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的维度
沈壮海
当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增进文化自信,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时代性课题。

没有哪一种文化,在缺乏自信的状态下能够挺立于人类文明的潮头;没有哪一个民族和国家,不将培育激发文化自信置于提升文化力量、赢得文化优势的重要位置,中华民族亦不例外。

我们所要增进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与前景的确信。

高度的文化自信,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对于自己文化理想的信仰与坚守、对于自己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同、对于推进自己文化创新发展的坚韧与执着,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在时代风云中立稳脚跟、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前提。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文化自信的建设,实即精神力量的涵养,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安放、精神共识的凝聚、精神支柱的构筑和精神能量的激发,与国运民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任何一个朝气蓬勃向前向上的国家和民族,都一定会有自己明确的价值引领、不可撼动的精神磐石。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可逆转地结束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与对先进文化价值和理想的矢志追求密不可分。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在文化问题上的积极精神状态,有其关键性的构成维度。

文化精神的自信、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道路的自信,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自信,分别指向于文化的内容体系、创造主体、发展路径,也提示着我们推进文化自信建设的基本着力点。

文化精神的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信仰。

文化精神,即一种文化体系所蕴含的基本的、起主导性作用的思想内容,它具体展现为文化的理想追求、价值体系等。

在漫漫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为鲜明标识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理想。

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离不开贯注其中的这些优秀文化精神的牵引
增进文化精神的自信,就是要增进人们对优秀中华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今时代崭新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文化能力的自信是对中华民族有能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信念。

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对文化创造主体创造新文化能力的自信。

没有这种自信,一个民族就不可能有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强烈愿望、自觉担当与主动作为。

中华民族文化创造能力之强,已然明证于史。


有强大的创造能力,现今的我们便不可能拥有辉煌于史、溢彩于今、无与伦比的优秀文化遗产。

提振我们的文化能力自信,尤需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在当代的文化新创造以及面向未来再创文化辉煌的能力,使我们的文化自信既“长于谈古”,也不“怯于论今”。

增进文化能力的自信,就是要增进中华民族在充分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续写出更加瑰丽文化新篇章的信念,努力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的更加多姿多彩作出中国贡献。

文化道路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一条中华民族“自己的路”。

在具体的文化建设领域,我们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等等,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增进文化道路的自信,就是要增进中华民族“走自己的路”的信心与定力,扎实迈好我们发展中的每一步,建设彰显中华民族智慧、气度和神韵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增进文化自信,要把握文化自信的关键维度。

文化自信需要道义的引领,更需要实力的支撑。

增进文化自信,进一步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先进文化对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引领,培育全社会理性平和、自信自强的文化心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的良好形象。

(选自2017年3月1日《求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自信的增进,在思想文化相激荡、文化软实力相竞争的当下,已成各国普遍关注的时代性课题。

文化有了自信,才能挺立于人类文明的前列。

B.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与前景的确信,内含着这个民族对于自己文化理想的信仰与坚守、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同。

C.文化自信的构成维度有三个重要方面,它们分别是内容体系角度的文化精神的自信、创造主体角度的文化能力的自信、发展路径角度的文化道路的自信。

D.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创造主体创造新文化能力的自信。

一个民族没有这种自信,就不可能有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强烈愿望、自觉担当与主动作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矢志追求先进的文化价值和理想,所以能够不可逆转地结束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走向伟大复兴的进军之路。

B.文化精神的自信是对我们中华文化精神的信仰,作为一种文化体系所蕴含的基本的、
起主导性作用的思想内容,它具体展现为文化的理想追求、价值体系等。

C.文化能力的自信是对中华民族有能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信念。

现今我们拥有的辉煌于史、溢彩于今、无与伦比的优秀文化遗产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强大。

D.文化道路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

增进这一自信,就是要增进中华民族的信心与定力,坚持“走自己的路”,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一样,也把培育、激发文化自信置于提升文化力量、赢得文化优势的重要位置。

B.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离不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这些优秀文化精神的牵引。

C.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在当代的文化新创造以及再创文化辉煌的能力,提振我们的文化能力自信,可使我们的文化自信能“谈古至今”。

D.文化自信不仅需要道义的引领,更需要实力的支撑,这样才能增进文化自信,把握好文化自信的关键维度,向世界展现好当代中国的形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团圆饭
江岸
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凌晨回到了黄泥湾。

那时候,东方天际还未露出鱼肚自,四周一片漆黑。

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回来,引起村庄零乱的狗吠。

者婆田玉花提前收到他发来的短信,悄悄地从热被窝里爬起来,给他开了门,没有惊动睡梦中的爹娘和一双儿女。

王宏生背着一个干瘪的背包,怀抱一个六七岁的女娃。

女娃被紧紧地裹在他的黑呢大衣里,闭着眼睛,小嘴半开半合,犹自打着细微的鼾声。

田玉花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嘴巴夸张地咧成了一个水瓢。

王宏生轻轻地嘘了一声,顺手关了客厅的灯。

他们家的小楼是几年前盖的,总共两层半。

一、二层住人,上面半层阁楼没有装修,搬进来之后,堆放一些杂物。

田玉花早把阁楼清理过了,铺的盖的都己准备停当。

两口子蹑手蹑脚地钻进了阁楼,把怀里的女娃安顿好。

天蒙蒙亮的时候,田玉花慢慢从阁楼里拱出来,轻轻关上阁楼的门。

她溜到一楼,发现爹已经起来,在客厅里摆弄鞭炮。

田玉花这才听到了村庄各处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刚才居然一直没注意。

大年三十早晨放一挂鞭炮,是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习俗。

山里人在中午吃全家团圆的年饭。

吃罢早饭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饭。

王家人忙年饭,却一直不得消停,老有人上门打扰。

田玉花和爹娘只好停下手中的活计,应酬一番。

“宏生哥回来了吗?”
“宏生兄弟在家吗?”
“俺找俺宏生叔……”
前来打听王宏生的,全都是村里的青壮年男人。

他们在家里喝杯茶,抽支烟,又纷纷落寞地走了。

这些人都是王宏生近年带到城里打工的老邻旧居。

他到城里工地打工,学会了粉刷的手艺,后来就带出一个工程队,承包楼房内粉和外粉的活计。

进了腊月,活儿干完了,王宏生让他们先回一步,拍着胸脯承诺,过年前兑现工钱。

这几天,他们天天都过来看一看,问一问。

马上要过年了,可宏生怎么还没影儿呢?
每送走一位来客,田玉花总是快速躲进厨房。

也不知是被油烟熏着了还是被寒风呛着了,她的眼角总往外涌泪花。

她不忍看爹娘脸上焦虑的神色,不忍听两个孩子扒在门框上翘望爸爸时发出的叹息,总是赶紧揉揉眼睛,去锅灶上忙碌。

中午十一点左右,村庄里又响起了此伏彼起的鞭炮声。

放过鞭炮之后,家家户户就要开年饭了!哈哈哈,钱到账了,终于到账了……王宏生旋风般从阁楼上冲下来。

在他的身后,随即响起一个脆生生的哭喊声,我要爸爸!我要妈妈!我要回家……王宏生的笑声和孩子的哭喊声回荡在隆隆的鞭炮声中。

爹娘显然吓傻了,两个孩子却狂喜地冲他跑过来。

王宏生顾不得和爹娘解释,更顾不得和儿女亲热,一个接一个打电话:
“双喜,赶紧过来!”
“栓柱,到我家来一趟!”
“冬生,我在家等你……”
大家纷纷赶到,将王家的客厅挤得水泄不通。

王宏生拿出一张银行卡,喜滋滋地说:“我刚刚收到银行提示短信,咱们的工钱到账了!你们一起去镇上银行,把各自的工钱转走!”
一个年轻人双手接过银行卡,欢天喜地地说,走啊,到镇上转钱去啊。

一群人跟着他,走出了王家大院。

年轻人扭回头说,宏生哥,中午和大伯少喝点酒,晚上到我家,咱哥几个一起喝。

大家都走了,王家大院一下子安静下来。

爹放鞭炮的时候,娘从阁楼上抱下来一个兀自啼哭的女娃。

“这个女娃是谁?”爹狐疑地问。

“她是我们老板的女儿,叫甜甜。

”王宏生说着,从娘怀里接过女娃,哄着女娃说:“甜甜乖,甜甜不哭,甜甜是叔叔家的小客人,咱们一起过年好不好?叔叔马上给你爸爸打电话,咱们吃完年饭,你爸爸妈妈就会来接你的。


王宏生打通电话,让甜甜和爸爸妈妈说了几句话,甜甜才不哭了。

田玉花麻利得像一阵风,把早就准备好了的年饭端上了饭桌。

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开始吃一年一度团圆的年饭。

王宏生刚端起酒杯,忽然听到呜哇呜
哇的警笛声在村口响起,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酒洒到了桌子上。

(选自2016年第9期《短篇小说》)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这篇小说虽然短小,却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工的生存困境与突围尝试,在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的今天,尤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B.主人公王宏生是一个能力强而守信用的人,这从他带出的工程队里的人全都是青壮年男人,并且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可以看出来。

C.小说中时不时出现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背景、时间以及当地的习俗,而且反衬了人物最终的命运,作用相当明显。

D.小说塑料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手法,对主要人物王宏生刻画时综合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注重细节描写。

E.小说的农民工代表王宏生,因为法制观念淡薄,注定吃不好“团圆饭”,令人叹惋,而故事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又令人深思。

5.作为农民工的工头,王宏生帮邻居讨回了工钱,但他的方式实在欠妥。

请概括这样做欠妥的理由。

(4分)
6.这篇小说从写作技巧层面看,具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陆谷孙:一遇词典误终生
孙丽萍
著名翻译家、《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先生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亮相,是在一年前的上海书展上。

历时15年、由他主编的《中华汉英大词典(上)》完成并举办首发仪式。

他教给读者一个挑选“好词典”的“秘诀”:查10个词,书中有十之八九,就非常有用了;如果只有十之二三,就别买了,形同鸡肋。

看似平淡的经验,其中却浓缩了陆谷孙孙先生40余年的人生时光。

陆谷孙1940年出生,祖籍浙江余姚。

17岁时他考上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后分配留校。

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辞典,由此参与《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

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

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108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

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

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

直到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才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

1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
选入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一遇词典误终生。

2000年,朋友鼓励陆谷孙效仿林语堂、梁实秋等前辈编纂英汉、汉英工具书并举。

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更需要汉英字典,陆谷孙又“自讨苦吃”启动了《中华汉英大词典》。

陆谷孙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

”这种劳心劳力的话,评职称时却不能算作成果,浮躁、逐利避而远之,他却沉浸其中,多年寒暑,乌发染霜。

历时15年,没有专业团队,参编人员全部是兼职,直到2015年这部辞典才告完成。

《大佛汉英大词典》是1600万字的“重磅”工具书。

它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详尽诠释。

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词典,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其中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

陆谷孙认为,英文和中文不是零和游戏①。

他是英语痴人,深受莎士比亚,却也为中华传统文化醉心。

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锺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对词语的色彩斑斓感受深刻。

但他也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小鲜肉”“直男癌”等侮辱性词语,他坚决不收。

长期研究莎士比亚的陆谷孙,是外国文学的“知音”,但他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在学好藏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

”他时常为学生朗诵杨绛的一段文字:“我们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

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一次,在接受电视台拍摄之后,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

“什么大师、伪劣、山寨的”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宁可幽居陋室,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

除了皓首穷经、其乐无穷地编纂词典,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

在复旦,陆谷孙是著名的英语系“老神仙”,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之深、辈分之高,更指先生的性格风骨。

他提出的“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成为复旦外文学院的院训。

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以最高分列榜首。

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如同盛会。

而陆家的餐桌,也是另一个传递人文思想的所在,格外令学生们留恋。

早在两年前,陆谷孙先生开始交代后事,自己珍藏的书籍和存款,不仅留给子女,也留给学生。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

”朱绩崧告诉记者,一部《英汉大词典》、一部《中华汉英大词典》修毕,先生心中了无遗憾。

陆谷孙先生不愿做大师,他乐为“匠人”。

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姆雷特的“ICouldBeBounded inA nutshellAndCount myself king of infinite space”——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选自2016年第6期《环球》)
【注】①零和游戏:又称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

指参与
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著名翻译家、主编陆谷孙教给读者挑选“好词典”的秘诀是他浓缩了40余年编纂人生时光得出的一个平淡的经验。

B.因为陆谷孙犯了政治上的错误,所以他虽是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但仍然被发配去编词典,坐上了这个冷板凳。

C.文章主要叙写陆谷孙编纂词典方面的工作,他所编纂的词典注重收录众多实例、同时又反对将随意创造的侮辱性词语收入。

D.从陆谷孙淡然拒绝美誉的行为和言语中,可以看出他皓首穷经编纂词典终生,仍没达到“泰斗”和“大师”的境界。

8.请写出你对题目“一遇词典误终生”理解。

(4分)
9.文章倒数第四段至倒数第三段介绍了传主教学方面的情况,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指出。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周新,南海人。

初名.志新,字.日新。

成祖常独呼“新”,遂为名,因以志新字。

洪武中
以诸生贡入太学
..。

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

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

敢言,多所弹勘。

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

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

巡按福建,奏请都司卫所不得凌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戢。

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监禁详拟,往复待报,多瘐死。

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带,从之。

且命畿内罪人应决者许收赎。

帝知新,所奏无不允。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

未赴,改浙江。

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

”至果雪之。

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

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

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

一日,视事,旋风吹叶堕案前,叶异他树。

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

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

发树,果见妇人尸,鞠实,磔僧。

一商暮归,恐遇劫,藏金丛祠石下,归以语其妻。

旦往求金不得,诉于新。

新召商妻讯之,果商妻有所私。

商骤归,所私尚匿妻所,闻商语,夜取之。

妻与所私皆论死。

其他发奸摘伏,皆此类也。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

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

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

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

”令惊谢罪,勘罢之。

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

夏原吉为居任解。

帝命覆视,得蠲振如新言。

当是时,周廉使名闻天下。

锦衣卫
...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

新欲按治之,遁去。

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

帝怒,命逮新。

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

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使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卒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

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

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

”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后纪纲以罪诛,事益白。

(选自《明史·周新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使/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卒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
B.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使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卒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
C.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使/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卒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
D.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使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卒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名”是古人幼年时由父母起的,供朋友称呼的;而“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长辈呼唤。

B.“太学”是西周时国家的最高学府。

汉代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

隋以后改为国子监,从此国子监和太学互称。

C.“锦衣卫”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D.“陛下”是宫殿的台阶下,本指在宫殿台阶下的近臣或侍卫。

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

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新正直敢言,冷面寒铁。

为官期间,他敢于直言,弹劾了很多官吏,权贵外戚们都震恐畏惧他,京城中甚至有人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小孩。

B.周新善判案子,细缜能干。

他从在马前盘旋不去的群蚋和落在公案前不同的树叶就能觉察出情况有异,后仔细勘察、审讯,能发奸摘伏。

C.周新微服私访,善于工作。

他以平民打扮在按察区内巡察,触忤县官后被关入狱,在狱中他从囚犯口中了解实情,掌握了县令贪污的情况。

D.周新执法严明,不畏强权。

一个千户负责侦缉搜捕之事时收贿赂、作威福,周新决心惩治他,但他却成功逃脱并诬陷周新有罪,周新至死不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