果全体民众都起来反对微腐败行为,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得到潜移默化。
D.高中学校逐步实行“选课走班制”教学,旨在大力培养中学生的学习水平。
5.将下列句子重新组合,排序最恰当
.....的一项是
①但是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②它们既能构成躯体,又在呼吸时被氧化而放出能量。
③食物就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
④原来,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⑤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
A. ③②①⑤④
B. ⑤②①④③
C. ④⑤①②③
D. ④③②⑤①
6.下面对古诗句的分析与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衿》中“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是写男子对女子的诘问,意思是“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B.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垂钓者”暗指当今的皇上,希望皇上重用自己,为国效力。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出了天气寒冷的实际景况。
D.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写出了杜甫对孩子们行为的抱怨之情,表达了作者率真自然的性格。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二则》(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二则》
7.文中画线处的停顿,有错
..一的项是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志怪.(记载)者也
B. 去以六月息.(停息)者也
C. 不知其旨.(主旨)也
D.学.(学习)学半
9.有关选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夸张手法写出鲲鹏形体之大,腾飞的气势之壮。
B.乙文中开头的“虽有嘉肴”,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的观点做铺垫。
C.甲乙两文都借用寓言说理,甲文表现对自由逍遥的向往,乙文说明“学学半”的道理。
D.从甲文中得出一个隐喻的成语:鹏程万里;从乙文中得出一个明显的成语:教学相长。
第II卷(非选择题,共82分)
说明:Ⅱ卷(主观题),请用0.5毫米碳素笔或钢笔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答题框内,写在答题框外无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三、文言文语句翻译与古诗文积累(12分)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1、依据提示,填写出相应的古诗句。
(8分)
(1),君子好逑。
(《诗经·关睢》)
(2)青青子衿,。
(《诗经·郑风》)
(3),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4), 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的呼喊!
(6)《桃花源记》中综合了视觉和听觉来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
,。
四、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课文重读(6分)
①下面我就要谈到我第六个重要抉择,在1992年,开始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我的作用。
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榜样,比如说,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它就有很好的扶植年轻人的传统。
第一代主任是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发现者。
第二代主任是瑞利,获得诺贝尔奖,曾经做过英国皇家学会的主席。
瑞利有一句名言,他讲:“我到60岁以后,对任何新思想不发表意见。
”因为60岁以后很多时候会对新思想起阻碍作用,而且我们有很多例子说明,权威有些时候会反对新思想。
他致力于培养人,让28岁的汤姆孙(就是发现电子的人)做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所以实际上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
……
②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笑声、掌声不断)。
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
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
——节选自王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2.这是一篇演讲稿,作者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作答。
(2分)
13.第①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14.从第②段文字中举例说说,这篇演讲稿语言有何特点。
(2分)
(二)文学类作品阅读(16分)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A: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
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
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
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
“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
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
”奶奶茫然而凄切
.....的眼神,让爷爷心痛。
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
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
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
..父亲,生怕他
会长了翅膀
....飞走。
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没有带,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塍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
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
”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
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
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
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
”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迈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
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
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
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
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
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
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
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
”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
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
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
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
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
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
”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
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
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
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
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
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
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在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B: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
15.
16.分别说说选文开头A处、结尾B处,这两个画线段句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A处作用:
(2)B处作用:
17.品析下面加点词或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4分)
(1)奶奶茫然而凄切
.....的眼神,让爷爷心痛。
(为何会产生“茫然”、“凄切”?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
(2)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
....飞走。
(抓重点词,分别从描写、
..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
修辞角度,作一点赏析。
)
18. 小说结尾说:“玉簪子怎么会掉在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找不到呢?”试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玉簪找不到的原因,至少说出两点。
(4分)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8分)
中学生“孝”知多少
材料一:传统有关“孝”的名言:①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②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③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④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⑤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材料二:现实有关“孝”的理解:笔者对多所在校中学生进行有关“孝心”的校园调查显示,九成学生认为“只要好好学习,考高分就是孝敬父母”。
不少受访学生坦言,他们并不觉得记住长辈生日、帮父母做饭就是孝心的体现。
负责调查的教师称,孩子对考好
成绩就是“孝心”的理解,反映出目前中学生对“孝心”的理解和执行有偏差,中国传统孝道迷失在考分红榜之下。
“孝心”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长幼失序、德智失序、育孝失力。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孩子吃完饭,将碗筷往桌上一扔便匆匆离席,从不帮忙收拾饭桌;孩子身体稍有不适,父母便急前忙后,父母生病,孩子却抱怨爸妈不能像往常一样照顾他……我们的孩子脾气越来越臭,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只享受被爱,不知要担负责任。
材料四:现实版的“孝”行为。
19. 请从材料一、二中,概括出有关“孝”的主要信息。
(2分)
20. 根据材料三,写出你的调查结论,至少写出三点。
(3分)
(1)(2)(3)
21. 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评价材料四中现实版“孝”的行为。
(3分)
五、写作(4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我们纵览《壶口瀑布》那跳动的美景,我看到了黄河魂,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当我们轻抚《一滴水经过丽江》那恬淡的风光,我融入了丽江的历史变革,一座美城就这样走进我的心里,它的水,它的桥,它的雪山,它的四方街……现实中,处处有留恋的地方,处处有动人的风景。
请以“这里的风景不一般”为题,写一篇游记散文
....,数字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B卷(共20分)
六、课外古诗词赏析(4分)
2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
陆游①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
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②。
江湖上,遮回疏放③,作个闲人样。
【注释】①陆游:南宋爱国词人。
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之时。
②黏天浪:连天的波浪。
③遮回疏放: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疏闲纵放。
(1)词的上阕写了采药归、寻茅店、、四个无拘无束的乡居生活片段。
(2分)
(2)从下阕的一个“闲”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两种复杂的情感?(要求用2个四字短语回答,2分)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
客①见赵王②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
”“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马之者也。
”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人名)乎?”王曰:“建信君有国事,且.又不知相马。
”曰:“王何不遣纪姬乎?”王曰:“纪姬,妇人也,不知相马。
”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王曰:“无补于国。
”“买马而恶,何危于国?”王曰:“无危于国。
”对曰:“然则买马善或恶,皆无危补于国。
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者。
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③,而社稷不血食④,然而王不待者,而与.建信君,何也?”赵王未之应也。
客日:“郭偃之法,有所谓柔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闻也。
”“所谓柔雍者,便辟⑤左右之近者,及妻子
..优者美女也。
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是能得之乎内(宫中),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
故日月晖于外,其贼⑥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
【注】①客:说客,游说之士。
②赵王:即赵孝成王。
③虚戾:废墟,形容田舍荒芜,人民灭绝。
④血食:祭祀祖先的食品。
⑤便辟:素近宠爱者。
⑥贼:害,此处指日月中黑暗的部分。
2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义。
(4分)
(1)何故至今不遣.()(2)且.()又不知相马
(3)而与.()建信君(4)及妻子
..()优者美女也
2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2)是能得之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
26.选文中的“说客”采用了类比说理的方法,来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2分)
八、名著片段阅读(6分)
27、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完成(1)(2)题。
保尔迅速朝后面瞥了一眼。
通往城里的大路上空荡荡的,连个人影也没有。
前面的路上,有一个穿春季短大衣的女人急急忙忙地走着。
她不会碍事的。
十字路口另一侧路上的情况,他看不见。
只是在远处通向车站的路上有几个人影。
保尔走到公路边上。
当他们相距只有几步远的时候,朱赫来也看见了保尔。
朱赫来用那只好眼睛看了看他,两道浓眉微微一颤,他认出了保尔,感到很意外,一下子愣住了。
于是刺刀尖立刻杵着了他的后背。
“喂,快走,再磨蹭我就给你两枪托!”押送兵用刺耳的假嗓子尖声吆喝着。
朱赫来加快了脚步。
他很想对保尔说几句话,但是忍住了,只是挥了挥手,像打招呼似的。
保尔怕引起黄胡子匪兵的疑心,赶紧背过身,让朱赫来走过去,好像他对这两个人毫不在意似的。
正在这时,他的脑子里突然又钻出一个令人不安的想法:“要是我这一枪打偏了,子弹说不定会打中朱赫来……”
那个佩特留拉匪兵已经走到他身旁了,事到临头,难道还能多想吗?
接下来发生的事是这样:当黄胡子押送兵走到保尔跟前的时候,保尔猛然向他扑去,抓住他的步枪,狠命向下压。
刺刀啪嗒一声碰在石头路面上。
佩特留拉匪兵没有想到会有人袭击,愣了一下。
他立刻尽全力往回夺枪。
保尔把整个身子的重量都压在枪上,死也不松手。
突然一声枪响,子弹打在石头上,蹦起来,落到路旁的壕沟里去了。
朱赫来听到枪声,往旁边一闪,回过头来,看见押送兵正狂怒地从保尔手里往回夺枪。
那家伙转着枪身,扭绞着少年的双手。
但是保尔还是紧紧抓住不放。
押送兵简直气疯了,猛一使劲,把保尔摔倒在地。
就是这样,枪还是没有夺走。
保尔摔倒的时候,就势把那个押送兵也拖倒了。
在这样的关头,简直没有什么力量能叫保尔撒开手里的武器。
朱赫来两个箭步,蹿到他们跟前,他抡起拳头,朝押送兵的头上打去。
紧接着,那个家伙的脸上又挨了两下铅一样沉重的打击。
他松手放开躺在地上的保尔,像一只装满粮食的口袋,滚进了壕沟。
还是那双强有力的手,把保尔从地上扶了起来。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阅读选文,填写完知识卡片。
(4分)
(2)结合内容,从描写角度(如动作描写等)简要分析选文表现了保尔的哪些性格特点?要求说出两点。
(2分)
①②
八年级(下)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参考答案2018.07
A卷(10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课内古诗词赏析(12分,每小题2分)
1.C(A: “锵”应读:qiānɡ,“龟”应读:jūn;B: “畔”应读:pàn,“横”应读:hènɡ;D:“砾”应读:lì,“绊”应读:bàn)
2.C(A: “缭”应为:瞭,“副”应为:幅;B: “鹰”应为:莺,“振”应为:震;D: “燥”应为:躁,“漫”应为:曼)
3.A(B:褒贬不当,“叹为观止”不能形容坏的方面;C:使用对象不当,“阳奉阴违”不能形容长像;D: 意思与语境不符,或:褒贬不当,“目空一切”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
4.B(A: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C:缺宾语,得到…净化(转变);D:搭配不当:“培养”与“水平”不能搭配,只能说“提高…水平”、“培养…能力”)
5.D(④为总说句,③承④解说什么是食物,②中的“他们”指③中的“食物”,故②应在③之后,⑤在②之后,⑤与①相连结,从逻辑推理可判断。
)
6.D(A:应是女子对男子的诘问,意思应为: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B:应暗指丞相张九龄;C: 并非“夸张”,而是“反衬”,也并非描绘“实际景况”;D:有抱怨之情,但没有憎恨之意,是对的,没有错。
)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7.B(正确的划分应为:“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8.A(B:这里指“风”;C:应为“味美”;D:应为“教导”)
9.C(甲文运用了“寓言说理”,而乙文采用类比手法,并非用寓言说理,且乙文说明的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
三、文言文语句翻译与古诗文积累(12分)
10.(1)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1分),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1分)。
(2)因此,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1分),教学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1分)。
11.(1)窈窕淑女(2)悠悠我心(3)零落成泥碾作尘(4)拣尽寒枝不肯栖(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每空1分,该空有错,则该空不得分,共8分)
四、现代文阅读(30分)
(一)12、开始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我的作用(2分)。
13. 举例论证(1分),列举英国卡文迪许实验的多个事例,充分论证了花大力气扶植年轻人是历史规律,强调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意义(1分)。
14.语言幽默风趣,善于调侃(1分)。
如:在讲到名人与凡人的区别时,一系列对比,如用过的东西,一个叫“文物”,一个叫“废物”,多么幽默诙谐,让人捧腹大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1分)。
(二)15、①奶奶的玉簪子(或:玉簪)②丢玉簪③找玉簪④珍视亲情(或:想念儿子、盼儿回家,意近即可。
)16.(1)A处:设置悬念,引出故事原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三个方面,任答对两给即可,一点1分,共2分);(2)B处:用父亲的动作
和语言,收束全文,暗示文章主题(点明文章主旨也可),让读者产生无穷的回味感(三个方面,任答对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17.(1)“茫然”是指丢失了玉簪,眼花记性差,找不到的失落感;“凄切”是指盼望儿子快回来寻找的急切之情;这两个词表现了奶奶对玉簪子的重视以及丢失玉簪子的心痛。
(三个方面,任答对2点即可,2分,有其他理解,只要合理也行。
)(2)“眼神抚摸”: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奶奶见到儿子时打量的时间久,关注的程度深(1分,意近即可);“长了翅膀”:运用拟物的手法,写出了奶奶的担心,不愿让儿子离开的忧虑之情(1分,意近即可)。
18. (1)奶奶老了,眼睛花了,记性差,可能之前将玉簪放在樟木箱里又忘记了。
(2)奶奶因思念在外地的父亲,经常打开樟木箱翻看父亲儿时的物品,玉簪是不小心掉进去的。
(3)玉簪也有可能是奶奶故意放进樟木箱的,目的是让爷爷催促父亲回来寻找,父亲回来了,奶奶就能见到她思念的儿子了;寻找玉簪其实就是让父亲回家的最好理由。
(若只答出了(1)、(2)两点,最多给3分;只要答出了第(3)点,至少给3分,共4分)(三)19、(1)孝顺是一种传统美德,孝顺父母历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材料一中反映出的信息,围绕“传统美德”说即可,1分)。
(2)中学生对孝心理解存在偏差(或:孝心教育存在缺失(1分,这是材料二中反映出的信息,只要说到“偏差”或“缺失”即可)
20.(1)中学生与父母关系相处融洽的人不足一半(或:较少,从“肯定”一项看出);(2)与父母有较大隔阂(较疏远)的人极少(从“从不”一项看出);(3)多数(或:相当部分)中学生不主动关心父母,不主动沟通(从“否定”一项看出);(4)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父母的人居多(或:不懂得尽“孝”的人居多,从“肯定”、“否定”两项看出)。
(凡单独答某一点,如:不知道父母生日的人居多,这类没有上升到一定层面的答案,一律不得分!)
21.示例:这两图是“不孝”(或:不太孝)的行为(1分),一个是“过母亲节”,让妈做好吃的,让母亲劳累,体现了“不孝”,也不符合古人说的“劳苦莫教爹娘受”的理念(1分);一个是只给钱,不再精神上安慰父母、关心父母,“忧愁莫教爹娘耽”足见没有做到孝(1分)。
(评分原则:评价1分,凡说“体现了孝”者,该题得0分,不符合漫画意图;分别阐述或合起来阐述1分,引用了材料一中的第⑤句加以说明,或引用材料二的观点:“帮父母做饭就是孝心的体现”,或孝心理解有偏差,得1分,共3分)
五、写作(40分)
22、按中考要求。
一等:35——40分;二等:30——34分;三等:24——29分;四等:18——23分;五等:17分以下。
30分以下最好占25%——30%。
(文章没有写成游记散文的,存在大量的议论性的文章,最高分不超过24分。
)
B卷(共20分)
六、课外古诗词赏析(4分)
23、(1)沽新酿(1分)闻渔唱(1分)(2)悠闲自得(闲适洒脱,意近即可,必为四字短语,1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无可奈何、愤懑不平,意近即可,1分)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
24.(1)派(派遣)(2)犹,尚且(3)交给(4)妻子和儿女(每小题1分,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