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3考点3小说的形象跟踪检测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端午节
鲁迅
方玄绰近来爱说“差不多”,这一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而且不但说,的确也盘踞在他脑里了。

他自从发现了这一句平凡的警句以后,虽然引起了不少的新感慨,同时却也得到许多新安慰.譬如看见老辈威压青年,在先是要愤愤地,但现在却就转念道,将来这少年有了儿孙时,大抵也要摆这架子的罢,便再没有什么不平了.
他将这“差不多说”最初公表的时候是在北京首善学校的讲堂上.散坐在讲堂里的二十多个听讲者,有的怅然了;有的勃然了,大约是以为侮辱了神圣的青年;有几个却对他微笑了,大约以为这是他替自己的辩解:因为方玄绰就是兼做官僚的。

而这其实不过是他的一种新不平。

他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十分安分守己的人.教员的薪水欠到大半年了,只要别有官俸支持,他也决不开一开口。

不但不开口,当教员联合索薪的时候,他还暗地里以为欠斟酌,太嚷嚷;后来一转念,这或者因为自己正缺钱,而别的官并不兼做教员的缘故罢,于是也就释然了.
待到凄风冷雨这一天,倒居然也发了一点薪水,方玄绰不费
举手之劳领了钱,酌还些旧债,却还缺一大笔款.
但是“差不多”的事实又发生了,政府后来竟不理无关痛痒的官吏,终于逼得先前鄙薄教员要钱的好官化为索薪骁将了。

他也赞成同僚的索俸,然而他照例的并不一同去讨债。

阴历五月初四午前,他一回来,方太太便将一叠账单塞在他的鼻子跟前。

“一总得一百八十块钱才够开销……发了么?"方太太说。

“钱的支票是领来的了,可是索薪大会的代表又说要到他们跟前去亲领……"
“我想,还不如去亲领罢,这算什么呢。

”方太太看着他的脸说,“孩子们说那学费,学校里催过好几次了,说是倘若再不缴……"
“胡说!做老子的办事教书都不给钱,儿子去念几句书倒要钱?”他想了一会,又懊恼地出去了.
照旧例,每逢节根或年关的前一天,他一定须在夜里的十二点钟才回家,递给方太太一叠簇新的中交票,脸上很有些得意的形色。

谁知道初四这一天他不到七点钟便回家来。

“怎么了?……这样早?……"方太太看了他说.
“发不及了,大约到初八就准有钱……我午后去寻金永生,
待到知道我想要向他通融五十元,即刻将我支使出来了。


“这样紧急的节根,谁还肯借出钱去呢。

”方太太说。

方玄绰低下头来了,接着就记起去年年关的事来,那时有一个同乡来借十块钱,他其实收到了衙门的领款凭单的了。

因为怕这人将来未必会还钱,便说衙门里既领不到俸钱,学校里又不发薪水,实在“爱莫能助”,将他空手送走了。

然而不多久,他恍然大悟似的发命令了:叫小厮即刻上街去赊一瓶莲花白。

莲花白竟赊来了,吃完饭,又颇有些高兴了,他点上一支大号哈德门香烟,从桌上抓起一本《尝试集》来,躺在床上就要看。

“那么,明天怎么对付店家呢?”方太太追上去,站在床面前,看着他的脸说。

他又要看《尝试集》了。

方太太怕失了机会,连忙吞吞吐吐地说:
“我想,过了节,到了初八,我们……倒不如去买一张彩票……”
“胡说!会说出这样无教育的……”
这时候,他忽而又记起被金永生支使出来以后的事了.那时他惘惘地看见店门口竖着许多斗大的字的广告道“头彩几万元”,
仿佛记得心里也一动,或者也许放慢了脚步的罢,但似乎因为舍不得皮夹里仅存的六角钱,所以竟也走远了。

一九二二年六月
(有删节)【注】《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是胡适先生里程碑式的著作。

问世以来引起文学界、理论界的广泛争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语言简洁,“盘踞"一词点明了“差不多"心态在方玄绰心中根深蒂固.
B.方玄绰在“索薪”事件中,一直不积极参与,本质上是因为他的身份既是教员又是官僚。

C.方玄绰向金永生借钱以及同乡年关向方玄绰借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境况与人情关系。

D.小说用讽刺的笔调描写了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等,其表现令读者发笑沉思。

解析:选B B项,“本质上是因为他的身份既是教员又是官僚”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索薪的人员中既有教员,也有官
员。

因此,方玄绰不参与索薪应与身份无关,而是由他的思想所决定的。

2.(概括人物形象)方玄绰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解析:方玄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根据文章中方玄绰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分析概括得出。

比如文章第三至五段写“教员的薪水欠到大半年了”,但是方玄绰“只要别有官俸支持,他也决不开一开口。

不但不开口,当教员联合索薪的时候,他还暗地里以为欠斟酌,太嚷嚷",但是当他没有参与讨薪而“不费举手之劳领了钱,酌还些旧债,却还缺一大笔款"的时候,他“也赞成同僚的索俸”,但是“他照例的并不一同去讨债”,可以看出方玄绰性格中自私自利的特点.
答案:①自私自利。

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但照例不一同去讨债。

②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

他混身于教育界,喜欢发奇谈怪论,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

他总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显示着自己的进步,其实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3.(探究形象意义)试分析方玄绰“差不多"思想的本质特征,
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探究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解析: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问考查人物形象特点;第二问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通读文章,圈画出文章中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并结合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①方玄绰的“差不多”是指不敢面对现实,用自欺欺人、自我麻痹、自我安慰来掩盖自己懦弱本质的心理状态。

②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很大,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容易产生一种郁闷的心情。

运用自我解嘲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们缓解生活中的压力,不至于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失去理智,从而以更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使社会更加和谐。

③但是我们若是一味沉浸在其中,它就会腐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面对现实中的不良现象不能挺身而出并与之抗争,让我们丧失生活的激情,成为生活的奴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管家
孟宪歧
沈静波乡下有良田,城里有米店。

说他是商人,行;说他是地主,也行。

但他却不是个好商人。

因为,他不会做生意,甚至连米的价钱都不晓得,他只知道读书下棋。

可米店的生意不错。

还有,虽说他是地主,可乡下的地,不知道哪块属于他,关于地租他也一无所知。

为什么?
他有一位好管家,姓韩,单名一个柳字。

管家比他整整大了40岁。

管家从小进沈家当学徒,后来给他的父亲当管家,现在又给他当管家。

他对沈家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其实,他根本没有家,沈家就是他的家.
从他讨饭进沈家那天起,就把沈家当成了家。

有这么一位好管家,他便当了甩手掌柜。

那年,城里来了许多饥民,蚂蚁般。

好几家米店都店门紧闭,唯独沈家米店正常营业。

不但生意正常,还开设了两个大粥棚,每天为饥民提供免费小米粥。

见门口这么多人等粥,东家皱皱眉:“多烧几锅,让他们吃够!”
管家小声说:“老爷,使不得。

把咱米店的米全都熬粥,也救济不过来。


东家一愣:“那总不能让他们饿着吧?”
管家点头:“我们尽力而为。

"
一天夜里,城里饥民闹事,几乎抢光了所有的米店.
沈家米店却毫发无损.
饥民说:“沈家米店每天都为我们熬粥,我们不能没良心。


实际是管家悄悄给饥民出主意,那几家奸商囤积粮食,抢了他们法不责众。

这个主意不错,不但保住了沈家米店,还让饥民有了粮食.
饥民扛着粮食四散逃去.
官府来抓人,哪里还有人影?
有一回,东家与一位开米行的朋友吃饭.朋友问:“沈老板,你家米店的价格总比我们低,天长日久,不赔本?”
东家嘿嘿笑:“我永远都不赔本.我的米哪里来?乡下。

不花钱的。

不花钱,哪来本?”
东家回来后问管家:“韩叔,咱米店的价,比别人低吗?”
管家点头:“低一点。

但薄利多销,我们的收入一点不比别人少。


来沈家米店买米的,都是老主顾,左邻右舍,他们都是吃着沈家米店的粮食长大的.
那天,城里王记米行突发火灾,店主哭喊:“王记米行失火了!”
店主喊哑了嗓子也没喊出人来。

几十仓粮食毁于大火,却无
一人前去救火。

因店主是出了名的黑心店主,掺沙子,掺发霉粮食,大家都躲在家里,大火烧了一天一夜。

店主急疯了,跑进粮仓,被活活烧死.
说起这事,东家唏嘘不止。

管家说:“自古以来就是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这件事过去没几天,沈家米店也着了火.
管家在街上一边跑一边喊:“沈家米店起火啦,快救火啊!”
顷刻,男女老幼都提着水桶拿着脸盆出来了。

大火很快被扑灭。

东家垂泪给救火的作揖:“谢谢!谢谢!”
有人说:“我们是吃沈家米店的粮食长大的,就像我们家里的一样,我们不救,谁来救?”
这年春,大旱,许多地方有人把树皮都吃光了。

秋天,东家说:“韩叔,该收地租了,你去乡下看看,有啥好东西,给我买点。

”管家就急匆匆去了乡下。

他看到的是,一群群背井离乡的逃荒人.
管家在乡下呆了一天,哭了好几回.
管家红着眼睛回到城里。

沈东家一见管家,不对劲啊,怎么眼泡子有点发肿呢?
管家低头说:“对不起,东家,我辜负了您的希望。

"
东家奇怪地问:“我不就是想让你买点啥吗?没有就拉倒.”
管家就哭了:“东家,乡下惨啊。

到处是逃荒要饭的,日子没法过了。


东家叹了一口气:“真是民不聊生啊!”
东家说完,问:“那你收地租的事如何?”
管家说:“我正要跟东家说呢,我给您买了一样好东西。


东家问:“啥好东西?"
管家答:“您的名声和仁义。

"
东家不解.
管家说:“老百姓都饿着肚皮呢,哪来的地租?我就说,沈老爷发话啦,今年的地租全免,等来年风调雨顺,一并上缴。


东家明白了:“说的对,给老百姓一条活路吧."
第二年果然风调雨顺。

可小鬼子却来了.城里被鬼子的飞机轰炸得一片狼藉。

管家保护着东家一家老少仓皇逃到乡下。

乡下的佃农听说东家回来了,全都来到村头迎接沈静波。

不几天,沈家大院里就堆满了粮食。

佃农们还送来了花生、大枣、水果。

东家拉着管家的手说:“韩叔,我们老沈家要好好谢谢你啊!”
管家答:“应该道谢的是我。

东家给了我饭吃!”
管家死后,东家当做亲人发送,还给管家披麻戴孝。

(选自《小小说月刊》)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对话描写非常出色,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并且,小说还巧妙地借助东家和管家的几次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B.看到这么多饥民在等粥,东家让管家多烧几锅,说“不能让他们饿着",但管家却说“使不得”并表示会“尽力而为”.可见两人性格有别.
C.小说以抗战前后中国城乡为背景,反映出在地主剥削和异族入侵双重压迫下农村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鲜明地表达了反剥削、反侵略的思想.
D.小说善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同样是发生火灾,王记米行无人施救,而沈家米店则有很多人救助,这些对比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解析:选C C项,“在地主剥削和……农村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在文本中缺乏依据,沈静波也是地主;“鲜明地表达了反剥削、反侵略的思想”也不正确。

5.(概括人物形象)小说中管家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文主要是正面刻画人物形象.从“从他讨饭进沈家那天起,就把沈家当成了家”“管家保护着东家一家老少仓皇逃到乡下"等内容得知,他感激沈家收留,把沈家当成自己的家,为沈家两代人做管家,他忠诚厚道,知恩图报。

他悄悄给饥民出主意抢奸商米店,薄利多销善于经营,为东家买名声和仁义等,可以看出管家为人精明,富有远见.开设粥棚为饥民提供免费小米粥,为乡下灾民哭红了眼睛,替东家做主免除了当年的地租,这些都表明了管家善良仁慈,有同情心。

答案:①忠诚厚道,知恩图报:感激沈家收留,把沈家当成自己的家,为沈家两代人做管家,鬼子轰炸时保护东家一家到乡下。

②为人精明,富有远见:悄悄给饥民出主意抢奸商米店,薄利多销善于经营,为东家买名声和仁义.③善良仁慈,有同情心:开设粥棚为饥民提供免费小米粥,为乡下灾民哭红了眼睛,替东家做主免除了当年的地租。

6.(赏析形象手法)小说题为“管家”,为什么却从“东家”写
起?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次要人物形象作用,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情节、读者这几个方面分析。

从“东家”写起是因为有“东家"才有“管家”,这样写更符合逻辑。

明写“东家”,实际上是从侧面写“管家",用“东家"来衬托“管家”知恩图报,忠诚。

情节结构上,写“东家”是为了引出对“管家”的介绍,为进一步写东家信任、支持管家的种种行为做铺垫;读者层面,题为“管家”却从“东家”写起,使读者产生疑问,巧妙地制造波澜,使情节曲折,增强可读性。

答案:①有“东家”才有“管家”,明写“东家”,实际上是从侧面写“管家";②引出下文对管家的介绍,为进一步写东家信任、支持管家的种种行为做铺垫;③题为“管家”却从“东家”写起,巧妙地制造波澜,使小说情节更曲折,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