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共9题;共52分)
1. (2分)(2019·温州模拟)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初春时节,细雨连连,被雨水洗涤过的花儿,更显得鲜妍(yàn)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B . 阳光明媚,绿意一直蔓延到窗下的草坪,每一株嫩茎都迎风伸展。
再细看那朵花,一簇(zú)簇、一团团地盛开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透亮。
C . 阅读,让我们走进自然,感受春风的和煦(xù);让我们走进理性,领悟思想的透彻。
阅读能使我们安静下来,目光澄(chéng)澈,心灵纯净。
D . 宋城的表演真是气势磅薄,令人震撼(hàn),不管是宋皇宫的辉煌,岳家军的铮铮铁骨,还是白蛇许仙的千古绝唱,都令人叹(tàn)为观止。
2. (1分) (2019九上·温州期末)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微________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
②及________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________有痴似相公者。
”
3. (1分)把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朝服衣冠。
②徐公来,________孰视之。
③客从外来,________与________坐谈。
④自以为不如________。
4. (5分)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限标一处)
③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5. (1分) (2019七下·长春开学考)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把自己勤奋读书的感受或经验写成对联,以鞭策自己,激励别人。
请你从下列短语中为所给上联选出对应的下联。
无益身心事莫为立志读尽人间书白首方悔读书迟甘面壁读十年书
①苏轼:发愤识遍天下字,________。
②孙中山:愿乘风破万里浪,________。
6. (19分) (2019八下·柳州期末)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选自《桃花源记》)
(乙)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③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④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注释】①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
②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③舆:车子。
④陈:陈列。
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 遂与外/人间隔
C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 .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2)下面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妻子邑人不独子其子
B . 便舍船屋舍俨然
C . 甘其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D . 安其居安知鱼之乐
(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渔人甚异之。
(翻译:渔人对此非常诧异。
)理解:“异”写出了渔人为桃源中安宁平和景象感到惊异的心情。
B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小孩并不只顾自己快乐。
)理解:从老人和小孩的“怡然自乐”反映出桃源中人的精神状态之佳。
C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理解:交代了桃源中人来此地的原因,也为下文的“皆叹惋”做铺垫。
D .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翻译: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
)理解:“小国”中用不着“舟舆”,是因为战乱不断,无法使用。
)
(4)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甲(乙)两文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
请找出两文中理想社会的一个共同点,并试着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看,说说你是否向往这个共同点,为什么?
7. (13分) (2019七下·番禺期末)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尧殛鲧于羽山① ,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
凡大河、漳水、滹沱②、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
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
【注释】①尧殛(jí)鲧(gǔn)于羽山:传说鲧因治水不力而被尧帝处死。
②滹沱(hū tuó):一条大的河流,在河北省西部。
该河出山西省繁峙县东之泰戏山,穿割太行山,东流入河北平原。
(1)对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B .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C .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D .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2)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B . 棹数小舟棹:划船
C . 其泥岁东流岁:年
D . 此理必然然:这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4)甲乙两文虽然所写的内容不同,但都揭示了一个相同的道理。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8. (5分) (2019八下·新泰期末) 请从“黄叶,坚持,少年,田野,辛勤”五个词语中任意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并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不超过60个字)
9. (5分) (2018七下·金华期中) 仔细观察下图,用120字左右的表达你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答案一、积累运用 (共9题;共52分)
1-1、
2-1、
3-1、
4-1、
5-1、
6-1、
6-2、
6-3、
6-4、
6-5、
7-1、
7-2、7-3、7-4、8-1、9-1、。