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考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陋的考试
鲁兆周
最近我有幸和全县的小学教师一道参加了教育局和人社局联合举办的教师素养考试。

本次活动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举措,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颁发准考证,教师要携带身份证入场等,俨然是高考的模式。

可是,考试过程中弥漫的荒诞氛围令人窒息,如同上映了一出黑色幽默剧,至今让我难以释怀。

考试前,我们在交了相关费用后,领到了一本《新世纪教师素养》。

这本书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它浓缩了新课程的所有新的教育理念,辅之以生动的案例分析,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

让人纳闷的是,临近考试了,教师们似乎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考试无非是走走过场而已,只要考场里有一个人率先完成答卷,其他人都会分享到胜利的成果。

有的老师苦口婆心地开导我,开卷考试吗,又不是大姑娘上轿,怕什么,真是庸人自扰!
果然,考试完全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进行的——
先说说“自主”。

应该说考试中的前三十分钟,考场的气氛还是凝重的。

老师们全神贯注,奋笔疾书,沙沙的翻动纸张的声响宛如天籁。

《新世纪教师素养》这本书不过二百来页,但是要想从中找出与考题相关的知识点却难似沙里淘金。

考前如果不深入透彻地钻研教材,要想独立完成这次考试,不啻是天方夜谭!
再来说说“合作”。

“合作”是考场上的主旋律,试卷中大量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就是在老师们精诚合作中完成的——随着一声粗重的叹息,老师们自主答卷宣告结束,憋足了的话儿如同决堤的洪水滔滔不绝。

片刻的喧哗后,从第一题开始,大家争着开始互报答案或指出在哪一页,有争议的答案经过民主协商达成一致。

考场内互报答案和欢笑声交织成一曲曼妙的乐章,此起彼伏。

窃以为,此情此景如果移植到课堂上,那和谐课堂的梦想不就成为现实了吗!
最后说说“探究”。

试卷中有两道案例分析题,在教材中是没有照搬的答案可抄的。

不要紧,老师们把新课程中探究学习的方法来了个移花接木,其纯熟的应变能力似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所谓的案例分析,不就是用新课程所阐发的新理论去剖析案例,最后得出结论吗?有的老师捷足先登,从教材中找出相关的理论依据,打算整合到自己的答题中,可是,这样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可不行,怎么办?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探究在中形成共识——从教材现有的案例分析中找出最为类似的一篇,来个“删繁就简”不就成了。

这一切可以看出老师们针对不同问题选择有个性特点的问题解决策略,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难题的能力,给了探究学习方法一个完美的诠释。

考试结束了,老师们春风满面地走出考场。

据说那一天县城大小酒店爆满。

是啊,老师们有理由为自己摆设庆功宴,因为几天后他们就又拿到了一本合格证,颁证时间居然就是考试的那一天。

呜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名目繁多的考试应运而生:学历提升考试、继续教育考试、普通话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教育法律法规考试、教师素养和教师行政能力建设考试等等,销蚀了教师的精力,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已在教师心中产生了极强的抵触情绪。

更可怕的是,这些考试都和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上的学时挂钩,而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在教师晋级、评优和职称评聘中又具有一票否决的威慑力,教师只有硬着头皮去应付了。

这些“速配快餐”似的的考试完全流于形式,有悖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

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学校中的每个教师都需要接受培训和参加学习,但在校本培训的框架下,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应该是围绕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而开展的,而不仅仅是个体自我的学习行为。

教师素养的提高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不能拥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这样的考试是不可取的,它只能达到为某些主管部门增加收入和教师获得相关证书“双赢”的目的。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课题。

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开展如教师素养知识竞赛、案例分析论文评比等活动,为教师素养的提高
打造广阔的平台,把这一项工作自上而下、由点到面地全面铺开,激活教师自觉学习新课程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考试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法宝,教师培训的重心必须下移,校本教研才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石。

校本教研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开展深入有效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理念,打破“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灌输式”、“强迫式”的培训定势,增强服务意识,着力构建有利于教师自主发展的个人培训成长规划,为教师专业成长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提供良好的动力支持。

只有这样,新课程的种子才能真正在教师的心田萌发;也只有这样,教师拿着新教材,在课堂上高唱“涛声依旧”的局面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