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陇县社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
艺术生活
A R T &L I F E
2019年 第1期(总第207期)NO.1 2019Serial NO.207
对陇县社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洪方舟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从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陇县社火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情况可以看出还存在诸多问题:人才缺乏,难以传承;经济困难,无法发展;平台制约,创新艰难。

要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等多种方式,带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陇县社火文化;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81(2019)01-0060-04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几千年的精华沉淀,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文化强国的打造不可缺少。

鉴于此,新形势下如何传承与
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

陇县社火文化,传承已有2000余年,是民间
文化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

本文即以陇县社火文化为例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一探讨。

一、陇县社火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陇县社火历史悠久。

古文献中所记载的
秦汉时期陇州民间“百戏”游演活动即是有关陇县
(古陇州)社火最早的记载,此民俗文化盛于宋、明、清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陇县社火与其传统村落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当地图腾、祭祀、祈福、娱乐等文化的结晶,也是目前为止在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原生态民间历史文化遗产。

从秦汉起,历史文献就陇州社火已有记述。

如《西凉杂说》载,公元前209年,古陇州人根据黄公伏白虎事编演“角抵戏”。

《东海黄公》有载,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年至十三年,陇州有“每以正月
对陇县社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诡状异形,以秽缦为欢乐,内外共观,兽不相避”。

明清时期,陇州全县各家社火昼夜不绝,随场变演,已形成赛社火的风习;新中国成立后,陇州全县共有“社火会”300余家,已达到空前发展。

(二)陇县社火种类丰富。

在中国农村每逢农
历春节或庙会节日,“社火”这种大型文艺游演活动便会成为人们的文化盛宴,这一传统民俗艺术的发展变迁离不开中华农耕文明数千年的兴盛发展。

因陇县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传承比较完整,加之陇县地貌分布为山、川、塬三部分,地形独特,所以陇县社火文化深厚而丰富,悠久而富有神秘感。

按表演时间区分,陇县社火有昼社火和夜社火之分;按表演形式而言,陇县社火有马社火、车社火、步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社火、地社
火、黑社火等,除高跷社火之外,这些社火种类多以不说、不动、不唱的静态表演为主,主要以神叙事、以型传神。

此外,陇县东南镇阎家庵村的血社火尤为传奇、神秘,这种民俗艺术历来传男不传女,虽艺术表现显得恐怖、暴力、血腥,但主题多表达收稿日期:2018-12-18
作者简介:洪方舟(1990—),甘肃武威人,女,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61
惩恶扬善、因果报应及除暴安良等意义。

(三)陇县社火基础深厚。

陇县社火有其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全县10镇8乡240个村,每个村都有社火表演队,都是村民自己组织起来排练表演。

社火起源于上古祭祀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持续变迁,社火的表演形式与内容主题发生了些许变化,但它依旧是人们表达心中祈愿的一种方式。

社火表演靠的是演员的动作表演,并配备各种造型道具,要求人数多,自然表演规模就大。

加之陇县地区为社火这种民俗艺术发展保留最为完整之地,所以社火在陇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基础、高超的表演技术基础。

鉴于此,社火表演已经是陇县人民每年期盼的文化盛宴。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五,陇县便有上百支形式多样的社火队,云集上万人在陇县县城以不同形式展开集中游演。

(四)陇县社火品牌独特。

社火这种民俗艺术广泛存在于我国南北方,而一些社火表演中的精品多出自北方,如甘肃正宁、泾川社火,河南嵩县、灵宝的骂社火,青海西宁社火,陕西大白杨社火和陇州社火等。

在数量众多的精品社火中独有陇州社火被国外友人赞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且于2013年获得“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的承办权并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正式授予“中国社火文化之乡”称号。

究其原因,陇县社火具有其独特的品牌效应:一则为陇州社火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保留得最为原生态,具有民俗艺术的古老基因和原始神秘感,能展现出社火的原始存在状态;二则为陇州社火不仅传承的完整,而且发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这一特质不仅缘于陇县历史、陇县人民对社火的情有独钟,还缘于陇县特殊的地形地貌与每年定时开展的社火表演竞赛;三则为品牌宣传效应好,陇县通过出版社火光盘、社火摄影影集、社火文化读物来吸引人群的广泛关注,起到民俗艺术的名牌效应。

二、陇县社火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一)人才缺乏,难以传承。

从陇县社火文化的调研情况看,目前社火表演人员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后继不足的问题值得关注。

陇州社火协会秘书长安德福老人有78岁高龄,虽然对陇县社火文化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但年事已高,已无法指导和组织社火文化活动。

陇县东南镇阎家庵村“血社火”传承人梁有和也年过70岁,虽然热爱社火文化,每年组织血社火表演也是力不从心,如今,阎家庵村已有两位血社火的传承老人作古,年轻人长期在外打工,加之不熟悉社火文化,使得陇县社火文化难以传承下去。

再如现年72岁的陇县布艺传承人陈美娥老人,1987年,她制作的“枕头猪”被国家美术馆收藏,1994年还被国家邮政总局定为猪年生肖邮票在国内外发行,由于年事已高加之生活困难,她的手艺已无人传承。

(二)经营困难,无法发展。

目前陇县社火传承发展中存在一个现实问题,由于农民收入不稳定,陇县社火表演举步艰难。

如陇县闫家庵村社火会会长和主要传承人之一的闫春林,热爱社火表演,有志发展社火文化,可是经费从哪来?闫春林等人自己筹集经费,自己动手缝制服装道具,一个庄家汉身兼导演、主演、化妆、道具、剧务、教练等数职于一身;身为社火的传承者,其深感肩上担子的份量,一路走来,举步维艰。

陇县河北镇东坡村村民王忠厚老人,对社火的热爱是融进了骨子里的爱,2011年他自费2万元,为本村社火会购置了服装和道具,但以后生存依然艰难。

还有如陇县皮影制作传承人、现年60岁的陈秀文,现在因为生活贫困已放弃热爱的皮影艺术。

(三)平台制约,创新艰难。

社火表演缺乏平台和资金,使得陇县社火文化从传统化、季节性走向产业化、常态化发展很艰难。

陇县为了传承社火文化,在县城修建了陇县社火文化广场,这个广场决算总投资2600多万元,工程占地面积98.43亩。

广场主体定位为“光芒四射、璀璨明珠”,布局为一轴一环六区,即中央广场区、社火脸谱区、舞台表演区等。

广场的建设表明政府支持发展社火文化。

也有热爱社火文化的有识之士成立了陇县社火演艺公司,这个公司经营者是现年60岁的东坡村村民王忠厚老人,一年就要自费20多万元,挖掘整理
62
创作社火剧本,购置服装道具,联系演出,排练了《三英战吕布》《群英梿枷棍套梨花枪》等30多个节目,王忠厚老人认识到社火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民俗精华,想办法把演出与市场对接,但他的公司运行艰难。

再如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年64岁的邰江平老人,为抢救、整理和创新凤翔木版年画呕心沥血、积劳成疾,为凤翔木版年画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没有平台发展,只能在家里狭小的空间维持着。

三、陇县社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对策与建议(一)政府加强投入与支持力度,吸引群众参与,传承陇县社火文化。

陇县社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政府丰富的引导经验,有群众的热爱基础,所以,陇县社火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但要扩大文化名牌效应,陇县政府还需继续加大对社火民俗艺术的支持与引导。

值得一鉴的是凤翔县政府对民俗文化产业的投入,凤翔县政府规划和建立民俗文化产业园,把凤翔县境内的民俗文化集中到六营民俗村,形成规模优势,创办文化品牌,发展成文化产业。

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泥塑艺人胡新明在六营民俗村入驻后,创办了凤翔县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作为民俗文化带头人,带动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走了一条民俗文化规模化、市场化的传承创新之路,每年销售民俗文化作品10万件,增加了民间艺人的收入,更好地保护了民俗文化。

陇县政府要组织文化系统研究人员,深挖陇县历史文化内涵,让陇县社火融合舞蹈、马术、特技、演唱等艺术形式,形成大型广场表演艺术,建立鲜明的地域特色,把陇县民间艺术推向世界。

(二)社火文化主导,促进三产发展,整合陇县文化优势。

陇县民俗艺术、民间工艺文化底蕴厚重,令人叫绝的有陇州社火、陇州小调、皮影与刺绣等。

每年春节期间,陇县游客络绎不绝,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春节社火节活动期间,游客突破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984万元,同比增长11.3%,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陇县社火的潜力。

在2013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上,陇县政府挖掘整理了6种陇州特色社火:陇州地台社火所表演的《祈福中国·雷动九州》,陇州高跷社火所表演的《高跷舞阵·闹红了天》,陇州梿枷社火所表演的《天地社火·百姓舞台》,陇州挈社火所表演的《千年故事·背上绝活》,陇州马社火所表演的《先秦帝国 · 驰骋天下》,陇州跷板、悬台社火所表演的《福兴中华 · 巨龙腾飞》。

通过形式不同的精彩表演,这些特色社火展示了陇州社火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拉动了陇县的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让陇县社火成为宝鸡市民俗文化的一张“国际名片”,带动区域第三产业升级发展。

(三)传承社火文化,强化教育作用,发挥社火社会功能。

一切艺术都包含着娱乐与教化的功能,陇县社火也不例外,通过社火的演绎倾诉人们心中的祈愿与价值观。

社火角色的扮演中,有一些故事戏剧情节中所塑造出来的形象,如关公、三娘等。

演绎关公形象,主要目的在于赞颂他的忠肝义胆,教育人们在生活中要爱国、诚信、守善;此外,社火表演中还有以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情节为内容的情节,重在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做人的公平正义、为官的清正廉洁及生活中的善恶分明等优良品质。

而具有神秘色彩的血社火往往借助一些反面题材,直击观众视觉,通过表演类似“三打祝家庄”这样的恐怖刺激场面,告诫人要坚守道德底线,坚持惩恶扬善。

同时,文化的传承过程也是一种教育过程,陇县社火文化的代代相传,不仅在表演者、组织者中,乃至周边的百姓甚至是儿童对其寓意也是耳熟能详,有强大的宣德教化功能。

社火社会功能的发挥还在于它是一种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众集体行为,有效地为群众日常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群众还可以通过参与社火加深对文化的了解、化解人们日常相互之间的矛盾。

从陇县各个村的情况看,凡是社火表演组织好的村,群众精神面貌好,邻里之间团结友爱,家庭成员和睦亲密,村容村貌整洁干净,民风淳朴社会风气好。

(四)以文化产业为龙头,采取多种方式,带动传统文化创新。

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强大推动力,要带动传统文化的创新,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
63
供保障。

如2017年春节期间,陇县政府组织“社火闹春”表演活动和“上河郡杯”西府社火大赛,发扬光大陇县社火文化。

其次要创新文化产业模式,在保留传统文化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突出文化产业模式在文化产业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要开拓艺术型、知识型、体验型的产业增长模式,助力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再次文化产业创新人才是基础。

艺术家创意者,要和市场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如陇州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传承人杨秉权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社火脸谱绘制技艺,搜集、挖掘、整理陇县社火脸谱500多幅。

他结合本县“社火疙瘩脸”创新出陇州木锨疙瘩社火脸谱工艺品,既弘扬传播了陇县社火艺术,又成为陇县文化旅游纪念品品牌,并与市场结合推销其作品,1000多件作品销往美国、法国等国,100余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最后还要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文体领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丰富的活力资本。

如甘肃省文县铁楼乡白马山寨由于民间资本的注入,形成了以旅游带动的白马藏族传统文化为主的特色产业,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池哥昼”作为白马藏族“闹元宵”的重头戏,表演令人震撼。

参考文献:
[1]王晓 ,姚玉泉.陇州社火脸谱[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2]阎铁太.陇州社火大典[M].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吴晓鹏.陇州社火影像[M].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吕晶.陇州社火传承与传统村落空间保护[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5]陈亮.血社火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5.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Longxian “Shehuo”Culture
Hong Fangzhou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come a development trend. A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Longxian ‘Shehuo’ culture which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is shown that there are still lack of talents, difficult to pass on; economic difficulties, unable to develop; platform constraints, innovation difficulties and many other issu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various methods, such as government guidance, and people participation. Keywords: "Shehuo" cultur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