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
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据此回答1~ 4题。
1.全会的召开再次表明“中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形式逻辑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A.是针对我国改革现状做出的肯定判断
B.两个选言支都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
C.用换质法强调了我国坚定改革的决心
D.从感性具体触及我国改革的本质问题
2.《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
广阔前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要认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渐进性和飞跃性的关系
②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③“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在外延上是不相容关系
④只要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就一定能够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全会强调,只有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切实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才能持续为基层减负。
由此可见
①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视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形式主义建设
②全面从严治党务必实事求是,避免形式主义等形而上学的错误做法
③“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持续为基层减负”的充分条件
④“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持续为基层减负”的必要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
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决定力量
②守正创新务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
③坚持系统观念需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之上并指导新的分析
④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明确了完善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恩格斯说:“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道路行
进,往往当正确的东西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它。
”这启示我们在演绎推理中
①作为推理的前提必须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
②所有的认识必须源于实践并经得起实践检验
③必须正确把握前提和结论间的逻辑联系方式
④坚持正确的推理结构能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重庆八中每年暑假都为高一年级学生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就下列甲、乙、丙、丁四位同学
参与情况的表述,合乎逻辑的是
①由“甲同学或用了文献调查法,或用了问卷调查法”为假,能够推出“甲同学既没有用文献调
查法,也没有用问卷调查法”为真
②由“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同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假,能够推出“甲与乙不在同一个研究性
学习小组”为真
③丙约丁本周日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丁说:如果本周日不下雨就去。
结果丁当天没有去图书
馆,说明当天下雨了
不是甲乙丙丁中的任何一位”为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本次研究性学习,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中只有一位同学获得了特等奖。
评选结果被其中一位同学猜
中(如图1所示)。
由此可断定
A.甲猜对了,丁是特等奖
B.乙猜对了,甲是特等奖
C.丙猜对了,乙是特等奖
D.丁猜对了,丙是特等奖
8.2024年2月18日结束的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声称,“在国际体系
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你就会出现在菜单中”。
下列与之表达一致的是
①你或在餐桌上,或在菜单中
②你要么在餐桌上,要么在菜单中
③如果你没有出现在菜单中,说明你在餐桌上
④你既不在餐桌上,也不会出现在菜单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随着城市功能的调整,重庆工业文明遗留的“锈带”被智慧的重庆人开发利用,将废弃的纺织品
仓库打造成北仓图书馆,把重钢部分工业遗存建成重庆工业博物馆,将停产的鹅岭二厂打造成文化休闲基地⋯⋯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说明
①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成就了思维的能动性
②科学思维无所不能,通过实践都能变废为宝
③辩证思维促进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创新思维能够焕发“工业锈带”新的文化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据此回答10~12题。
10.发展新质生产力,特点在“新”,关键在“质”,落脚在“生产力”。
从哲学角度,对此分析
正确的是
①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掌握新技术培育新动能
②将提质增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矛盾
③只要重视量的积累,就能发展好新质生产力
④发展生产力旨在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
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这要求我们运用①发散思维,聚焦生产力新内涵②逆向思维,取代传统产业发展
③综合思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④超前思维,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
进生产力,有的绿色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所以,有的绿色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
此结论
A.正确,是真前提推出的真结论
B.正确,符合三段论的推理结构
C.不正确,其推理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D.不正确,新质生产力的定义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13.大足石刻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是世
界八大石窟之一。
通过儒、佛、道造像讲述了大量的中华孝善文化。
据此,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大足石刻”与“重庆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外延上是一致的
②“大足石刻”与“世界八大石窟”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③宗教是虚幻的,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④大足石刻承载的孝善文化是对世间百态的生动写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东周时期,李耳(老子)拜师商容时,商容让他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问他看到了什么?悟到
了什么?随着位置的后移,李耳回答如图2所示。
这启示我们
①只要在反复实践中进行科学思维,归纳也可以推出必然结论
②哲学智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可以指导生活
③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与事物的距离越远,越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在2024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的提法不同于以往,明
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政策取向。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国家政策取向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要处理好稳与进、立与破的关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
③既要看到当前发展的困难,更要坚信未来的美好前景
④“先立后破”这一创新理念有利于超越规律限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对图3漫画《绕道》的哲学解读最恰当的是
A.世间没有捷径,万事须得脚踏实地
B.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条件
C.坚持绝对运动,才能成功实现目标
D.重视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2分)
17.(36分)2024年是中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这30年,中国互联网从0到1,再从1到
无穷,焕新、生长、普惠,互联网重塑了中国人的生活形态,催生了众多新业态新场景,深刻地改变了中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回顾中国互联网30年发展历程,大潮激荡、风卷云涌,“一根网线”让中国连通世界,也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图4所示)。
中国
..互联网30年发展历程及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时间图
(1)回顾中国互联网30年的发展历程,运用辩证法相关知识,阐述“一根网线”如何深刻地改变
着我们的生活。
(12分)
(2)结合材料一,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运用创新思维推进互联网相关法
律法规出台的。
(9分)
材料二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互联网这一关必须要过”。
唯有强化“过关”思维,才能更加富有成效地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推进现代化。
(3)有人认为:只要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各个产业融合,就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所以我国应大力
推动互联网发展,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结合材料二,运用有关推理的知识分析该观点。
(9分)
(4)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理,说明我们应如何过好“互联网这一关”。
(6分)
18.信息化时代,青少年在学习、社交、娱乐等生活场景中与网络紧密相连,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针对青少年上网的各种潜在风险,《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4)》根据接触频率和担忧程度划分四象限图(如图5所示),发现“网络沉迷”“炫富拜金”和“个人信息泄露”落点在高频且担忧度高区域,说明这几类风险是当下需要重点关注与防范的问题。
“不良社交诱骗”“网络暴力”“网络诈骗”三类问题虽发生频率不高但伤害性较大、担忧程度高,同样值得关注。
青少年网络风险主要问题的认知情况
(1)结合材料一,阐述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的运用对应对青少年网络问题的作用。
(8分)
材料二相关研究显示,当前,青少年群体的幸福感与互联网使用时长密切相关(如图6所示)。
(2)运用“理解质量互变”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8分)
思想政治试题参考答重庆八中2024——2025学年度(上)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训练
案一、单项选择题
1
2345678910111213141516C A D C B B A C D A D C B C A B
二、非选择题
17.①联系具有普遍性,通过接入国际专线,实现与国际的互通,互联网开始融入老百姓生活。
②发展具有普遍性/实质,通过互联网自身的不断更迭,互联网网速越来越快,进一步延伸到老百姓生活吃穿住行等方方面面,改变老百姓娱乐方式、出行方式、消费方式等,影响广泛而深远。
③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前进性曲折性,互联网自身便利性与风险性并存,给老百姓生活产生积极与消极多重影响。
(2)①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创新思维,我国互联网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积极适应不同时代,促进问题的解决。
②超前思维具有前瞻性功能,国家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防范互联网可能会导致的各种风险。
③《意见》制定过程中公开征求意见,多次反复论证才最终发布,发挥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合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3)①演绎推理要保证结论为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前提为真,二是推理结构正确。
②从推理的前提来看,该推理的前提是一个充分条件判断,但是推动互联网与各个产业融合,应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以该推理前提为假;
③从推理的结构来看,认为我国应大力推动互联网建设,是肯定了该判断的前件,结论肯定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后件,属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是正确的推理结构。
(4)①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向有利的一方去转化。
②我们要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牢牢掌握信息化发展的主动权,才能消除隐患,抓住机遇,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18(1)①通过对青少年上网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更加明确了青少年上网各种风险的轻重缓急,对每种风险的认识更精确、透彻;
②将这些潜在风险综合起来考察,形成对青少年网络问题比较完整的认识,从而把握其本质和规律。
③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全面而深刻地认识青少年网络问题,找到应对之策。
(2)①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随着互联网使用时长提高,青年群体的幸福感也越高,但当互联网使用时长达到一定程度,青年群体的幸福感开始下降。
②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质,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
为了提升幸福感,青少年可以适当使用互联网,但是必须控制使用时长,防止不良质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