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鉴赏:理清思路,赏析人物。

2、思考/领悟:理解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反抗礼教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鉴赏:理清思路,赏析人物。

2、思考/领悟:理解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反抗礼教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伴着歌曲《孔雀东南飞》的音乐导入,感受忧伤凄婉的基调)一个悲惨的故事,流传千古;一首凄美的长诗,吟唱至今;故事里的事,令人扼腕;故事里的人,尤堪追怀。

生死相依是孔雀,长留人间是真情。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

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一.整体感知:
1.学生复述:检查学生对内容的把握(生上讲台展示)
2.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多媒体展示)
内容情节
兰芝请归(“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开端
兰芝被遣(“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发展
被逼改嫁(“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再发展
双双殉情(“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高潮结局
夫妻合葬(“两家求合葬……戒之慎勿忘”)尾声
二.诵读体验:
从以下两个情节中任选一个,小组内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
1、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2、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有四组同学展示了朗读,虽然个别同学感情不够投入,但大多数同学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感情,基本达到教学效果)
三、诵读诗中人物的语言——赏析人物思想性格:
1、谈谈你眼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学生分小组交流赏析刘兰芝、焦仲卿的个性化语言。


由发表见解,师总结)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人物思想性格。

刘兰芝: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多才多艺、勤劳善良、倔强坚贞、知书识礼、重情重义、果敢坚决、敢于反抗———才貌双全、才德兼备、秀外慧中,外柔内刚、
焦仲卿: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誓天不相负——
誓不相隔卿——
忠于爱情、孝敬母亲——矛盾体,只有忍辱负重,有点愚孝
四、问题探究:
1、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能干、知书达理、有教养,而且忠于爱情,可谓是百里挑一的好媳妇。

那么,她为什么仍然被驱遣?(生交流讨论,自由谈自己的看法)
师点拨:
礼记》中有这么一句:“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

《礼记》中的另一条记载,看看对大家是否有帮助。

这条记载是:“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学生一: 封建门第观念
学生二:焦母和刘兄的干涉
学生三:没有后代
教师总结: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是戕害他们爱情的凶手,也就是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

2、刘、焦最后双双殉情,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他们的爱情观吗?
师总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3、故事结局,两人双双殉情而死。

化成鸳鸯,不过是人们的对他们的美好祝福。

试想一下,除了殉情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结局?
生各抒己见
五、读后有感
以“——,我想对你说”为题,选择诗中一个人物表达一下你所希望的结局。

有学生纷纷表达了他们的心愿:
有的希望焦母别太专横,给他们以自由,有的希望焦仲卿带着刘兰芝私奔,有的希望焦仲卿和母亲好好沟通----------
最后老师要说的话(声情并茂的朗读):
刘兰芝,我要对你说
没有青山,没有潮水,只有漫漫伸向远方的道路,一路颠簸的马车承载着你满腔的悲痛。

纵然是感彻肺腑的安慰,似海深情的叮嘱,也止不住你如潮的眼泪啊!你的心就像那随风飘落的黄叶,跌入无底深渊,让冰凉浸透,让泪水洗荡。

曾经的不辞辛劳换来的却是这般棒打鸳鸯。

到底是何罪过,让你背负如此伤痛?甚至还来不及哭出声,你就这样头也不回,就这样去了,就这样走了……
风儿轻轻地吹呀吹,吹落你的眼泪;
泪儿轻轻地飞呀飞,带着你的伤悲。

你知道,你抵抗不了封建家长的淫威,你知道你和仲卿没有答案。

于是你不要什么月圆花好,不要什么笛短箫长。

要苦,就苦得像茶,苦中也有一缕清香。

要傲,做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
你去了,带着你的高贵,带着你的尊严!
我多么想你和你的爱人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哪怕忍辱负重,受尽屈辱!我多么想你儿孙绕膝,长命百岁!哪怕像卓文君一样受尽贫寒!
兰芝啊!可怜你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可怜你鲜花一朵就命丧黄泉!
六:拓展总结
几百年后,梁山伯和祝英台两情相悦却演绎了双双化蝶的爱情悲剧。

再几百年后的南宋,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琬的女子,伉俪情深,琴瑟相和。

然而,这一切并不合陆母之意,她认为唐耽误了儿子的功名前程,逼迫夫妻离异。

几年后的一个春日,31
岁的陆游郁闷独游,在沈园邂遇唐琬,唐琬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同题和之。

不久,唐琬抑郁而亡。

陆游抱恨终身。

封建家长制戕害了多少年轻人的幸福?让封建走开,让自由永存!最后我们一起祝愿: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学情分析
1、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对古文学习的兴趣,文言文基础欠缺,全文尚难疏通,更别说深刻理解主题思想,因此上课基本上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准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大多数学生内心深处对文言文有很深的抵触心理,老师应该顾忌到学生的这些敏感心理,给学生以鼓励,同时认真备课,尽可能地把课堂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进入到不一样的文言教学课堂,渐渐驱散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3、高一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长篇叙事诗,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是重中之重,再加上性格分析比一般知识性学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比较难以掌握,所以这也是教学的难点,对于文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部分,教师不用在课堂上一一进行讲解,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工具书在课前进行自学。

效果分析
第一,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把语文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在以上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在品悟中感悟人物,在讨论中拓展能力,处处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第二,创设了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中国有句俗话“严师出高徒”从这句话当中包含有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及教师形象的威严,也可见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枯燥、死板。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心情会比较压抑,而且思维能力也受到了限制,这样会大大扼杀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现在我倡导的是一种开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诵读中记忆,在讨论中明理。

第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灵活多样。

“发无定法,贵在得法”。

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学方法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教材去设计教学方法。

对于教材我们应进行深入的研究、揣摩。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就要求我们既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设计出课文的教学方法。

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

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

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因此,我指导学生去品读,并且让他们去品悟,让他们去讨论,让他们读出更强烈、更真实的语气,在读、悟、讨论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人物的品质,去理解诗歌的主题,老师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本诗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语言富于个性化、文言现象丰富,是学习古典文学的典范。

学生只要结合注释,用心感悟,是能读懂全文的。

但是现在的学生多数不喜欢钻研古诗文,流于浅层阅读。

我们一般的教法是归纳文言词语、分析情节手法、人物形象,于是有学生常被老师绘声绘色的分析弄得昏昏欲睡。

还有一些创新的教法就是通戏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但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欣赏一些现成的观点,老师也很少了解学生从文中吸取了哪些营养。

一篇《美国教师讲灰姑娘》的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课堂上美国孩子的欢呼雀跃与中国孩子的睡倒一片。

同样的故事,在不同教育观念指导下,被不同的教师引导到不同的思维方向,教育目标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我不能确定执教者就是美国教师与中国教师,但可以肯定这是两种教育思想的差异。

美国教师总结性的话语彰显出的教育智慧引起我深思,“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后妈“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美国教师紧
紧围绕内容,给孩子充分的想像空间,又不脱离现实生活;不拘于一字一词,更多的是关注对待人与生活的态度。

而我们在语文课上的内容则多是介绍作者、疏通字词、分析中心思想和“不好好听课就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就不能……”的说教。

高中语文新课改提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知识和鉴赏的规律,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体悟、品味咀嚼,思考申发。

”我在指导学生预习《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学生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刘兰芝那么勤劳,被遣回家时还…指如削葱根‟,这种描写合理吗?”于是我决定把提问的机会还给学生,采用学生质疑解疑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作者沟通,调动自己的经验去体悟形象与作品的意义。

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成为作品最后的完成者。


《孔雀东南飞》评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伶俜
..(zhízhú)虽与府吏要.(yāo)..(líng píng) 足下蹑.(niè)丝履B.踯躅
C.否.泰(fǒu)耳著明月珰.(dāng) D.遗.施(yí)交广市鲑.珍(xié)
2、选择与“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所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秦时明月汉时关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3.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与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托物起兴的手法。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C.《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是南朝的徐陵。

D.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官署。

它收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4.诗中极力渲染郡守家操办婚事的热闹豪华气派,其作用是什么?分析有误的一项()A.目的是造成紧迫感,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B.目的是与后面的悲剧结局形成强烈对比
C.表现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崇高品格和坚贞不移的节操
D.目的是侧面揭露郡守的剥削罪行
5.《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首__________,它与北朝的民歌《___________》合
称“_________”。

原题是《_____ _______》,收入南朝人________编的《___________》中。

6.《孔雀东南飞》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婚烟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___________和封建____________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他们忠贞不渝的
_____________和对压迫的_____________精神。

7.乐府,作为诗体名称,除指汉乐府诗外,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套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如苏轼的《东坡乐府》,这里的“乐府”是指______________:又如元代乔吉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

”这里的“乐府”是指______________。

8.诗歌第二段,是刘兰芝向焦仲卿的长篇倾诉,对于这诗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十三”到“十七”年龄的列举,是古代诗歌惯用的“赋”的写法,不一定是年龄的实指。

B、“织素”和“裁衣”代指女工,“箜篌”和“诗书”反映着文化,从中可表现出刘兰芝的教养。

C、“守节”不同于封建礼教的守节,但也表现出刘兰芝对焦仲卿唯母亲命是从的怨恨之情。

D、兰芝“徒留无所施”,“及时相遣归”的表白虽是违心之辞,但从中也可看出她所特有的刚强。

9.刘兰芝离开焦家时,有一段对她的外貌和装扮的铺陈描写,对这段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着意的妆束意在掩饰被休的屈辱并试图打动焦仲卿。

B、细致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沉着,冷静和刚烈的性格。

C、铺陈使人物形象更加完美,显示出她被休的不合理。

D、用横向、夸张的铺陈,赞美刘兰芝的“精妙世无双”。

10.对下面有关刘兰芝的一段语言描写,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昔作女人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线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A、兰芝满怀悲愤,自责语言全是反语,用以讽刺凶恶的婆婆。

B、兰芝企图于责备自己感化婆婆,以求得到破镜重圆的希望。

C、兰芝语气虽然委婉,好像是自责,实际充满对被压迫的怨气。

D、兰芝对婆婆的态度仍不失大度得体,其自责是出于礼节。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6~18题
“著我绣夹群,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再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1.这几句话采用的写法是什么?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排比和铺陈 D.比喻和起兴
12.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重、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出双”这点。

B、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

C、借此延缓别离时的到来,反映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本想精心修饰、禁不住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

13.作者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

B、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

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

D、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

14.对下面诗句解释说明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焦仲卿的话,表明他忠于爱情。


B.“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刘兰芝母亲的话,劝说兰芝面对现实,再嫁而求新的归宿。


C.“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焦母的话,表现她的残暴、刻薄。


D.“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刘兰芝的话,点出辛苦劳动,仍受婆婆刁难。

一个“故”字,既显示了焦母的故意挑剔,也显示了兰芝对险恶世情洞若观火。

语气委婉而率直,性格柔顺却刚强。


(二)认真阅读焦仲卿与焦母对话的四段诗(“府吏得闻之……会不相从许!”),完成20-21题15.对诗中语句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府吏得闻之”一段,焦仲卿极力为兰芝辩白,既陈述了新婚燕尔的幸福,又立下了白头偕老的誓言。

B.“阿母谓府吏”一段,焦仲卿严厉斥责、历数兰芝的种种过失,还虚拟出东家贤女诱骗儿子休妻。

C.“府吏长跪告”一段,焦仲卿久久跪着恳求,并且立下绝不它娶的誓言,果断地回绝了焦母那番诱哄。

D.“阿母得闻之”一段,面对儿子的恳请辩白,焦母勃然大怒,在痛加申斥之后,蛮横拒绝了仲卿的恳求。

16.对这四段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诗中可看出焦仲卿有忠于爱情,绝不妥协的刚强一面,又有恪守母命,谨遵孝道的懦弱一面。

B、由诗中可看出焦母蛮横霸道的性格,她既以偏见委屈儿媳,又根本不去听儿子的恳切陈情。

C、焦仲卿之所以不能保护自己深爱的妻子,除了性格懦弱之外,还与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有关。

]
D、焦母之所以能一意孤行,依丈的是封建家长制度的权威,焦母的行为具有封建时代的典型意义。

(三)阅读《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两段话,完成22~23题
①“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②“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17.关于这两段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两段都表现了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

B.①、②两段都诉说出刘兰芝艰难的处境。

C.第①段中可见出刘兰芝仍有幻想,与第②段不同。

D.第②段中可见出刘兰芝对焦仲卿的失望,与第①段不同。

18.下面是对《孔雀东南飞》首尾两段的分析,其中方框处依次选填正确的一组词语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开头,运用了托物起兴的写作手法,创造了□□□□的气氛,起到了□□□□的作用。

兰芝、仲卿死后合葬,坟地中松柏梧桐茂盛,鸳鸯相向夜鸣的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写作手法,象征着二人的□□□□永远长青,体现了诗人对这一对青年男女的□□□□。

A、缠绵悱恻、吸引读者、忠贞爱情、深深喜爱。

B、悲惨凄凉、吸引读者、高贵品质、深切同情。

C、缠绵悱恻、提摄全篇、忠贞爱情、深切同情。

D、悲惨凄凉、提慑全篇、高贵品质、深深喜爱。

参考答案
1、B
2、D
3、C(徐陵是编者)
4、D
5、长篇叙事诗《木兰辞》乐府双璧《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徐陵《玉台新咏》
6、刘兰芝焦仲卿家长制礼教爱情反抗
7、词、曲
8、C(守节指遵守府里的规矩)
9、A 10、C(A用以讽刺不当;B感化婆婆不当;D纯是出于礼节不当)11、D(没起兴)12、B(不符合刘兰芝的特点)13、C 14、D(A是表现焦对刘烂芝的深情,也表现了他的反抗。

B是兰芝哥哥的话,表现了他的尖酸冷酷与市侩。

C表现了焦母家长制的专横)15、D(A共事二三年并非新婚燕尔;B东家有贤女并非虚拟;C长跪是一种跪姿,并非久久跪着)16、A(恪守母命分析不当)17、D 18、C
课后反思
《孔雀东南飞》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

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

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基于此,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亮点:
亮点一:突出文学元素
长诗中的文学元素是很多的,其间有一个取舍的问题。

教学中应抓住比兴和铺陈手法,讲清特点,强调运用。

诗中的起兴具有经典意义,讲清讲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而铺陈是常见的写作方法,在比较中更利于提升学生欣赏与运用的能力。

亮点二:渗透训练因素
课堂上的语文因素是指在教学的相关环节中,时常能穿插一些语言训练的元素。

教学中设计了拟写标题的环节,许多老师也做这样的练习,但只是作为概括情节的需要,此处通过字数的增减,想达到的目的是既概括情节,又锤炼语言。

亮点三:变化解读视角
解读《孔雀东南飞》,常规的教学习惯于谈焦刘悲剧的社会原因,探讨焦母逐媳的原因以及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等问题。

我以为从学生精神成长的角度,过于艰深地去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的原因,不如从审美的角度和生命的意义入手,着力体会在刘兰芝形象上体现的精神生命的觉醒和独立意识,并进而理解在人类生命意识中对生和美执著追求的
同时所产生的对死亡的超越意识。

亮点四:精简教学内容
新课程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课时紧,本课像过去一样教学肯定是不行的;何况事无巨细的照搬其意义究竟有多大,也是值得考虑的。

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我突出了“简”和“逼”两个字。

“简”,就是在充分考虑相关教学内容之后,简化枝节性的内容,突出对学生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作用较大的内容;而“逼”是试图通过激趣、活动等方法“逼”着学生在课内外必须阅读文本,以便更好的沟通交流,推进教学。

当然教学中缺憾还是很多的。

受课时的影响,可以讲的和需要讲的内容很多,虽经取舍,依然觉得教学进度很匆忙,时间显得不够用;此外,文言语法是制约诗歌理解的重要障碍,加之价值观的变化,今天的学生很难真正走进诗歌的情境中,只能带着较深的隔膜随着老师在文本中走一遭。

这让我感到些许遗憾,也催我思考:我们到底应当如何让今天的学生自觉地愉悦地虔诚地去接受文化经典。

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深刻的。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受到了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新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带来了新的活力。

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思想方面:新课标要求教师具有人文情怀,要能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方面,教师要有广、深、新的知识面,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能力方面:要求教师具有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以及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那么,教师如何做好桥梁的作用,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呢?我认为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文本,注重对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的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具备类似的敏锐感觉。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的饱含情感的语言,迅速地感受到语言的意义所在。

学生只有形成了这种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才可能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