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评价,矿石选矿试验样品 代表性不够,送交没有资质单位做,不符合有关 规范要求;
➢ 只注重勘查工程的控制,认为达到相应的工 程间距即可,而忽略了地质研究。如矿区成矿地 质条件、矿化规律、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类型等 等综合研究;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 矿体连接依据不足。工程密了,矿体连接也 是不客观的,只是就矿连矿;
2、级别条件上,1977年后的与以前的有较大差 别。1959年前的是将矿石加工技术性质和开采技 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作为级别条件,而其后的 规范是将其从级别条件中提出,作为矿床开发的 条件。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 分类条件主要依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是否 符合矿山生产的技术经济条件,在当前是否有经济效益; (现在还应考虑环境上允许)。
1959年,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固体矿产储量分 类暂行规范(总则)”。
1977年,在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之后,调整了 分类分级,编出了新一轮金属矿、非金属矿的勘 查总则,提出了新的分类分级。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1992年,为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再 次调整了有关内容,出台了所有固体矿产的勘查 总则和新的分类分级。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的确定:
➢ ①矿产勘查所获不同的地质可靠程度; ➢ ②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
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 资源量。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一、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各勘查阶段要求一览表
勘查和 研究程度
工程控制程度
矿体连续性 地质可靠程度 加工选冶技 术性能试验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及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徐子林
一、我国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特点 三、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联
合 国分类框架对比
四、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实践中的几个 问题
一、我国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1954年,我国地质部全国储委决定将苏联1954 年批准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作为我国矿产勘 查工作的参考。
经济的
基础储量(111b) 预可采储量(121) 预可采储量(122)
推断的
潜在 矿产资源
基础储量(121b) 基础储量(122b)
边际经济的
基础储量(2M11) 基础储量(2M21) 基础储量(2M22)
次边际经济的
资源量(2S11) 资源量(2S21)
资源量(2S22)
内蕴经济的
资源量(331)
程试验、扩大试验 半工业试验
Ղ<10%
概略研究 15%<Ղ<30%
预可行性研究,也 可以是概略研究
45%<Ղ<65%
可行性研究,也可 以是预可行性研究, 概略研究
Ղ>80%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我国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分类
地质可
类型
靠程度
查明矿产资源
经济意义
探明的
控制的
可采储量(111)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国土资发[2007]68号通知中规定,如详查、
勘探工作是依据(预)可行性研究开展的,可不
进行单独的矿床经济技术评价。
预可行研究应在评审通过的详查报告或勘探
报告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在评审通过
的勘探报告基础上进行。
(预)可行性研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
机构完成。勘查单位不具可行性研究资质,一般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 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区 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层)的形 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 条件;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已进行了类比研究。 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 出详查区范围。
存在交叉现象; ➢ (5)采用联合国分类框架中的编码制; ➢ (6)矿产勘查与可行性评价两者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
关系。 ➢ (7)用途更加广泛,它将成为矿业市场交易中的重要技
术标准。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的特点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的特点
三、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联合 国分类框架对比
矿产资源分为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
可行性评价 SD法的精度
预查
普查
详查
勘探
发现矿体(化)进 行类比、预测、物 化探异常查证
矿体地质特征达到 大致查明、大致控 制程度,其余为大 致了解,异常查证
控制矿体的总体分 布,其余为基本查 明和基本控制描述 矿床地质模型,异 常查证
各项工作都要达到 详细查明、详细控 制程度,包括成矿 地质条件和内在规 律,建立矿床地质 模型
外)。
已设采矿权的生产矿山利用原有生产系统申
请在其深部和外围区域扩大开采的,扩大区范围
内资源勘查程度原则上应达到详查(省国土厅要
求小型矿床的勘查程度要求达到详查)。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常出现的问题:
➢ 矿区1:2000地形图未实测,而是1万或5千 地形图放大;
➢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一般未达规范相应的要求, 大部分只收集资料,简要评述,基本水、工、环 地质工作没做到位;
圈矿。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 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 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 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 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 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做出是否具有 工业价值的评价。必要时,圈出勘探范围,并可 供预可行性研究、矿山总体规划和作为矿山项目 建议书使用。
分类框架对比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类型对比
分类框架对比
四、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1)矿产勘查的目的:是要准确圈定矿体,估算 资源储量,为矿山设计和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勘查阶段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或)物化探异常研 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 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 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化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时 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1999年,编制出台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 类”。思路、概念与前完全不同。采用的是市场 经济的观念。编制主要依据是根据我国矿产资源 的特点,采纳了联合国分类框架和矿业发达国家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一些概念形成,同样采用 了三维的结构形式来表示。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勘查阶段由低到高依次为预查、普查、详查、 勘探;地质可靠程度对应为预测的、推断的、控 制的,探明的。预测的为潜在矿产资源,其余三 个为查明的矿产资源。在地质轴上用的是地质可 靠程度表示。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2)分类与编码。 依据不同的地质可靠程度和相应的可行性评
价所获不同经济意义来划为三大类储量、基础储 量及资源量,十六种类型,并分别用三维形式和 矩阵形式表示。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其中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和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是通过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研究来确定,实际上
我们在勘查工作中很少应用。
➢ 勘查工程质量不够重视,小体重测定数量少 于30件(每种矿石类型不少于30块);内、外检 数量少,不符合有关要求(当基本分析数量少时, 要求内、外检数不少于30件)。
➢ 伴生组份综合评价,未进行相应工作,或组 合样分析不系统,不全面等,无法估算资源量。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勘探: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经详查 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其间距 足以肯定矿体(层)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床地 质特征,确定矿体的形态、产状、大小、空间和 矿石质量特征,详细查明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对 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或实验 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应进行半工业试验,为 可行性研究或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可行性评价阶段由低到高为概略研究、预可行 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可行性评价的经济意义分 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 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五种分别在可行性评价轴 和经济轴上表示。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1992年以前规范的主要区别:
1、分类条件上,1992年的分类在能利用储量 一类中,又分出了a亚类-内外部条件都具备当前 能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b亚类-内部 条件好,外部条件较差者(技术上可行,经济上 不合理);
资源量(332) 资源量(333) 资源量(334)?
说明:表中所用编码(111-334)
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
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
只作概略研究,估算资源量。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4)勘查类型与工程间距,固体矿产资源/储量 分类中的地质可靠程度密切相关。
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和确定勘查工程间距时, 应依据五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 :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联合国分类框架中对普查(333)的要求是 数量的估计值是根据露头检查、地质填图、间 接方法和有限的取样推测的。
国际采矿冶金协会委员会认为,普查 (333)这部分矿产资源是根据地质证据推断 和假设的,但连续性未证实,通过适当的勘查 技术在诸如露头、探槽、探井、坑道和钻孔位 置上收集到的信息是有限的,或者质量和可靠 性是不确定的,但在此基础上可以低可信度估 计吨数9年前分类中的表外矿问题,实
际上讲按一般工业指标圈矿对于已达边界品位而
又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矿(化)体,应该属于内
蕴经济的,目前处理的办法是列为低品位矿石 。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3)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矿山开发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也是矿政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投资者、银行、 政府都需要了解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将资源量转 换为储量。资源量只反映地质工作程度,而储量 需要全面考虑地质的、技术的、经济的、环境的、 市场的、法律的因素,把满足上述因素要求的资 源量上升为储量。
因此说普查(333)阶段的要求是一致的。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
现在我们省的普查工作阶段要求是超越了
的,不必用系统工程(控制的基本工程间距放
稀一倍)控制。地质研究达到大致查明、控制
程度达到大致控制,地质可靠程度是推断的矿
体连续性(不确定的),资源量的精度要求是
15~30%。
➢
最为重要的观念:普查阶段是找矿而不是
可投入极少量工程 数量有限的取样工 系统取样工程控制 系统工程基础上加
追索、验证
程,不要求系统工
密工程及相应的工
程网度
作
预测的(334)? 资源量
推断的
基本确定的
肯定的
推断的(333) 资源量
控制的(332) 资源量
探明的(331) 资源量
类比、可选(冶) 类比、可选(冶) 实验室流程试验、
性试验
性试验、实验室流 扩大试验,必要时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对直接提供开发利用的矿区,国土资源部国
土资发[2007]68号“关于全面实施(固体矿产资
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
通知”中:
申请设立采矿权(含划定矿区范围),大中
型煤矿应达到勘探程度;非煤矿山原则上应达到
勘探程度,简单矿床应达到详查并符合开采设计
要求(矿产勘查开采分类目录中第三类矿产除
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特点
➢ (1)利用联合国分类框架中三维的概念进行分类,E 轴—经济轴,F轴—可行性轴,G轴—地质轴;
➢ (2)采用国际惯例的分类; ➢ (3)增强了经济观念,强调了时效性; ➢ (4)“分类”中的三大类十六种类型概念界定清楚,不
联合国分类没有。
地质轴用的是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
推断的、预测的,联合国分类框架中分为详勘, 一
般勘探、普查、踏勘四个阶段。
经济轴将联合国分类中的潜在经济分解为边际
经济的、次边界经济的。
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资源量及联合国分类
框架中没有的基础储量三类,分为十六个类型,较
联合国分类框架多了6个类型(基础储量)。
➢
分级条件可分为:研究程度和控制程度两个方面。
研究程度:包括勘查区地质、矿石物质组成、矿石质量、
开采技术条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
合评价等;
➢ 控制程度主要指对矿体形态、矿体连续性、以及对矿 体的形态、矿石质量造成影响的构造、岩浆岩的控制程 度。
➢ 级别条件中可靠程度的用词:A级准确查明、准确控制 (由矿山承担);B级 详细查明、详细控制;C级 基本 查明、基本控制;D级 大致查明、大致控制;
➢ 只注重勘查工程的控制,认为达到相应的工 程间距即可,而忽略了地质研究。如矿区成矿地 质条件、矿化规律、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类型等 等综合研究;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 矿体连接依据不足。工程密了,矿体连接也 是不客观的,只是就矿连矿;
2、级别条件上,1977年后的与以前的有较大差 别。1959年前的是将矿石加工技术性质和开采技 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作为级别条件,而其后的 规范是将其从级别条件中提出,作为矿床开发的 条件。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 分类条件主要依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是否 符合矿山生产的技术经济条件,在当前是否有经济效益; (现在还应考虑环境上允许)。
1959年,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固体矿产储量分 类暂行规范(总则)”。
1977年,在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之后,调整了 分类分级,编出了新一轮金属矿、非金属矿的勘 查总则,提出了新的分类分级。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1992年,为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再 次调整了有关内容,出台了所有固体矿产的勘查 总则和新的分类分级。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的确定:
➢ ①矿产勘查所获不同的地质可靠程度; ➢ ②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
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 资源量。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一、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各勘查阶段要求一览表
勘查和 研究程度
工程控制程度
矿体连续性 地质可靠程度 加工选冶技 术性能试验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及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徐子林
一、我国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特点 三、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联
合 国分类框架对比
四、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实践中的几个 问题
一、我国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1954年,我国地质部全国储委决定将苏联1954 年批准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作为我国矿产勘 查工作的参考。
经济的
基础储量(111b) 预可采储量(121) 预可采储量(122)
推断的
潜在 矿产资源
基础储量(121b) 基础储量(122b)
边际经济的
基础储量(2M11) 基础储量(2M21) 基础储量(2M22)
次边际经济的
资源量(2S11) 资源量(2S21)
资源量(2S22)
内蕴经济的
资源量(331)
程试验、扩大试验 半工业试验
Ղ<10%
概略研究 15%<Ղ<30%
预可行性研究,也 可以是概略研究
45%<Ղ<65%
可行性研究,也可 以是预可行性研究, 概略研究
Ղ>80%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我国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分类
地质可
类型
靠程度
查明矿产资源
经济意义
探明的
控制的
可采储量(111)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国土资发[2007]68号通知中规定,如详查、
勘探工作是依据(预)可行性研究开展的,可不
进行单独的矿床经济技术评价。
预可行研究应在评审通过的详查报告或勘探
报告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在评审通过
的勘探报告基础上进行。
(预)可行性研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
机构完成。勘查单位不具可行性研究资质,一般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 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区 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层)的形 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 条件;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已进行了类比研究。 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 出详查区范围。
存在交叉现象; ➢ (5)采用联合国分类框架中的编码制; ➢ (6)矿产勘查与可行性评价两者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
关系。 ➢ (7)用途更加广泛,它将成为矿业市场交易中的重要技
术标准。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的特点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的特点
三、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联合 国分类框架对比
矿产资源分为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
可行性评价 SD法的精度
预查
普查
详查
勘探
发现矿体(化)进 行类比、预测、物 化探异常查证
矿体地质特征达到 大致查明、大致控 制程度,其余为大 致了解,异常查证
控制矿体的总体分 布,其余为基本查 明和基本控制描述 矿床地质模型,异 常查证
各项工作都要达到 详细查明、详细控 制程度,包括成矿 地质条件和内在规 律,建立矿床地质 模型
外)。
已设采矿权的生产矿山利用原有生产系统申
请在其深部和外围区域扩大开采的,扩大区范围
内资源勘查程度原则上应达到详查(省国土厅要
求小型矿床的勘查程度要求达到详查)。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常出现的问题:
➢ 矿区1:2000地形图未实测,而是1万或5千 地形图放大;
➢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一般未达规范相应的要求, 大部分只收集资料,简要评述,基本水、工、环 地质工作没做到位;
圈矿。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 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 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 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 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 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做出是否具有 工业价值的评价。必要时,圈出勘探范围,并可 供预可行性研究、矿山总体规划和作为矿山项目 建议书使用。
分类框架对比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类型对比
分类框架对比
四、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1)矿产勘查的目的:是要准确圈定矿体,估算 资源储量,为矿山设计和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勘查阶段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或)物化探异常研 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 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 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化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时 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1999年,编制出台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 类”。思路、概念与前完全不同。采用的是市场 经济的观念。编制主要依据是根据我国矿产资源 的特点,采纳了联合国分类框架和矿业发达国家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一些概念形成,同样采用 了三维的结构形式来表示。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勘查阶段由低到高依次为预查、普查、详查、 勘探;地质可靠程度对应为预测的、推断的、控 制的,探明的。预测的为潜在矿产资源,其余三 个为查明的矿产资源。在地质轴上用的是地质可 靠程度表示。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2)分类与编码。 依据不同的地质可靠程度和相应的可行性评
价所获不同经济意义来划为三大类储量、基础储 量及资源量,十六种类型,并分别用三维形式和 矩阵形式表示。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其中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和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是通过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研究来确定,实际上
我们在勘查工作中很少应用。
➢ 勘查工程质量不够重视,小体重测定数量少 于30件(每种矿石类型不少于30块);内、外检 数量少,不符合有关要求(当基本分析数量少时, 要求内、外检数不少于30件)。
➢ 伴生组份综合评价,未进行相应工作,或组 合样分析不系统,不全面等,无法估算资源量。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勘探: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经详查 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其间距 足以肯定矿体(层)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床地 质特征,确定矿体的形态、产状、大小、空间和 矿石质量特征,详细查明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对 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或实验 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应进行半工业试验,为 可行性研究或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可行性评价阶段由低到高为概略研究、预可行 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可行性评价的经济意义分 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 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五种分别在可行性评价轴 和经济轴上表示。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1992年以前规范的主要区别:
1、分类条件上,1992年的分类在能利用储量 一类中,又分出了a亚类-内外部条件都具备当前 能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b亚类-内部 条件好,外部条件较差者(技术上可行,经济上 不合理);
资源量(332) 资源量(333) 资源量(334)?
说明:表中所用编码(111-334)
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
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
只作概略研究,估算资源量。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4)勘查类型与工程间距,固体矿产资源/储量 分类中的地质可靠程度密切相关。
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和确定勘查工程间距时, 应依据五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 :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联合国分类框架中对普查(333)的要求是 数量的估计值是根据露头检查、地质填图、间 接方法和有限的取样推测的。
国际采矿冶金协会委员会认为,普查 (333)这部分矿产资源是根据地质证据推断 和假设的,但连续性未证实,通过适当的勘查 技术在诸如露头、探槽、探井、坑道和钻孔位 置上收集到的信息是有限的,或者质量和可靠 性是不确定的,但在此基础上可以低可信度估 计吨数9年前分类中的表外矿问题,实
际上讲按一般工业指标圈矿对于已达边界品位而
又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矿(化)体,应该属于内
蕴经济的,目前处理的办法是列为低品位矿石 。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3)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矿山开发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也是矿政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投资者、银行、 政府都需要了解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将资源量转 换为储量。资源量只反映地质工作程度,而储量 需要全面考虑地质的、技术的、经济的、环境的、 市场的、法律的因素,把满足上述因素要求的资 源量上升为储量。
因此说普查(333)阶段的要求是一致的。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
现在我们省的普查工作阶段要求是超越了
的,不必用系统工程(控制的基本工程间距放
稀一倍)控制。地质研究达到大致查明、控制
程度达到大致控制,地质可靠程度是推断的矿
体连续性(不确定的),资源量的精度要求是
15~30%。
➢
最为重要的观念:普查阶段是找矿而不是
可投入极少量工程 数量有限的取样工 系统取样工程控制 系统工程基础上加
追索、验证
程,不要求系统工
密工程及相应的工
程网度
作
预测的(334)? 资源量
推断的
基本确定的
肯定的
推断的(333) 资源量
控制的(332) 资源量
探明的(331) 资源量
类比、可选(冶) 类比、可选(冶) 实验室流程试验、
性试验
性试验、实验室流 扩大试验,必要时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对直接提供开发利用的矿区,国土资源部国
土资发[2007]68号“关于全面实施(固体矿产资
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
通知”中:
申请设立采矿权(含划定矿区范围),大中
型煤矿应达到勘探程度;非煤矿山原则上应达到
勘探程度,简单矿床应达到详查并符合开采设计
要求(矿产勘查开采分类目录中第三类矿产除
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特点
➢ (1)利用联合国分类框架中三维的概念进行分类,E 轴—经济轴,F轴—可行性轴,G轴—地质轴;
➢ (2)采用国际惯例的分类; ➢ (3)增强了经济观念,强调了时效性; ➢ (4)“分类”中的三大类十六种类型概念界定清楚,不
联合国分类没有。
地质轴用的是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
推断的、预测的,联合国分类框架中分为详勘, 一
般勘探、普查、踏勘四个阶段。
经济轴将联合国分类中的潜在经济分解为边际
经济的、次边界经济的。
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资源量及联合国分类
框架中没有的基础储量三类,分为十六个类型,较
联合国分类框架多了6个类型(基础储量)。
➢
分级条件可分为:研究程度和控制程度两个方面。
研究程度:包括勘查区地质、矿石物质组成、矿石质量、
开采技术条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
合评价等;
➢ 控制程度主要指对矿体形态、矿体连续性、以及对矿 体的形态、矿石质量造成影响的构造、岩浆岩的控制程 度。
➢ 级别条件中可靠程度的用词:A级准确查明、准确控制 (由矿山承担);B级 详细查明、详细控制;C级 基本 查明、基本控制;D级 大致查明、大致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