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青雷隶书三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青雷隶书三经》
济南市博物馆珍藏有《青雷隶书三经》一册,纸本,册页式线装。

册体高20厘米,宽13.5厘米,共100页,无页码。

红色双线版框通高12厘米,宽10厘米,半页6行,中有红色行线,行多为8字。

册首下方钤白文印“静侯”、朱文印“宜子孙”;册尾钤收藏印有三:朱文方印“皇六子”、“质王”,白文长条斋室印“自怡悦斋主人所藏书画”。

册有蓝色封皮,题签为“青雷隶书三经,朱文震书”。

册外配有蓝布函套。

朱文震,字青雷。

号去羡,又号青荔,别署平陵外史、去羡道人。

山东历城(今济南)人,是活跃在清代乾嘉书画艺坛上一位知名人物。

他少孤家贫,好学不倦。

早岁究心篆隶,不屑作科举文字。

精篆刻,喜藏砚及搜集古印。

工诗善画,“肆力翰墨花卉,擅没骨派山水,几夺娄东、虞山之席”(《续修历城县志》)。

他曾以太学生充方略馆誊录。

初任广西西隆州同知,有政声。

后开四库全书馆,授詹事府主簿,充篆隶校对官。

朱文震不但书画、篆刻和诗文有成,而且还是一位善讲鬼怪仙狐故事的寓言家。

他性豪迈,仗节气,喜游历,好交友。

与乾隆帝的皇叔慎郡王允禧及“扬州八怪”等文人墨客,相洽以亲交情甚笃。

每逢相遇,或研讨艺事,
相互砥砺;或诗词酬唱,互相品题。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有关于朱氏的轶闻趣事八则并传为佳话。

朱文震著有《雪堂诗稿》等,还曾仿吴伟业作《画中十哲歌》一篇为时所称。

卒年六十。

此册《青雷隶书三经》系朱文震用隶书字体抄录的《阴符经》、《孝经》和《忠经》,故简称之为“三经”。

《阴符经》全称为《黄帝阴符经》。

旧题黄帝撰。

一说唐代李筌所伪托。

分上、中、下三篇,合为一卷。

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等六家注。

内容多谈道家政治哲学思想,亦涉及纵横、兵家言和修养、丹术。

提出“阴阳相胜之术”,并提出“心生于物,死于物”,“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等命题。

历代史志将此书入道家。

明代唐顺志把它归为兵家,编入《兵垣四篇》。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

有人说是孔子自作。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即孔门后学所作。

《孝经》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故有着不同的版本。

《孝经》以孝为中心,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论述封建孝道,宣传宗法思想,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孝经》在汉代被列为《七经》之一。

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
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忠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其成书年代一直存在争议。

清代学者丁晏根据避讳旧俗,认为《忠经》是唐人马雄所写。

清代四库馆臣认定《忠经》为宋代之书,并在宋代《宋史?艺文志》等书始见著录。

《忠经》以忠为中心,论述封建忠君,讲述观察民俗、各司其责、文武兼顾等内容。

并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扩延,“忠”由原来的儒家的伦理范畴,而一跃成为重要的政治道德范畴,其含义主要是指对君主忠诚。

《忠经》模仿《孝经》的体例,章节亦为十八章。

品读和鉴赏此册,如同与先哲共赏一轮春江花月,别有一番感怀,确能令人体味和领略到一种推开历史与艺术之门的沉重和喜悦。

一是,“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要以孝为先。

由此,文士在儒家文化的教诲熏陶下,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以“忠孝节义”为核心的群体人格特征。

从朱文震人生及治学轨迹来看,其身上也明显烙下了时代的印迹。

在整个清代尤其是乾嘉年间,文士在文字狱和政治高压下,不敢接近时政、议论时文和针砭时事,很多学人被迫走向金石考据或书法绘画之研究,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诸多文士嗜金石,喜书画,擅考证,精鉴赏和倡导并实践碑学书风等特点。

而朱文震诚笃“为往圣继
绝学”,怀着“资治、学养、修身、教化”的持久梦想,于三尺书案前,青灯黄卷旁,焚膏继晷,苦耕不辍。

他不浮不躁,一丝不苟,字径盈寸,精心抄录,直到五千余字工工整整的隶书,跃然纸上。

这其中甘苦,可想而知。

此件册页,不仅证明了朱文震悬肘挥毫的功夫,还能从中看出其静坐修心的毅力及兼通融会的学养。

同时,也足可以表明他将一瓣心香献给书坛的心境,实属难能可贵。

二是,凝神册页上的法书,数百年光阴弹指一挥间,那墨迹仿佛还散发着幽香。

朱文震此件作品虽然不是巨幛大轴,但却精巧细致,令人爱不释手。

朱氏少时习字,对楷行魏碑心摹手追,尤对篆隶情有独钟,曾“独游阙里,纵观孔庙中秦汉碑版,入太子摹石鼓文,归而艺大进”(《续修历城县志》)。

他博览约取,刻苦临池,积学功深,求得汉隶之精髓。

传统隶书讲究用笔,捏笔要轻,着纸要重,行笔用力均匀,转折处要暗过,巧妙地调整笔锋,以令毫锥处于点画中央,成中锋无韵致可言。

另外,书写册页在章法结构等方面对书法家往往也是一种挑战,若处理不当,轻则呆板乏味,重则僵死若印刷体。

相对传统书法而言,朱文震却从习书到启悟,从创变到学养,从意韵到情致,由浅入深,注意多方面汲取营养和不断提升自己作品的艺术品位。

他以汉碑为
体,融以篆书笔意,并试图在同中求异用笔。

因而其所书隶书,笔力生辣灵动,结构别致,章法严谨,古意盎然,不俗不躁并流溢出朴拙之美,正所谓艺贵开新境,“写到生时是熟时”。

欣赏此册,怡神爽目,如入渔舟唱晚荡桨之境。

其字体雍容遒雅,寓圆于方,寓放于敛,能够从规矩中流露出豪情,在儒雅中展现出气度,通篇之中充盈着阳刚中和之气。

细品其姿其势,凝重自如,势植其骨,首尾顾盼,妙发笔端,势贯神足。

重处显厚拙,轻处见鲜灵,同字不同书,字字有出处,于严整中有变化,在平正处展奇峻。

实为一册难得之好字,堪称朱文震传世书法之佳品。

三是,观方寸钤章,体惜册之心。

细观此册上面所钤数方印章,足以令人心头一震,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件朱文震与皇亲国戚交往的历史纪实。

鉴藏印,是传世书画与图籍的一道风景,它们或记录了收藏主人展读时的欣喜,或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凡煊赫名迹和图籍多为“流传有绪”,其依据之一即物件上有历代鉴赏家或收藏者留下的收藏印鉴。

其传世经过,或一望便知,或大致理出头绪。

据考证,此册尾所钤“皇六子”、“质王”等印章的主人,应是清高宗乾隆帝弘历的第六子爱新觉罗?永。

永(1743―1790年),号九思主人,封质庄亲王,母纯妃苏佳氏(后晋升为纯惠皇贵妃)。

永通晓天文历算,工诗能书善画。

书法得徐浩笔意,山水学王时敏,花木师陆治,并上窥宋元诸大家,其花卉画
古淡苍逸,兼有少谷、沱江之胜。

据载乾隆帝对永颇为宠爱,在《四库全书》馆正式成立后,为了加强对编纂工作的监控,曾命永与永璇、永,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于敏中为最高执行官即总裁,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宜。

那么,《隶书三经》是怎样传承的?又为何由永收藏呢?据笔者分析,此册的原收藏主人似应是乾隆帝的皇叔允禧。

因为,朱文震在游历京师时,结识了允禧并被其所赏识,故“馆其邸最久”并多有记载。

朱氏曾自镌小印称“紫琼弟子”,还因在允禧的推荐下曾一度在詹事府担任主簿之职,而篆称“臣震”之印,并且多有所绘书画及镌印呈奉慎郡王府。

因而《隶书三经》似曾先由允禧收藏,并在册首钤盖“静侯”、“宜子孙”诸印。

爱新觉罗?允禧为清圣祖康熙第二十一子,雍正八年(1730年)受封贝子,并晋贝勒。

雍正十三年(1735年)受封慎郡王。

允禧能诗工画,有人誉为“远希董源,近接文徵明”,清代画史中列其画为“本朝宗藩第一”。

据红学家们考证,允禧为小说《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原型之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卒,谥靖。

无子,故以皇六子永出为慎靖郡王之后,并继袭贝勒,后晋质郡王,再晋质亲王,故慎郡王府后来亦称为质亲王府。

(据红学家们考证,永亦是小说《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原型之一。

)由此,想必允禧之收藏也由永继承,于《隶书三经》而言,亦复如是,遂
加钤“皇六子”、“质王”等印以示收藏。

其后,永与朱文震亦多有交往,见于记载者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曾与朱文震、王宸合作《异苔同岭图》等。

另外,在传世为数不多的永书画作品及最近在福建闽侯县发现的永手书摹刻楹联上,落款多为皇六子并钤盖“皇六子”、“皇六子章”等,亦可佐证。

沧桑入翰墨,往事越百年。

不知何时何因,作为皇族收藏的《青雷隶书三经》散佚,并辗转流到民间,其后流传经历不详。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此册于扑朔迷离中,竟神奇般地重现于朱氏的故乡济南。

后由宝聚斋购藏,1961年6月再由济南市博物馆购藏,真可谓一桩名士翰墨与故乡收藏之奇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