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译注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xx世家>译注
(2)
(7)【原文】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疆,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

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

【注释】
1、淫,昏乱。

2、疆,通“强”。

3、陵轹,欺压。

【语译】在那个时代,晋平公放纵昏乱,大臣独揽大权,向东侵伐诸侯;楚灵王兵力强大,欺压中原各国;齐国是一个大国,并且与鲁国接壤。

鲁国弱小,依附于楚国,晋国就会恼怒;依附于晋国,楚国就会来攻打;不防备齐国,齐国的军队就会来侵略。

(8)【原文】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

景公问孔子曰:
“昔xx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
“xx,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说。

【注释】
1、五羖,五羖大夫百里奚。

百里奚沦为奴隶,标价五张羊皮在市场上被出售。

秦穆公知道他是贤者,为之赎身,举为大夫,所以被人称为“五羖大夫”。

百里奚辅佐秦穆公,称霸诸侯,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

羖,读“古”,公羊,这里指公羊皮。

2、累绁,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被囚禁。

【语译】鲁昭公二十年时,孔子已经三十岁了。

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访问。

景公向孔子请教说:
“从前,穆公时,秦国面积狭小,国土偏僻,他却能称霸诸侯,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
“秦国,虽然国土狭小,可穆公志向远大;虽然地处偏僻,可行事公平正直。

他亲自为百里奚赎身,任用为大夫,向他请教了三天,把国家的大权交给他。

用这样的态度举贤任能,即使是王天下也能做到,称霸诸侯只不过是小成功罢了。

”景公听了很高兴。

(9)【原文】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

其后顷之,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大夫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齐人称之。

【语译】孔子三十五岁那一年,季平子因为与郈昭伯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

鲁昭公率领军队进攻季平子,季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一起迎击昭公,昭公打了败仗,逃往齐国。

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

在这之后不久,鲁国发生内乱,孔子来到齐国,做高昭子的家臣,想借此与齐景公沟通交谈。

在此期间,孔子与齐国的大夫在一起讨论音乐,听到了乐曲<韶>。

孔子学习弹奏<韶>乐,在三个月里,不知道肉的味道。

(10)【原文】xx问政xx,xx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xx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
“政在节财。

”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晏婴进曰: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

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

异日,景公止孔子曰:
“奉子以季氏,吾不能。

”以季孟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xx曰:
“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注释】
1、滑稽,这里是指能言善辩,与现代常见义不同。

2、轨法,以法为轨,遵循xx。

3、倨傲,傲慢不恭。

4、自顺,只顺从自己。

5、xx丧,过度重视丧葬。

6、遂哀,哀而不止。

7、xx,才xx超群的人。

8、有间,有一段时间了。

9、登降之礼,进退的礼仪。

10、趋详,形容步趋中节。

11、细民,平民。

12、景公止孔子,景公挽留孔子。

止,挽留。

13、奉子以季氏,给你以鲁国对季氏的待遇。

季氏是鲁国的上卿,掌管鲁国朝政。

14、以季孟之间待之,意谓给孔子的礼遇低于季氏,高于孟孙氏。

15、齐大夫欲害孔子,齐国的大夫们嫉妒孔子。

害,这里是嫉妒的意思。

【语译】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
“君主要像个君主的样子,臣子要像个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个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个儿子的样子。

”齐景公说:
“说得好啊!如果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臣子不像个臣子的样子,父亲不像个父亲的样子,儿子不像个儿子的样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够吃得到吗?”停了几天,景公又向孔子请教(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
“治理国家要节省财用。

”景公很高兴,想把尼谿的土地分封给孔子。

晏婴向景公进言说:
“那些信奉儒家学说的人,能言善辩而不遵循法度,傲慢不恭而只顺从己意,不能屈居下位;过度重视丧葬,爱而不止,不惜破产而讲求厚葬,不可助长这样的风俗;他们游说诸侯,求取财富地位,不能治理国家。

自从才德超群的人不再出现之后,周朝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现在孔子推崇装饰打扮,讲究升降进退的繁琐礼仪,连走路都要求符合节拍,几世也学不会其理论,当年也弄不清其礼仪。

您想用他的那一套理论来改变齐国的风俗,就不可能把平民的生计放在首位。

”在这以后,景公见孔子时虽然仍很恭敬,却不再向他询问礼仪。

停了一些日子,(景公知道孔子有意离开齐国),就挽留他说:
“给您以鲁国对季氏那样的待遇,我难以做到。

”就以低于季氏高于孟孙氏的待遇对待孔子。

齐国的大夫们都嫉妒孔子,孔子也知道了。

景公又对孔子说:
“我已经老了,无力采纳您的建议来治理国家。

”于是,孔子就离开了齐国,返回鲁国。

(11)【原文】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乾侯,定公立。

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

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

仲尼曰:
“以丘所闻,羊也。

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


【注释】
1、xx,缶里有一只似羊的怪物。

2、木石之怪夔、罔阆,山上出现的怪物叫“怪夔”、“魍魉”。

木石,这里是指山。

怪夔,就是“夔”,独脚兽。

魍魉,传说中的山里怪物。

【语译】孔子四十二岁的时候,鲁昭公在齐国的乾侯去世,定公继位。

定公继位后第五年的夏天,鲁国的权臣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承了他的位置。

季桓子凿井时发掘出了一个陶罐子,里面有一只似羊的怪物,对孔子说,“得到了一只似狗的怪物”。

孔子说:
“根据我的听闻,您凿井时所得到的怪物应该是一只羊。

我听说山里的怪物,称作“怪夔”、“魍魉”,水里的怪物称作“怪龙”、“罔象”,土里的怪物称作“坟羊”。

(12)【原文】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

吴使使问仲尼:
“骨何者最大?”xx曰:
“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

”吴客曰:
“谁为神?”xx曰:
“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于王者。

”客曰: “防风xx?”xx曰:
“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

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

”客曰:
“人长几何?”xx曰:
“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

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

”于是吴客曰“善哉圣人!”
【注释】
1、堕会稽,这里是指焚毁会稽山上的林木。

堕,读“灰”,损毁。

会稽,山名,在今绍兴。

会,读“桂”。

2、得骨节专车,得到一节与车一样长的骨头。

骨节专车,一节骨须一辆车专装。

3、群神,从下文看,是指各国xx。

4、戮,这里是指陈尸示众。

5、山川之神,这里是指山川之神的主祭者,即守卫一方山川的诸侯。

6、社稷为公侯,这里是指土地神、谷神的主祭者,即有爵位的贵族(地位低于诸侯)。

7、王者,这里是指以xx治理天下的人。

8、xx罔氏,xx名,即“xx芒氏”。

9、釐,“禧”的古字。

10、长翟,即“长狄”。

翟,读“狄”,古部族名,身材高大。

11、大人,这里指身材高大的人。

12、僬侥氏,古代部族名,身材矮小。

【语译】(鲁哀公元年),吴国攻打越国,焚毁会稽山,得到一块装满一节车厢的长骨。

吴王派使者问孔子:
“谁的骨头最长大?”xx说:
“当初大禹在会稽山召集诸侯,防风氏来晚了,大禹杀死他并且陈尸示众,他的一节骨头装满了一车,这是最大的人骨。

”吴国的客人说:
“那些人可以被称为神?”孔子说;“山川之祀者足以治理天下,能够守护一方山川的人就是‘神’。

地神与谷神的主祀者,(能够守护土地与粮食),是公侯,(也可以称为‘神’)。

这两者,都属于以王道治理天下的人。

”吴客说;“防风氏守护那块地方?”孔子说:
“防风氏守卫的古代国家叫‘汪罔’,守护封山、禺山,姓‘釐’。

在虞舜、夏禹、商三代叫‘汪罔’,在周代叫‘长狄’,现在通称‘长人’。

”吴客说:
“人的身材有多高?”xx说:
“僬侥人高三尺,是身材最矮小的部族。

最高大的人不会超过僬侥人的十倍,十是最大的数。

”于是,吴客说;“回答的真好啊!您确实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13)【原文】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

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

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

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醳之。

阳虎由此益轻季氏。

季氏亦僭于公室。

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也。

【注释】
1、桓子,就是上文说的季桓子,鲁国的权臣。

2、嬖臣,宠爱的家臣。

3、阳虎,就是<论语·阳货>里所说的阳货,季氏的家臣,曾一度掌控季氏家族大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鲁国朝政。

4、隙,仇隙。

5、公山不狃,也是xx的家臣。

6、醳,读“释”,释放。

7僭,超越本分。

8、受业,xx学习。

【语译】季桓子有一个宠爱的家臣名叫仲梁怀,和阳虎有仇隙。

阳虎想把仲梁怀排挤走,被公山不狃阻止了。

到了这一年的秋天,仲梁怀更加骄横,阳虎就把他抓了起来。

季桓子为此很恼怒,阳虎就趁机把季桓子软禁起来,两人订了盟约后才把他释放。

从此,阳虎更加轻视己桓子。

季桓子也做了很多超越鲁国国君的事。

陪臣掌控了政权,因此鲁国自大夫以下的官员都超越本分,背离正道。

所以孔子不再做官,回到家里修订整理<诗>、<书>、<礼>、<乐>,弟子越来越多,从远方来的人,没有不拜他为师向他学习的。

【按】以上第7段到第13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叙述孔子成年之后到50岁之前在鲁国与齐国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