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限时规范特训 新人教版选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新人教版选修2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学士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材料三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倭仁和李鸿章分别是什么派别的代表?这两派在思想上有何异同?
(2)依据材料三,指出康有为宣传变法时“与之先王”的具体做法。
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顽固派;洋务派。
同:都反对学习西方民主政治,都维护封建统治、纲常名教,都属于地主阶级。
异:李鸿章赞成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倭仁则反对。
(2)撰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书,借助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力量宣传维新变法,托古改制。
目的:减少改革阻力;自保。
(言之有理即可)
2. [xx·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摸底考试][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社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
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政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1898年,康有为在上书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由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前后国人对宪政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宪政的历史意义。
解析:第(1)问抓住关键信息:“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1898年,康有为在上书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说明国人对宪政态度由较
少了解到明确提出。
结合1898年康、梁领导的戊戌变法,实现君主立宪制的需要分析其原因。
第(2)问宪政的历史意义对维新派而言,提供了政治改革的依据;对革命派而言,否定君主专制政体,促进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答案:(1)变化:由较少了解到明确提出立宪。
原因:维新变法的需要。
(2)意义:君主立宪主张,为维新变法提供政治理论,促进思想解放。
民国立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限制袁世凯专权,促进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3. [xx·湖北黄冈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立下的遗嘱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
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
是所至嘱!”而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却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
材料二胡锦涛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时说:“孙中山先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先生注重学习世界上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
来改造中国。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尚未成功”的遗留问题和毛泽东认为“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先生“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新创”的民主思想的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对孙中山及其革命思想与实践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1)问,“问题”可以从政治局势、民主政治及经济改革等角度解答;“依据”回答中国共产党的相关措施即可。
第(2)问,关键要突出“新创”,不能简单地回答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等笼统的内容。
答案:(1)遗留问题:内阁频繁更迭,总统选举有名无实,民国初年政治形同闹剧;宪法规定主权在民,但革命后普通国民的选举、监督权没有兑现;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没有体现,妇女的参政权也没有落实。
依据: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平等。
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普遍平等的人权。
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实现了人民的普选权。
完成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
(2)民主思想: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五权分立。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
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
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个共和政体悲惨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编自N·佩弗《远东》材料三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材料四看一个政体是不是民主政体,不能看是不是具备了某些形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建立在法治之上,能否建构一种科学的监督机制,能否把民主与集中合理地结合起来……
——摘编自梅宁华《对现代国家制度的新思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是怎样确立的?材料二中的“仿制品”指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的?
(2)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结合材料四分析这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近现代以来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对你有何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答案:(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颁布宪法
或法律文件确立代议制民主政治。
“仿制品”指辛亥革命后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因辛亥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挽救中国的道路。
(2)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优越性:把民主集中制与科学的监督机制结合起来。
启示: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推行政治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8975 983F 頿7K28705 7021 瀡%35487 8A9F 誟29151 71DF 營•35402 8A4A 詊h27365 6AE5 櫥 20391 4FA7 侧v25579 63EB 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